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凉山 摘下贫困帽 迈步奔小康

  • 2020年12月10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孩子们相聚一起,憧憬美好新生活。


    易地搬迁让群众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彝族群众喜迎彝历新年。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展示他家的腊肉香肠。


    远眺大凉山腹地的火普村。

       

    大凉山,依旧雄伟险峻,但再也阻挡不了凉山百姓脱贫奔康的步伐。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与此同时,凉山州实现了11个深度贫困县脱贫。喜讯传来,凉山各地群众以各种方式感恩党和政府,欢庆脱贫奔康。

    凉山,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曾经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过近几年脱贫攻坚战役,凉山再次掀开历史新篇章,告别深度贫困,迈向全面小康。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党和政府大力的政策扶持、财力和人力倾斜投入,这些举措已转化为一套套住房、一项项产业、一份份收入,让凉山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禅心何流文/图

    伟大事业 全凭扎实苦干

    脱贫攻坚战,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历史经验可借鉴,全凭扎实苦干来推进。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凉山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六个精准”,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推进“七个一批”行动计划和23个扶贫专项。2016年以来,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57亿元,累计退出贫困村1772个、减贫80.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9.8%降至2019年的4%,雷波、甘洛、盐源、木里4个县在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

    今年以来,凉山州牢牢锁定17.8万贫困人口脱贫、300个贫困村退出、7个贫困县“摘帽”任务,积极应对疫情、灾情等带来的影响,聚焦聚力项目建设、产业就业、突出问题治理、党建引领保障等重点难点,从2月份起打响“五场战役”,从3月份起实施“百日攻坚”,从7月份起启动“十大提升行动”。

    凉山州户“六有”、村“五有”、乡“三有”达标项目在6月底前全部建成,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49元、增长8.3%。

    如今的大凉山,人畜混居、偏远闭塞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广种薄收、缺吃少穿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缺医少学、多因致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封闭落后、陈规陋习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凉山,省委、省政府为凉山量身定制34条特殊支持举措和16条工作措施,3年新增帮扶资金超过200亿元。国家各部委和省级各部门在资金、人力等方面均向凉山大幅倾斜的基础上,派驻工作组挂牌督战指导,帮助凉山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广大帮扶干部带着真情、带着责任,扎根基层、奋斗一线,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实实在在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极大提高了脱贫成色和质量;全州各级干部,充分发扬凉山历史上的牺牲精神、斗争精神,知识青年到农村的扎根精神、奉献精神,尽锐出战、全员上阵、苦干实干。

    翻天覆地 群众最受益

    凉山11个县告别深度贫困,对凉山贫困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曾经,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出行靠藤梯,“悬崖村”引起外界关注。

    脱贫攻坚改变“悬崖村”。村民进出村子需要攀爬的218级藤梯,2017年变成了2556级钢梯。今年5月,“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幸福生活。

    金阳县岩头村位于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中,背靠大山,下临深谷,因其位于“岩之上”,以地势险要而得名。岩头村此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342人。脱贫攻坚以来,各级帮扶部门把补齐基础设施、安全住房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来到村民勒古鲁史家,只见屋内衣柜、沙发、电视机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通过脱贫攻坚,我们住上了安全、明亮、舒适的砖房。”他说。

    2020年6月30日,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建成通车。这条“云端公路”犹如一条镶嵌在山谷中的丝带,把村民的出行时间从4小时缩减到了40分钟。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短短3.8公里,却足足建了1年。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修建公路,更折射出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不落下一个村子、一户人”的决心。

    “悬崖村”、三河村,阿布洛哈村……这只是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给凉山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而这样的“缩影”,分布于广袤的大凉山,给凉山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脚步不停 迈向美好未来

    4月26日,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开始分房;6月2日,金阳千户彝寨分房;6月21日,布拖14230人抽签分新房……

    住房安全是脱贫直观的标志,也是凉山脱贫攻坚紧要的任务。几年来,省上先后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从土坯房搬出来,住进安全敞亮的新居,在这场搬迁历程中,凉山搬迁35.3万余人,其中集中安置26.3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6%。

    移风易俗,开启新生活。在金阳县东山社区彝族群众的新家中,“七件套”“五件套”随处可见,充满了现代生活气息,洗衣机实现普及,不仅洗掉尘土污垢,也“洗”掉了陈旧落后的生活习惯。在喜德县阿吼村,一幢又一幢的彝寨新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从“村民”到“居民”,文明新风已吹遍凉山大地。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支撑凉山未来发展。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凉山实行15年免费教育——除了9年义务教育,还全面免除3年幼儿教育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全州还开办了3117个“一村一幼”幼教点,至2018年5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已覆盖凉山州3895个幼儿园,惠及学前儿童近30万名。读书、学习改变未来的观念已深入贫困群众心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凉山州将以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新起点,接力推进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抓好产业发展衔接,持续用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注重解决好加工、销售、品牌打造、产业融合等方面问题,同步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分享红利、增收致富。

    点位故事

    火普村:腊肉香肠飘香

    来到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依山而建;铺上沥青的通村公路在村中蜿蜒伸展到每家每户门口。走进村民吉地尔子家厨房,里边挂满了腊肉和香肠。在刚刚过去的彝历新年,他家杀了两头猪。其他村民家里也如此,家家户户挂满腊肉香肠。

    2016年,火普村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村共建贫困户安全住房79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41套,已入住79套,拆旧复垦79套。同时,今年该村还对以前实施的安全住房漏雨情况进行了维护,实施“三建四改”、土地增减挂、安全住房、“三类人员”安全住房等项目。

    通过“输血+造血”,产业扶贫促增收。该村种植青薯9号680亩,收入达140多万元。2020年新种植了蓝莓40亩和金银花30亩,2022年将达到丰产期,预计纯收入能够达到每年80万元。通过贷款、产业扶持周转金等方式,帮助农户购买西门塔尔牛、能繁母猪、基础母羊等发展养殖,村民安子拉曲家今年卖了10多头肥猪。同时,向外输出劳务,2020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8人,其中贫困户42人。据悉,在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中,务工收入占比54%,种养业占比26.2%。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针对高价彩礼、不讲卫生等陈规陋习,该村探索成立“道德银行”“雄鹰基金超市”,将“援建资金”变“奖金”、“慰问品”变“奖品”,通过道德积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形成良好风气。如今,火普村“道德银行”经验在全县推广,271个村建立了“里鲁博”超市。

    三河村:“短中长”产业增收致富

    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这组数据反映了近年来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

    自脱贫攻坚开始以来,三河村按照“组团式、微田园,大聚居、小杂居”的思路,规划了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至2020年5月,9个安置点中的147户贫困户全部分到了新房。

    为实现稳定脱贫,三河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核心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三河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

    短期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种植青薯9号3300亩,每亩地可增收1000元;引进西门塔尔牛240头,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养殖中华蜜蜂4000群,每群产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带动15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通过实用技能培训,输出贫困劳动力220余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

    中期发展特色种植,向土地要效益。种植产值更高的云木香、花椒、冬桃等特色农产品和水果。目前已种植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预计2-3年后,能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长期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短板补齐,找准产业定位,提升了三河村的脱贫质量,巩固了脱贫成效,也为三河村绘就了致富蓝图。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 摘下贫困帽 迈步奔小康

  • 2020年12月10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孩子们相聚一起,憧憬美好新生活。


    易地搬迁让群众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彝族群众喜迎彝历新年。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展示他家的腊肉香肠。


    远眺大凉山腹地的火普村。

       

    大凉山,依旧雄伟险峻,但再也阻挡不了凉山百姓脱贫奔康的步伐。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与此同时,凉山州实现了11个深度贫困县脱贫。喜讯传来,凉山各地群众以各种方式感恩党和政府,欢庆脱贫奔康。

    凉山,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曾经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过近几年脱贫攻坚战役,凉山再次掀开历史新篇章,告别深度贫困,迈向全面小康。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党和政府大力的政策扶持、财力和人力倾斜投入,这些举措已转化为一套套住房、一项项产业、一份份收入,让凉山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禅心何流文/图

    伟大事业 全凭扎实苦干

    脱贫攻坚战,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历史经验可借鉴,全凭扎实苦干来推进。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凉山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六个精准”,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推进“七个一批”行动计划和23个扶贫专项。2016年以来,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57亿元,累计退出贫困村1772个、减贫80.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9.8%降至2019年的4%,雷波、甘洛、盐源、木里4个县在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

    今年以来,凉山州牢牢锁定17.8万贫困人口脱贫、300个贫困村退出、7个贫困县“摘帽”任务,积极应对疫情、灾情等带来的影响,聚焦聚力项目建设、产业就业、突出问题治理、党建引领保障等重点难点,从2月份起打响“五场战役”,从3月份起实施“百日攻坚”,从7月份起启动“十大提升行动”。

    凉山州户“六有”、村“五有”、乡“三有”达标项目在6月底前全部建成,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49元、增长8.3%。

    如今的大凉山,人畜混居、偏远闭塞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广种薄收、缺吃少穿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缺医少学、多因致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封闭落后、陈规陋习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凉山,省委、省政府为凉山量身定制34条特殊支持举措和16条工作措施,3年新增帮扶资金超过200亿元。国家各部委和省级各部门在资金、人力等方面均向凉山大幅倾斜的基础上,派驻工作组挂牌督战指导,帮助凉山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广大帮扶干部带着真情、带着责任,扎根基层、奋斗一线,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实实在在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极大提高了脱贫成色和质量;全州各级干部,充分发扬凉山历史上的牺牲精神、斗争精神,知识青年到农村的扎根精神、奉献精神,尽锐出战、全员上阵、苦干实干。

    翻天覆地 群众最受益

    凉山11个县告别深度贫困,对凉山贫困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曾经,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出行靠藤梯,“悬崖村”引起外界关注。

    脱贫攻坚改变“悬崖村”。村民进出村子需要攀爬的218级藤梯,2017年变成了2556级钢梯。今年5月,“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幸福生活。

    金阳县岩头村位于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中,背靠大山,下临深谷,因其位于“岩之上”,以地势险要而得名。岩头村此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342人。脱贫攻坚以来,各级帮扶部门把补齐基础设施、安全住房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来到村民勒古鲁史家,只见屋内衣柜、沙发、电视机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通过脱贫攻坚,我们住上了安全、明亮、舒适的砖房。”他说。

    2020年6月30日,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建成通车。这条“云端公路”犹如一条镶嵌在山谷中的丝带,把村民的出行时间从4小时缩减到了40分钟。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短短3.8公里,却足足建了1年。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修建公路,更折射出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不落下一个村子、一户人”的决心。

    “悬崖村”、三河村,阿布洛哈村……这只是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给凉山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而这样的“缩影”,分布于广袤的大凉山,给凉山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脚步不停 迈向美好未来

    4月26日,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开始分房;6月2日,金阳千户彝寨分房;6月21日,布拖14230人抽签分新房……

    住房安全是脱贫直观的标志,也是凉山脱贫攻坚紧要的任务。几年来,省上先后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从土坯房搬出来,住进安全敞亮的新居,在这场搬迁历程中,凉山搬迁35.3万余人,其中集中安置26.3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6%。

    移风易俗,开启新生活。在金阳县东山社区彝族群众的新家中,“七件套”“五件套”随处可见,充满了现代生活气息,洗衣机实现普及,不仅洗掉尘土污垢,也“洗”掉了陈旧落后的生活习惯。在喜德县阿吼村,一幢又一幢的彝寨新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从“村民”到“居民”,文明新风已吹遍凉山大地。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支撑凉山未来发展。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凉山实行15年免费教育——除了9年义务教育,还全面免除3年幼儿教育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全州还开办了3117个“一村一幼”幼教点,至2018年5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已覆盖凉山州3895个幼儿园,惠及学前儿童近30万名。读书、学习改变未来的观念已深入贫困群众心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凉山州将以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新起点,接力推进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抓好产业发展衔接,持续用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注重解决好加工、销售、品牌打造、产业融合等方面问题,同步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分享红利、增收致富。

    点位故事

    火普村:腊肉香肠飘香

    来到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依山而建;铺上沥青的通村公路在村中蜿蜒伸展到每家每户门口。走进村民吉地尔子家厨房,里边挂满了腊肉和香肠。在刚刚过去的彝历新年,他家杀了两头猪。其他村民家里也如此,家家户户挂满腊肉香肠。

    2016年,火普村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村共建贫困户安全住房79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41套,已入住79套,拆旧复垦79套。同时,今年该村还对以前实施的安全住房漏雨情况进行了维护,实施“三建四改”、土地增减挂、安全住房、“三类人员”安全住房等项目。

    通过“输血+造血”,产业扶贫促增收。该村种植青薯9号680亩,收入达140多万元。2020年新种植了蓝莓40亩和金银花30亩,2022年将达到丰产期,预计纯收入能够达到每年80万元。通过贷款、产业扶持周转金等方式,帮助农户购买西门塔尔牛、能繁母猪、基础母羊等发展养殖,村民安子拉曲家今年卖了10多头肥猪。同时,向外输出劳务,2020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8人,其中贫困户42人。据悉,在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中,务工收入占比54%,种养业占比26.2%。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针对高价彩礼、不讲卫生等陈规陋习,该村探索成立“道德银行”“雄鹰基金超市”,将“援建资金”变“奖金”、“慰问品”变“奖品”,通过道德积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形成良好风气。如今,火普村“道德银行”经验在全县推广,271个村建立了“里鲁博”超市。

    三河村:“短中长”产业增收致富

    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这组数据反映了近年来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

    自脱贫攻坚开始以来,三河村按照“组团式、微田园,大聚居、小杂居”的思路,规划了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至2020年5月,9个安置点中的147户贫困户全部分到了新房。

    为实现稳定脱贫,三河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核心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三河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

    短期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种植青薯9号3300亩,每亩地可增收1000元;引进西门塔尔牛240头,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养殖中华蜜蜂4000群,每群产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带动15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通过实用技能培训,输出贫困劳动力220余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

    中期发展特色种植,向土地要效益。种植产值更高的云木香、花椒、冬桃等特色农产品和水果。目前已种植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预计2-3年后,能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长期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短板补齐,找准产业定位,提升了三河村的脱贫质量,巩固了脱贫成效,也为三河村绘就了致富蓝图。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