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挑大梁”行动
达州新兴产业项目加速聚集
达州新兴产业项目加速聚集
6月15日,2020年达州市上半年工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通川经开区现代医药产业园举行,新开工工业重点项目107个,计划总投资398.8亿元。
6月15日,记者从达州市工业挑大梁工作会上获悉,达州市把2020年确定为“工业集群发展年”,将围绕工业增长、工业投资两大关键,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按季度制定行动方案,全面深入推进“工业挑大梁”行动,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A
招大引强 构建产业集群
6月18日下午,万源市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暨重大产业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重庆市渝中区举行,万源市与重庆伟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就10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金额85.18亿元。
今年以来,达州市以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六大产业为招商引资重点,聚焦招大引强、规模集群。早在2月25日,达州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首场重点招商项目投资推介会,推出43个重点项目,吸引了华为、联想、正威国际等800余家客商参与。
招商中,达州市注重压紧压实市、县两级招商责任。以通川区为例,1月至5月开展网络招商引资活动5次,签约正式投资协议19个,投资总额97亿元,同比增长246%。
1月至4月,达州市完成工业投资110亿元,增长22.4%。上半年,达州全市新开工工业重点项目107个,计划总投资398.8亿元。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3个、亿元以上项目55个,大项目日益增多、产业带动力持续增强。
今年内,以“集群引进”为产业招商引资重点,达州将举办中国(达州)锂钾产业发展大会、全国玄武岩纤维产业年会暨玄纤产业投资推介会、达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推介会、达州市智能装备产业专题推介会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达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医药健康产业招商推介活动等专题招商活动,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B
产城融合 建设特色园区
6月21日,记者前往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新建的园区大道道路平整、清洁,交通标识完备。大竹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文智勇介绍,为打造良好的环境,园区专门注册成立了四川宏智川渝合作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资产经营等业务。
“根据企业需求,一期项目增加了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并启动24小时物管服务,投资近5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运行。”文智勇说,二期项目除建造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外,还将建设12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职工住宅、宾馆、食堂等,“让企业落下来,把员工留下来。”
达州市要求各县(市、区)要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制定5年标准化厂房建设计划,各园区要以标准化厂房为中心,高质量编制5平方公里以上“两化互动、三生融合”示范区规划,高水平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衔接、与产业发展衔接、与生态环保衔接。
通川经开区,聘请了苏州工业园区首任总规划师进行“扩区调位”规划,实行“一城四园”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制造、现代医药、公铁物流为引领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达州市明确,年内新建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力争三年内建成10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并且推行“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建设管理新模式,探索开展园区及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评价工作,以单位税收、单位增加值、单位能耗等指标来考核排位,倒逼园区提高单位产能和效益。
C
精准帮扶 推动产业转型
今年5月,达州市公布了2019年标准化厂房建设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名单,对通川区、大竹县、高新区分别奖补103万元、884万元、180万元。
助力工业企业复产达产。达州市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95%的75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1月至4月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扭负为正,增长1.5%。
纾解企业资金困难。5月22日,达州市举办工业企业银企对接暨融资培训会,9家银行与12户工业企业成功签约,达成意向协议金额共计4.886亿元。
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源美冷链物流食品工业园已入驻企业70余家,标准化厂房入住率达98%,企业年产值约30亿元,带动就业岗位1500余人。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位于通川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达州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主营油气输送管道漏磁检测设备生产,目前,生产设备正陆续进场,将在年内投入运营,预计年产值3亿元左右。
推动产业发展。5月,达州市对2019年度首次升规入统工业企业和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5亿元、1亿元的179户工业企业,总计奖励1306万元。
下一步,达州将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规下企业“名录库”、小升规企业“培育库”,给予政策重点扶持和升规入统培训指导,推动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力争今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新培育超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3户、超5亿元企业4户、超亿元企业30户。(记者 袁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