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生态打底 甘孜绿色产业有“钱途”

  • 2020年05月29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苹果还未成熟,订单早已排满。”5月27日,甘孜州乡城县现代农业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园,徳园经济林果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军说。

    乡城苹果走俏,正是甘孜发展绿色产业的缩影。近年来,甘孜州按照“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生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进一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使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开发荒坡种植苹果 村民富

    乡城县现代农业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园处于海拔3450米的山上,已有两家本地水果种植企业入驻,种植各类水果。

    徳园经济林果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是入驻企业之一。曾经走南闯北搞物流的周军说,大半个中国都跑过了,还是觉得家乡发展产业有“钱途”。2014年,周军流转了4000多亩荒坡地,开始种植苹果。5年过去,预计今年的苹果销售收入在70万元以上,三年内要扩建成万亩果园。

    5年前,众人满怀质疑;如今,大家翘首称赞。周军说,他的成功在于“生态”二字。“乡城县地处高原,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生态环境好,生长出的苹果色泽艳丽,香味浓郁,耐储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000多亩的苹果园,一年四季都得有人管理,周军的果园便成为了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学技术的基地,用工量大的时候可达到200余人,少的时候每天也有10余人。学到技术的群众开始利用荒坡荒地发展起自己的苹果种植园。

    “家里3人常年在周军果园里务工,一年有7万多元的收入。”木朗宮村的泽扎姆说,自从周军的果园建成后,家里人再没有外出务工了。来果园务工的群众,每年都有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收入。

    农旅融合生态发展 产值高

    巴塘县中咱镇仁勉村毛桃基地内,仁勉村党支部书记曲批在自己的手机上轻轻一点,水肥一体喷灌系统就自动给桃林浇起水来。“嗡嗡”声里,果园的无人机飞起,在空中给桃树喷洒农药,自动管护。

    毛桃基地占地3000亩,横跨波浪村、仁勉村,总投资1.2亿元,于2018年1月启动,已开发平整荒山荒坡3000亩,建成全覆盖灌溉的太阳能提灌站,有连接G215线主干道的环线沥青路,种植成活山毛桃12万余株。项目实施农旅融合,配套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林下花卉种植,桃花节旅游已成当地品牌。

    “3000亩荒山变青山,环境变美了,村民增收了。”波浪村第一书记扎西甲措说。

    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格桑梅朵算了一笔账:基地现已投产的2300亩,果树挂果后按照最低产量来计算,每株产2.5公斤桃仁,亩产137.5公斤桃仁,按每公斤20元算,亩产值2750元,2300亩产值可达630多万元;毛桃果肉预计每株挂果10公斤,亩产550公斤,按每斤1元,亩产值1100元,毛桃果肉产值可达253万元;加上林下种植蜜源经济作物、林间养蜂、林下养鸡等,有580万元收入,综合估算年综合产值可达1460多万元,人均产值可达9600元左右。

    近年来,巴塘县积极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优化“果、蔬、肉、药、蜜”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两园一带八基地”,先后建成了中咱毛桃、苏哇龙核桃等林业产业基地。

    引进企业加工青稞 增收多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仅收购价格比市场上高,而且还解决了我们销路难的问题。”5月20日,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仓库外,斯俄乡霍古都村村民冲仁孜拿到刚刚卖青稞的钱,喜笑颜开。

    青稞是高原特产,以往青稞不值钱,每公斤最高卖到3.2元,还时常滞销,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自从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建成开园后,霍古都村的青稞被产业园统一收购,青稞价格也提高到了每公斤4.4元。村民们都把自己家多年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青稞。

    从3.2元到4.4元,增收从何而来?甘孜县的青稞产量占全甘孜州七分之一,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每亩收入仅在450元左右,群众增收脱贫困难。为增加青稞附加值,甘孜县积极引进了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集青稞加工和观光体验一体化的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园区全面投产运营后,每年收购青稞原料7700吨,带动了农业转型升级。

    青稞加工业还创造了近千就业岗位。今年春节前夕,来自甘孜县甘孜镇、呷拉乡、南多乡、生康乡等地的800多名农牧民共领到了1000万元劳务工资。目前,该园区生产加工线也已经投入试生产阶段,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4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领到劳务工资的生康乡四村村民土登扎西激动地说:“往年没地方挣钱,今年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谢谢政府引进企业,也谢谢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记者 游飞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生态打底 甘孜绿色产业有“钱途”

  • 2020年05月29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苹果还未成熟,订单早已排满。”5月27日,甘孜州乡城县现代农业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园,徳园经济林果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军说。

    乡城苹果走俏,正是甘孜发展绿色产业的缩影。近年来,甘孜州按照“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生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进一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使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开发荒坡种植苹果 村民富

    乡城县现代农业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园处于海拔3450米的山上,已有两家本地水果种植企业入驻,种植各类水果。

    徳园经济林果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是入驻企业之一。曾经走南闯北搞物流的周军说,大半个中国都跑过了,还是觉得家乡发展产业有“钱途”。2014年,周军流转了4000多亩荒坡地,开始种植苹果。5年过去,预计今年的苹果销售收入在70万元以上,三年内要扩建成万亩果园。

    5年前,众人满怀质疑;如今,大家翘首称赞。周军说,他的成功在于“生态”二字。“乡城县地处高原,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生态环境好,生长出的苹果色泽艳丽,香味浓郁,耐储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000多亩的苹果园,一年四季都得有人管理,周军的果园便成为了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学技术的基地,用工量大的时候可达到200余人,少的时候每天也有10余人。学到技术的群众开始利用荒坡荒地发展起自己的苹果种植园。

    “家里3人常年在周军果园里务工,一年有7万多元的收入。”木朗宮村的泽扎姆说,自从周军的果园建成后,家里人再没有外出务工了。来果园务工的群众,每年都有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收入。

    农旅融合生态发展 产值高

    巴塘县中咱镇仁勉村毛桃基地内,仁勉村党支部书记曲批在自己的手机上轻轻一点,水肥一体喷灌系统就自动给桃林浇起水来。“嗡嗡”声里,果园的无人机飞起,在空中给桃树喷洒农药,自动管护。

    毛桃基地占地3000亩,横跨波浪村、仁勉村,总投资1.2亿元,于2018年1月启动,已开发平整荒山荒坡3000亩,建成全覆盖灌溉的太阳能提灌站,有连接G215线主干道的环线沥青路,种植成活山毛桃12万余株。项目实施农旅融合,配套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林下花卉种植,桃花节旅游已成当地品牌。

    “3000亩荒山变青山,环境变美了,村民增收了。”波浪村第一书记扎西甲措说。

    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格桑梅朵算了一笔账:基地现已投产的2300亩,果树挂果后按照最低产量来计算,每株产2.5公斤桃仁,亩产137.5公斤桃仁,按每公斤20元算,亩产值2750元,2300亩产值可达630多万元;毛桃果肉预计每株挂果10公斤,亩产550公斤,按每斤1元,亩产值1100元,毛桃果肉产值可达253万元;加上林下种植蜜源经济作物、林间养蜂、林下养鸡等,有580万元收入,综合估算年综合产值可达1460多万元,人均产值可达9600元左右。

    近年来,巴塘县积极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优化“果、蔬、肉、药、蜜”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两园一带八基地”,先后建成了中咱毛桃、苏哇龙核桃等林业产业基地。

    引进企业加工青稞 增收多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仅收购价格比市场上高,而且还解决了我们销路难的问题。”5月20日,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仓库外,斯俄乡霍古都村村民冲仁孜拿到刚刚卖青稞的钱,喜笑颜开。

    青稞是高原特产,以往青稞不值钱,每公斤最高卖到3.2元,还时常滞销,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自从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建成开园后,霍古都村的青稞被产业园统一收购,青稞价格也提高到了每公斤4.4元。村民们都把自己家多年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青稞。

    从3.2元到4.4元,增收从何而来?甘孜县的青稞产量占全甘孜州七分之一,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每亩收入仅在450元左右,群众增收脱贫困难。为增加青稞附加值,甘孜县积极引进了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集青稞加工和观光体验一体化的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园区全面投产运营后,每年收购青稞原料7700吨,带动了农业转型升级。

    青稞加工业还创造了近千就业岗位。今年春节前夕,来自甘孜县甘孜镇、呷拉乡、南多乡、生康乡等地的800多名农牧民共领到了1000万元劳务工资。目前,该园区生产加工线也已经投入试生产阶段,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4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领到劳务工资的生康乡四村村民土登扎西激动地说:“往年没地方挣钱,今年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谢谢政府引进企业,也谢谢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记者 游飞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