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70年
四川绘就新型城镇化大美蓝图
四川绘就新型城镇化大美蓝图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29%,具有特点的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人类文明的象征,正不断重塑人类与地球的相处方式。
清晨起床上厕所,下水道是否通畅;洗漱,自来水管出不出水、流出来的水是否合格;用早餐,食品是否安全;晚上睡觉,周边有没有噪声干扰……这些都考验着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人在城市生活的一天,就是对城市功能进行体验的一天。
城市建得好不好,生活方便不方便,人,是主角,拥有发言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发展以人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用实践来勾画出具有特点的现代城镇体系。
看城镇发展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29% 城市型社会形成
梳理四川城市发展脉络,可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全省仅有城市10个、建制镇380个,城镇只有基本雏形。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翻开了城镇化建设的新篇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加速上升,到2000年末,城镇人口1565万人,城镇化率26.7%,成为四川半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释放出了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信号,并于2013年、2015年分别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作出部署。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四川先后召开城镇化工作现场会、经济工作和城市工作会议等,出台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2017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79%,首次进入城市型社会,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动能正在加快释放。截至2018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29%,比2012年增长10.4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分别增长63.57%、90.42%,新型城镇化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看城镇布局
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化格局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承载力逐渐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着力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科学编制并大力实施《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和四大城市群规划,积极推进四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其中,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川南城市群作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的地位逐步显现,川东北和攀西城市群建设质量逐步提高;绵阳、南充、泸州、宜宾、达州、自贡进入百万人口大城市序列,较2012年新增6个百万人口大城市。
目前,四川已形成了由1个超大城市、6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138个小城市和1904个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城市布局更加优化,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要素能力不断增强,正在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战场,常住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3231万增长至2018年的4361.5万,平均每年增加141.3万人,实现连续8年增长。
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发挥小城镇“连城带乡”作用,我省开展“百镇建设行动”,加快小城镇建设,突出其“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独特优势,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坚持“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建设模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小城镇发展方式,277个小城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数量居全国第一,20个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数量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截至2018年,600个试点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0亿元,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50万人;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省其余小城镇竞相发展。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