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宜宾构建“123”县镇村发展新格局 
顺经济流向民心所向进行合并调整

  • 2020年06月15日 07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现场

    5月26日,在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新增的3000多亩坡改梯高标准农田里已有不少新栽种的茶苗成活,长势喜人。

    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邱场镇、王场镇、明威镇合并为金秋湖镇已有半年时间,这个“新生”的人口超5万人、面积逾200平方公里的中心镇,正雄心勃勃地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茶产业基地,而其底气正是来自良好的茶产业基础和三镇合并后带来的发展空间。

    “茶产业链条一下顺畅了。”金秋湖镇党委书记爨棕强说,合并前,分别位于邱场和明威两镇的川茶集团和申酉辰等“龙头”茶企,彼此几乎没有联系。王场镇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种植,但种植面积不大。合并后,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茶企间得以资源互补,共享科研中心和销售渠道,王场镇的并入也为茶叶种植和茶企建立生产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目前我们的早茶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计划今年扩种到20万亩。”爨棕强对此信心满满。

    活力充沛的金秋湖镇并非个例。作为全省首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试点市,去年6月开始,宜宾市从“做大县城、做强中心镇、做优特色村”的总体思路出发,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形成“123”县镇村发展新格局,即10个主城区(县城)、20个人口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以及300个特色村。空间布局的优化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宜宾乡镇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各异,改革从哪里入手?“顺经济流向,顺交通走向,顺民心所向进行合并调整,因地制宜、寻找资源整合最优解是关键所在。”宜宾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做大县城,结合各县城实际,将资源相同、产业相近且紧邻的乡镇并入县城所在镇;做强中心镇,把距县城有一定距离,区位、交通、产业、城镇、文化、教育等基础较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镇规划为中心镇;做优特色村,结合交通区位、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在全市规划设立300个特色村。改革后,宜宾全市乡镇(街道)从原来的185个减至136个,撤并比例达26.5%,区域版图划分更为合理。改革不仅是“物理合并”,更要形成“化学反应”,如何点燃经济发展的引擎?

    “横向看,中心镇可以辐射周边乡镇,纵向看,可以带动村。”宜宾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和特色村联动发展,产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后,打破的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带来的是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整体提升。金秋湖镇对茶产业基地的打造就是不错的例子:形成特色经济产业带,对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产业的做大做强带来的是群众‘钱袋子’的充实。除了茶产业,金秋湖镇下一步还将打造康养产业和旅游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爨棕强说。

    访谈

    宜宾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晓丽:

    实现资源要素流动的“乘数效应”

    改革前,宜宾乡镇行政区划设置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不相匹配,与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发展极核、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新使命不相匹配,乡镇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受行政区划壁垒限制,长期“单打独斗”,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存在“市强县弱”的现状。以“123”为目标进行调整改革,正是为了打破乡镇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构建“市县乡村”联动发展格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对宜宾而言是优化资源配置、重构县域地理经济版图、高质量发展市域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发展格局的更新带来的是发展潜力的提升,通过此次改革,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设置的壁垒和体制障碍,各类资源、要素、服务能够重新优化配置,实现资源要素流动的“乘数效应”。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等方式,乡镇特别是中心镇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商贸物流等得到有效整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记者 王吉南)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宜宾构建“123”县镇村发展新格局 
    顺经济流向民心所向进行合并调整

  • 2020年06月15日 07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现场

    5月26日,在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新增的3000多亩坡改梯高标准农田里已有不少新栽种的茶苗成活,长势喜人。

    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邱场镇、王场镇、明威镇合并为金秋湖镇已有半年时间,这个“新生”的人口超5万人、面积逾200平方公里的中心镇,正雄心勃勃地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茶产业基地,而其底气正是来自良好的茶产业基础和三镇合并后带来的发展空间。

    “茶产业链条一下顺畅了。”金秋湖镇党委书记爨棕强说,合并前,分别位于邱场和明威两镇的川茶集团和申酉辰等“龙头”茶企,彼此几乎没有联系。王场镇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种植,但种植面积不大。合并后,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茶企间得以资源互补,共享科研中心和销售渠道,王场镇的并入也为茶叶种植和茶企建立生产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目前我们的早茶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计划今年扩种到20万亩。”爨棕强对此信心满满。

    活力充沛的金秋湖镇并非个例。作为全省首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试点市,去年6月开始,宜宾市从“做大县城、做强中心镇、做优特色村”的总体思路出发,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形成“123”县镇村发展新格局,即10个主城区(县城)、20个人口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以及300个特色村。空间布局的优化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宜宾乡镇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各异,改革从哪里入手?“顺经济流向,顺交通走向,顺民心所向进行合并调整,因地制宜、寻找资源整合最优解是关键所在。”宜宾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做大县城,结合各县城实际,将资源相同、产业相近且紧邻的乡镇并入县城所在镇;做强中心镇,把距县城有一定距离,区位、交通、产业、城镇、文化、教育等基础较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镇规划为中心镇;做优特色村,结合交通区位、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在全市规划设立300个特色村。改革后,宜宾全市乡镇(街道)从原来的185个减至136个,撤并比例达26.5%,区域版图划分更为合理。改革不仅是“物理合并”,更要形成“化学反应”,如何点燃经济发展的引擎?

    “横向看,中心镇可以辐射周边乡镇,纵向看,可以带动村。”宜宾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和特色村联动发展,产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后,打破的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带来的是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整体提升。金秋湖镇对茶产业基地的打造就是不错的例子:形成特色经济产业带,对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产业的做大做强带来的是群众‘钱袋子’的充实。除了茶产业,金秋湖镇下一步还将打造康养产业和旅游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爨棕强说。

    访谈

    宜宾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晓丽:

    实现资源要素流动的“乘数效应”

    改革前,宜宾乡镇行政区划设置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不相匹配,与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发展极核、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新使命不相匹配,乡镇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受行政区划壁垒限制,长期“单打独斗”,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存在“市强县弱”的现状。以“123”为目标进行调整改革,正是为了打破乡镇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构建“市县乡村”联动发展格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对宜宾而言是优化资源配置、重构县域地理经济版图、高质量发展市域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发展格局的更新带来的是发展潜力的提升,通过此次改革,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设置的壁垒和体制障碍,各类资源、要素、服务能够重新优化配置,实现资源要素流动的“乘数效应”。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等方式,乡镇特别是中心镇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商贸物流等得到有效整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记者 王吉南)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