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气治理步入攻坚期 代表委员建议需在区域合作上“加倍用力”——
盼成渝统一排放标准 让蓝天更多
盼成渝统一排放标准 让蓝天更多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经过多年治理,去年我省优良天数率为89.1%,优良天数连续4年稳定增加,新增遂宁、雅安、资阳、广安、内江5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如今,我省空气质量达标市(州)已增至11个,提前一年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市(州)总数过半的目标。
空气质量虽持续好转,但与百姓期盼尚有差距。“当前我省大气治理进入攻坚期,好治的都治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省人大代表、德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丽姬的话,引起诸多代表委员共鸣,他们献策:啃硬骨头,需抓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在大气治理区域合作上加倍用力。
有识之策
建议成渝统一排放标准,防止污染转移
“建立以统一排放标准为基础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体系迫在眉睫。”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斌平表示,随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扎实推进,减排空间逐渐收窄,特别是成都平原大气治理已进入“深水区”。
难题如何破?“需在区域合作上加倍用力。”杨斌平建议,成渝同处四川盆地,盆地内各城市之间在部分季节存在较明显的大气污染输送过程,空气质量有较强相关性。因此,应在成都平原、川南地区等区域加快合作步伐基础上,推进成渝地区统一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进一步防止污染转移,实现统一排放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协同共治,最终实现成都平原乃至整个成渝地区空气质量全面改善。
省政协委员、内江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李强也建议,成渝两地可逐步统一大气污染物排放、产业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标准规范,共享空气质量、污染预警预报等数据,共同推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和执行,持续加强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和应急执法。
去年,成都消除了重污染天气,优良天数达到287天,但重污染天气仍存在一定的反弹风险。
防止反弹,既要增强成渝协作力度,也要“持续推进成都平原8市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杨斌平说,近年来,成都加快科学立法进程,起草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制定了《成都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但成都平原其他城市在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工作仍处空白阶段,亟需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制,补齐短板。
有为之举
成渝完善协作机制,将开展交叉执法
会场内,金点子频出;会场外,成渝联合防治大气污染的步伐正在加快。
4月,生态环境厅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签订《关于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协议》,双方将建立完善两地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并根据两地大气污染物特点,突出交通污染和PM2.5、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以实现成渝地区优良天数增加和PM2.5浓度下降为重点,持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空气无边界。”李强说,希望接下来成渝两地继续深化双边、多边协作机制,定期交流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和空气质量状况,落实大气环境信息共享、预警预报、环评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推进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协同治理。
周丽姬则建议,深化协作,成渝两地应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治对策等重大问题研究,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科学决策。两地还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大气污染防控信息共享平台,从工作动态信息共享、移动源监管等方面入手,实现城市间协同作战。
回应代表委员呼声,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昝学军透露,接下来四川和重庆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将联合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联合开展大气科技攻关。生态环境厅还将联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开展联合会商和交叉执法,共同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记者 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