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岗拓岗 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不久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四川行记者团走进凉山州,调查采访7个未摘帽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受到冲击。在凉山,贫困劳动力的务工就业受到疫情影响情况如何?当地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记者跟随采访团在越西、喜德、普格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稳岗拓岗
稳住在外务工基本盘,内部挖潜解燃眉之急
“那个时候真是心急如焚。”回想起今年一二月的情形,普格县人社局副局长陈丹枫仍记忆犹新,按照往年的正常情况,2月份普格县在外务工人员接近2万人,今年同期减少7000多人,如果按照人均工资3000元计算,每个月在务工收入方面就要损失约2100万元,“真金白银,想到都肉痛。”
肉痛的还有喜德县彝欣社区的党支部书记王华。2019年底,这个喜德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入住,“我们社区的居民有差不多7成、1500多人平时都在外务工,这也是贫困户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王华说,受疫情影响,这些人都出不去了。
怎么办?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同时,凉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稳住在外务工基本盘。今年春节期间,凉山有近17万农民工在外务工。“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归心似箭。”凉山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务之急就是把这部分人稳住,依托州、县驻外农民工工作服务站、稳岗工作队等开展稳岗工作。
第二件事是内部挖潜,以解燃眉之急。在喜德县,当地政府提前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联系当地的企业,争取临时扩招部分人员。在彝欣社区,有500多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临时就业。在普格县,当地新开发2400多个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家庭。
第三件事是借机摸底。普格县人社局对全县务工人员进行了一次彻底摸底调查,并建立周报制度,为疫情后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双向发力
想方设法“送出去”,产业扶贫促就业
2月25日、26日,来自普格县各乡镇的82名农民工分两批乘坐大巴车离开普格,前往广东佛山。这是疫情发生后,普格县首次开通运送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爱心专车。
“进入3月,基本上每天都要送走几批。”陈丹枫介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普格县外出务工也在加速恢复。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普格县点对点向广东、浙江等地输送13批共574名贫困户务工人员。通过省内对口帮扶,泸州市龙马潭区也吸收部分贫困户务工人员。更多的人则通过传统的亲戚朋友介绍和劳务公司组织外出。
不过,由于疫情后整个就业形势的变化,劳务输出输入地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陈丹枫说,县里专门出台政策,劳务企业每组织一名贫困户外出务工并且能稳定下来,县上就给企业300元的补贴。通过这种方式,有1700多名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就业。据普格县人社局统计,到今年9月,全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已达到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2万人。
务工就业,一条路是走出凉山,而另一条路也越来越宽——得益于近年来产业扶贫成果,凉山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也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8月29日上午,在位于越西县大瑞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杨泽芝在车间里将流水线上自动分拣出的优质苹果分装打包。两年前,杨泽芝和丈夫都在外地务工,后来因为丈夫生病回到越西。有经验有技能,夫妻俩很快在这个由越西县与佛山市南海区联合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找到工作。“现在我们每月都能挣到4000元左右,还有1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杨泽芝说。
提升技能
今年全州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4万人
凉山州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全州输出就业农村劳动力112.8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08万人,完成省州下达目标任务的492.15%。
数据虽然亮眼,但也不容乐观。据凉山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总体上看,凉山州特别是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仍主要从事技术技能含量较低的行业,平均收入也较低。
8月31日下午,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农民夜校又开课了。冕山镇农技员拉马伍沙用彝汉双语向村民们宣讲非洲猪瘟防疫知识。成立于2016年7月的小山村农民夜校是全省首个农民夜校。据驻村第一书记曾思明介绍,截至目前,夜校累计培训1000余名村民,培训内容从最开始的农业技术拓展到扶贫政策、移风易俗、工程施工机械、烹饪技能等。小山村村民何定鸿就是夜校培训的受益人之一。2017年参加夜校学习烹饪技艺和经营管理知识后,何定鸿开了小山村第一家农家乐。现在,他的农家乐一年纯利润已达到3万多元。
除了“见缝插针”式的农民夜校,更多更系统化、规模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已全面铺开。今年全州计划通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项目培训贫困劳动力4万人,其中7个未摘帽贫困县计划培训3.08万人。(记者 付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