健全服务体系、培育支柱产业、建强人才队伍
巴中多管齐下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巴中多管齐下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现在是姜黄生长的季节,不仅株行距有标准,施肥的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巴中市巴州区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技术管理人员正为种植户讲解姜黄管护知识。
巴中种植、加工、贩卖中药材历史久远,是川、渝两地中药材集散市场的重要供给地。巴州区自古就有“道地药乡”美誉,2016年该区将巴药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并在区级成立巴药产业发展局。
近日,巴中市委、市政府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培育中医药支柱产业、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中医药发展保障等六个方面发力。
“一县一品” 规模种植中药材
“最初我们只有前面这一片地,去年扩到了5000多亩。”陈昌志是巴州区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内一家龙头企业的负责人,今年是他在巴中通过流转土地种植道地药材的第5年。
2016年,陈昌志响应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来到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投资。5年间,陆续尝试过姜黄、百合、蒲公英、川红花、板蓝根、藿香、枳壳等多种中药材种植,最终只有姜黄、枳壳成功。
园区“大业主”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村民散户更经不住“风吹雨打”。在朱垭村,陆续有村民尝试种植中药材,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去年,巴州区出台《巴州区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九条措施(试行)》,确定“为连片种植达200亩以上、种植成活率达90%以上基地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补助”。有了保障,陈昌志才坚定了流转更多土地种植中药材的信心。
不同于普通农作物,中药材种植更讲究标准化。巴州区巴药产业发展局局长李斌直言,仅这一点,没有技术支撑的村民散户就很难做到。在李斌看来,规模化也是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做到规模化、标准化,才能在市场上争取到更高的价格,吸引到更高端的收购企业。”当前,巴州区正全力推进6个万亩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园建设。
《方案》提出围绕“一县一品”布局,重点发展丹参、芍药、杜仲、黄精4个主导品种和金银花、川明参、天麻、枳壳等大宗品种。打造一批市级以上中医药现代产业园区基地、万亩示范区、百里产业带。分类梯次培育中医药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药农等新型经营主体。
留住人才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我发病有两个多月了,之前一直买止痛药吃,完全没效果,来这里的第一天做完治疗就松劲了。”8月12日下午,金凤村村民母春莲正在接受肩周炎的中医理疗,这是在恩阳区渔溪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的第4天。
渔溪镇中心卫生院是巴中市恩阳区一家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专门的中医馆,院长张敏也是巴中有名的老中医。张敏说,该卫生院共有70名医生,其中14名中医,医疗服务覆盖周边乡镇10万人左右,“从诊疗量来看,每年有40%的人来看中医。”
不过,依靠名医效应壮大一家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模式,很难复制。王启志是渔溪镇和平场卫生院的副院长,他说,全院15名医生里也有4名中医,但都非专业院校科班出身。
巴中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直言,相较于西医,中医培养周期更长。学习时间成本和工作收入不成正比,是很多基层医院留不住高学历人才的主要原因。即便像渔溪镇中心卫生院,多年来也没留下过一名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医生;巴中各区(县)中医院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医生也是凤毛麟角。
对此,《方案》提出,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长效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
挖掘特色 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是一种共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西医诊所明显多于中医诊所,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增强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案》提出,挖掘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升级打造通江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中医部旧址中药标本展览馆,扩大“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影响力,深度挖掘药王孙思邈采药试药故事,实施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医药历史、名人文化。
另一方面,《方案》也要求,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项目建设,打造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角。到2022年,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中医馆,100%的村卫生室具备一定水平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巴中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0%,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20%以上。
目前巴州区已有47个中医馆,且村村建有中医角;恩阳区也有26个中医馆。巴中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基层中医馆、中医角的建成,除了方便群众看中医外,对群众认识了解中医药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后
用科学的态度去发展一种产业,巴中的做法值得借鉴。巴中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巴药”行政管理部门,还有相关业态的长期调查数据,这让出台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变得切实可行。
“西医诊所明显多于中医诊所,也是不争的事实”“种植合格的中药并不容易”,这类调查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态度,也是让中医药搭上现代经济生活发展快车的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也因为科学的态度而能落地落实,让“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感”这样的理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让“10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变得可信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