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美丽四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成就述评之五

  • 2019年09月27日 07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宜宾突出抓好三江水系生态整合治理,投入300多亿元全面实施长江、金沙江和岷江“三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曾朗视觉四川)

    【四川成就】

    截至2019年3月

    森林和草原面积约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4,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19年3月

    森林覆盖率达到38.83%,高出全国平均值近16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

    56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全国第一

    2018年

    水电装机容量767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至2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电外送6836亿千瓦时,折合标煤1.8亿吨以上

    高技术制造业主营规模比2000年增长20倍以上

    成都向西130公里,一处原始密林铺展。山林不大,只占四川总面积的4‰,但在四川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却举足轻重。这里是“熊猫王国”——卧龙特别行政区。作为新中国唯一一个生态类型特区,卧龙一直是四川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生态修复的“试验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跃升之路上,众多像卧龙一样的闪光点,在巴山蜀水间熠熠生辉。

    70年来,四川在中国生态地图上的地位重要——“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既关系9100万四川人民以及兄弟省市群众福祉,也事关四川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更牵动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70年来,四川在中国生态建设中的探索不断——率先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首个划定生态红线……

    绿色发展征程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勇担使命、不懈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四川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绿色的探索

    以率先者的姿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

    自古以来,水与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府南河之于成都亦是如此。

    这条成都人的母亲河,曾有一段痛苦的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因为城市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染等问题,府南河“臭”名远扬,到上世纪80年代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1994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被列为成都市政府“一号工程”。

    1998年11月,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当年度的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各方学习观摩的范本。如今,早已更名“锦江”的府南河正迎来第三次转型:以锦江为脉,成都将打造都市滨水公园。

    从历史上的“护城河”,到上世纪府南河综合整治之后的“景观河”,再到如今大做生态价值转化文章的“生态河”,锦江转变的背后,浓缩着一段四川生态修复的探索之路。

    保护与修复生态,四川以革新者、探索者的姿态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响应“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等号召,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改革的春风吹暖华夏大地,环保事业蓬勃发展,在祖国的大西南,敢为天下先的四川人开始进一步探索。

    1989年,四川率先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用恢复植被的方式遏制水土流失以涵养水源。199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配套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把十万砍树人转成植树人和护林员。此后一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试点,一场绿色变革浩浩荡荡。

    20多年后,再看巴蜀大地,森林覆盖率提升14个百分点以上。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四川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速。2016年,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国土绿化方案,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2017年,作为牵头省份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勇担生态体制机制创新重任。

    保护与修复生态,四川由点及面,构筑起生态多样性保护体系。

    保护地范围扩大——自1963年我省划建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几十年努力,累计设立各类保护地519处,总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3%,有效保护了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

    物种更加丰富——从1980年我省首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蓉生”降生开始,四川不断揭秘国宝基因密码。截至目前,全省人工繁育大熊猫314只,形成全球最大圈养种群。同期,全川野生大熊猫1387只,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等全球第一。几十年来,从单纯的珍稀物种抢救性保护,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四川逐步建立起以大熊猫、川金丝猴和雪豹为核心的生态多样性保护体系,近90%在川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与修复生态,四川坚持问题导向,对环境污染重拳出击。

    2016年省级环保督察启动以来,沐川县累计关闭取缔土造纸厂1247家,减少污水排放120万吨。土法造纸在当地成为历史。

    同年底,四川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拳落实治污行动。3年来,全省集中开工污染防治重大项目上千个,投资规模超过1500亿元。

    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去年,四川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以最大的决心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以最坚决的态度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以最有力的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重拳之下,四川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去年,四川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一,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77个,同比上升14.9%,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4.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连续3年稳定增加。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8.83%,为过去40年来新高。

    绿色的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今年8月,外地商人汪万全在四川努力了近半年后“失望而去”。他原本想在四川投资建设电镀厂,但选中的水资源富集城市,一致回复他“不”!

    “不”的背后,是《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等“利剑”高悬: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一票否决”。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70年来,四川不断探索,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完善。2014年,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5年来,专项小组累计审议通过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改革方案19个,涉及改革事项200余个,逐步构建起四川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在变化。2014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印发,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3个指标;去年1月,四川首次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不唯GDP,一批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权”与“责”的改革在提速。上世纪80年代,四川初步划定集体林、牧场和水域权属。2013年,四川启动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为山川草木找“主人”,确实权、定民心,更定责任。

    政策的责任层层压实。本世纪初,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启动时,我省就明令各级党政领导承担监督“禁止复耕”职责;自2017年和2018年先后启动河长制、湖长制以来,四川累计有10万余名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上岗履职,基本实现河湖全覆盖。

    市场的活力在激发。2015年,四川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染防治,启动第三方治理环境试点。这一年,东风渠灌区启动农业用水权交易改革:农户节约出的水量可以通过入股等其他形式变现。这一改革,当年让灌区亩均节水18%。近年来,四川市场化治污节奏越来越快,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试点、污染治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改革推开。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家园,需要法治护航。

    立规。1988年,长江流域首个水源涵养保护地方法规《四川省长江水源涵养保护条例》正式出炉;1989年,四川出台全国首部水土流失治理地方性法规;1999年,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天然林保护条例……保护山水林田湖的“笼子”在扎紧。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立法节奏加快。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灰霾污染防治办法、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省级地方性法规先后实施。今年,通过第一部流域保护类省级法规——《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

    执法。1984年,我省组建森林公安,随后建立林业法庭,打击涉林违法案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环保警察、环保法庭陆续设立,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更为专业化和精细化。2016年底,第一批环保警察在德阳上岗,结束了处置环境案件“只能罚款”的历史。如今,每年定期发起环保领域违法专项清理,已成为定制。

    70年来,四川不断补齐生态环保领域的制度短板,为全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完善贡献四川力量。

    绿色的合奏

    共绘青山绿水、诗意栖居、永续发展的美好图景

    “游人必须换乘区间班车,分时段进入;活动范围限制在居民点附近!”

    初秋,川西高原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9月20日若尔盖县却发布“限行令”,原因有二: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泥炭沼泽湿地的若盖尔,是数以千万计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每年提供黄河30%水源的若尔盖,正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退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川着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构建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不断把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优化空间格局的重点,在于区域发展差异化、筑牢生态“防火墙”。

    2013年,我省明确划分川西高原生态区和川东开发区,确定开发红线;2014年,首次划定省级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2016年底,提前完成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再次明确四川生态保护“主战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嘱托,绿色正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底色。3144公里的天府绿道在延展,成都创新提出“公园中建城市”,并制定“人、城、境、业”4大类别111项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指标。

    绿色不仅浸润城乡,更逐渐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回溯历史,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连续被纳入四川省“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一组数据值得研究。对比1978年,201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82.2%;同期全省经济总量则从185亿元跃升至4万亿元以上。发展经验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着力转方式、调结构。

    布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94亿元,是2000年的20.2倍;2018年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3.4%,比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如今,四川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淘旧,向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开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以来,四川累计关停小煤矿700多处,削减产能超过7000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任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

    2018年,省委做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

    如今的四川,与发展动能切换同步的,是绿色风尚的盛行。共享单车绿色出行、带环保袋购物、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争当环保志愿者、使用节能产品……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诗意栖居、永续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在绘就! (记者 董世梅 王成栋 罗之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美丽四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成就述评之五

  • 2019年09月27日 07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宜宾突出抓好三江水系生态整合治理,投入300多亿元全面实施长江、金沙江和岷江“三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曾朗视觉四川)

    【四川成就】

    截至2019年3月

    森林和草原面积约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4,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19年3月

    森林覆盖率达到38.83%,高出全国平均值近16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

    56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全国第一

    2018年

    水电装机容量767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至2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电外送6836亿千瓦时,折合标煤1.8亿吨以上

    高技术制造业主营规模比2000年增长20倍以上

    成都向西130公里,一处原始密林铺展。山林不大,只占四川总面积的4‰,但在四川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却举足轻重。这里是“熊猫王国”——卧龙特别行政区。作为新中国唯一一个生态类型特区,卧龙一直是四川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生态修复的“试验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跃升之路上,众多像卧龙一样的闪光点,在巴山蜀水间熠熠生辉。

    70年来,四川在中国生态地图上的地位重要——“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既关系9100万四川人民以及兄弟省市群众福祉,也事关四川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更牵动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70年来,四川在中国生态建设中的探索不断——率先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首个划定生态红线……

    绿色发展征程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勇担使命、不懈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四川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绿色的探索

    以率先者的姿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

    自古以来,水与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府南河之于成都亦是如此。

    这条成都人的母亲河,曾有一段痛苦的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因为城市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染等问题,府南河“臭”名远扬,到上世纪80年代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1994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被列为成都市政府“一号工程”。

    1998年11月,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当年度的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各方学习观摩的范本。如今,早已更名“锦江”的府南河正迎来第三次转型:以锦江为脉,成都将打造都市滨水公园。

    从历史上的“护城河”,到上世纪府南河综合整治之后的“景观河”,再到如今大做生态价值转化文章的“生态河”,锦江转变的背后,浓缩着一段四川生态修复的探索之路。

    保护与修复生态,四川以革新者、探索者的姿态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响应“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等号召,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改革的春风吹暖华夏大地,环保事业蓬勃发展,在祖国的大西南,敢为天下先的四川人开始进一步探索。

    1989年,四川率先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用恢复植被的方式遏制水土流失以涵养水源。199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配套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把十万砍树人转成植树人和护林员。此后一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试点,一场绿色变革浩浩荡荡。

    20多年后,再看巴蜀大地,森林覆盖率提升14个百分点以上。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四川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速。2016年,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国土绿化方案,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2017年,作为牵头省份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勇担生态体制机制创新重任。

    保护与修复生态,四川由点及面,构筑起生态多样性保护体系。

    保护地范围扩大——自1963年我省划建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几十年努力,累计设立各类保护地519处,总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3%,有效保护了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

    物种更加丰富——从1980年我省首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蓉生”降生开始,四川不断揭秘国宝基因密码。截至目前,全省人工繁育大熊猫314只,形成全球最大圈养种群。同期,全川野生大熊猫1387只,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等全球第一。几十年来,从单纯的珍稀物种抢救性保护,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四川逐步建立起以大熊猫、川金丝猴和雪豹为核心的生态多样性保护体系,近90%在川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与修复生态,四川坚持问题导向,对环境污染重拳出击。

    2016年省级环保督察启动以来,沐川县累计关闭取缔土造纸厂1247家,减少污水排放120万吨。土法造纸在当地成为历史。

    同年底,四川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拳落实治污行动。3年来,全省集中开工污染防治重大项目上千个,投资规模超过1500亿元。

    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去年,四川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以最大的决心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以最坚决的态度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以最有力的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重拳之下,四川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去年,四川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一,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77个,同比上升14.9%,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4.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连续3年稳定增加。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8.83%,为过去40年来新高。

    绿色的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今年8月,外地商人汪万全在四川努力了近半年后“失望而去”。他原本想在四川投资建设电镀厂,但选中的水资源富集城市,一致回复他“不”!

    “不”的背后,是《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等“利剑”高悬: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一票否决”。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70年来,四川不断探索,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完善。2014年,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5年来,专项小组累计审议通过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改革方案19个,涉及改革事项200余个,逐步构建起四川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在变化。2014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印发,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3个指标;去年1月,四川首次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不唯GDP,一批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权”与“责”的改革在提速。上世纪80年代,四川初步划定集体林、牧场和水域权属。2013年,四川启动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为山川草木找“主人”,确实权、定民心,更定责任。

    政策的责任层层压实。本世纪初,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启动时,我省就明令各级党政领导承担监督“禁止复耕”职责;自2017年和2018年先后启动河长制、湖长制以来,四川累计有10万余名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上岗履职,基本实现河湖全覆盖。

    市场的活力在激发。2015年,四川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染防治,启动第三方治理环境试点。这一年,东风渠灌区启动农业用水权交易改革:农户节约出的水量可以通过入股等其他形式变现。这一改革,当年让灌区亩均节水18%。近年来,四川市场化治污节奏越来越快,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试点、污染治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改革推开。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家园,需要法治护航。

    立规。1988年,长江流域首个水源涵养保护地方法规《四川省长江水源涵养保护条例》正式出炉;1989年,四川出台全国首部水土流失治理地方性法规;1999年,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天然林保护条例……保护山水林田湖的“笼子”在扎紧。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立法节奏加快。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灰霾污染防治办法、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省级地方性法规先后实施。今年,通过第一部流域保护类省级法规——《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

    执法。1984年,我省组建森林公安,随后建立林业法庭,打击涉林违法案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环保警察、环保法庭陆续设立,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更为专业化和精细化。2016年底,第一批环保警察在德阳上岗,结束了处置环境案件“只能罚款”的历史。如今,每年定期发起环保领域违法专项清理,已成为定制。

    70年来,四川不断补齐生态环保领域的制度短板,为全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完善贡献四川力量。

    绿色的合奏

    共绘青山绿水、诗意栖居、永续发展的美好图景

    “游人必须换乘区间班车,分时段进入;活动范围限制在居民点附近!”

    初秋,川西高原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9月20日若尔盖县却发布“限行令”,原因有二: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泥炭沼泽湿地的若盖尔,是数以千万计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每年提供黄河30%水源的若尔盖,正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退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川着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构建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不断把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优化空间格局的重点,在于区域发展差异化、筑牢生态“防火墙”。

    2013年,我省明确划分川西高原生态区和川东开发区,确定开发红线;2014年,首次划定省级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2016年底,提前完成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再次明确四川生态保护“主战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嘱托,绿色正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底色。3144公里的天府绿道在延展,成都创新提出“公园中建城市”,并制定“人、城、境、业”4大类别111项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指标。

    绿色不仅浸润城乡,更逐渐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回溯历史,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连续被纳入四川省“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一组数据值得研究。对比1978年,201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82.2%;同期全省经济总量则从185亿元跃升至4万亿元以上。发展经验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着力转方式、调结构。

    布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94亿元,是2000年的20.2倍;2018年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3.4%,比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如今,四川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淘旧,向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开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以来,四川累计关停小煤矿700多处,削减产能超过7000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任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

    2018年,省委做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

    如今的四川,与发展动能切换同步的,是绿色风尚的盛行。共享单车绿色出行、带环保袋购物、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争当环保志愿者、使用节能产品……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诗意栖居、永续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在绘就! (记者 董世梅 王成栋 罗之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