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三年创建,一创即成 
全国文明城市背后的泸州“密码”

  • 2019年08月28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馆驿嘴两江汇合。

    川南经济区

    泸州

    发展定位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川渝滇黔接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奋斗目标

    扎实推动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六大攻坚行动”,着力打造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鲜明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成川渝滇黔接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发展解码

    “小区就像整了个容。”8月25日,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人民路社区李子林小区内,看着平整的路面、穿了“新衣”的老砖房楼……社区书记邓萍感慨不已。这是泸州争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改变之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系统工程。2015年至2017年,泸州通过3年努力,将这张含金量颇高的城市名片收入麾下。

    泸州如何“三年创建、一创即成”?近日,记者前往该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的部分社区,寻找答案。

    功夫“细”

    网格化管理调动部门力量

    “以前,小区里私拉乱接电线,好多‘蜘蛛网’。”提及过去,邓萍摆了摆头。李子林小区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础设施老旧,人员情况复杂,线路改造等问题超出社区解决范围。

    改变发生在2015年,泸州启动创建工作,向全市推行包保工作制:通过“区域包保”“市级部门包保”“区级部门包保”三层包保实现整体联动。

    其中,“区域包保”即市人大联系江阳区、市政协联系龙马潭区、市委宣传部联系纳溪区;“市级部门包保”即110个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联系包保108个城市社区;“区级部门包保”即在110个市级部门包保基础上,272个区级部门与市级部门共同包保108个城市社区。

    这一年,李子林小区迎来“区级包保”部门——纳溪区应急管理局。“包保部门出面,解决问题更容易。”纳溪区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范志有说。在包保单位的帮助下,当地社区的“蜘蛛网”、老旧的外墙、发臭的阴沟明渠,纷纷不见了踪影。

    包保部门只是泸州推行创建工作“网格化管理”的角色之一。除包保部门外,泸州市还为每个社区网格指定一位街道联系干部、一位社区网格员,对应辖区内的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楼长,将责任全部落实到个人。

    为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泸州市还推行“两长一员”制——即一个点位一个点长,一条指标一个条长,一个点位一名辅导员。以纳溪区为例,“条长”由责任单位或点位人员担任,负责一条或几条测评指标落实工作;“点长”由涉及的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总体协调、氛围营造、创建宣传等;“辅导员”负责网格联络,由熟悉测评指标体系的人员担任。

    功夫“实”

    “泸州孃孃”让城市文明宣传不留死角

    在泸州,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身着红袖标,出现在街头巷尾,是文明劝导员、民情纠纷调解员,也是环境卫生志愿者等,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泸州孃孃”。

    77岁的贾国泰是为数不多的泸州男“孃孃”。回忆以前,他摆摆头,以前一出门空调水、浇花的水滴得到处都是,还有一些人高空抛物。他上门劝阻,经常碰一鼻子灰。

    改变同样发生在创建期间。泸州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社区居民可根据“特长”自愿报名成为医疗服务、民情纠纷、环境卫生、文明传播等志愿者。居民朱金娥就成了“泸州孃孃”中的一个。她经常身穿工作服,手拿小喇叭,在人行道旁劝导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人。乱闯红绿灯、横穿马路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少。

    江阳区康乐社区党委书记葛齐梅表示,2015年以前,社区志愿者数以百计,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后,社区志愿者达上千人,“每13个常住居民中,就有1个志愿者。”

    依托志愿者,当地还开展了系列行动——“周末行动”,即全市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包保部门利用周末,在社区开展游园会、院坝会等进行宣传;“傍晚行动”,即市区两级包保部门利用下班时间,到包保小区、沿街商铺开展入户宣传;“小喇叭行动”,把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等传播到城市每一角落。

    志愿者越来越多,宣传工作越来越深入,不少居民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变化。贾国泰说,原来空调水乱滴的住户现在主动换了滴水管道。

    功夫“硬”

    督查考核让“牛皮癣”无处遁形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还需铁的纪律。创建期间,泸州下了一系列“硬”功夫——通过“一通报,二扣分,三问责”,将压力层层传导,人人负责。

    因小广告、“牛皮癣”太多,2016年,红岩社区创建工作未达标,被下令整改,时间为一周。为此,红岩社区铆足劲整治“牛皮癣”。

    线上,该社区专门建了一个“牛皮癣”治理的综合治理微信群,多个部门出主意,动员群众举报、社区反馈;线下,志愿者走上街头,全面清理辖区内被乱张贴涂写的电线杆、围墙。最终,督查整改终于达标。

    整治“牛皮癣”,只是泸州督查整改的重头戏之一。

    泸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还进行出租车行业整治、占道经营管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攻坚行动,成立了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九大工作推进组”专项督查,实行九大工作推进组牵头单位与分管部门连带扣分、连带追责制度,倒逼牵头单位履责。

    创建也带来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不少企业表示,创建文明城市增加了泸州的魅力值,投资者和各类人才更愿来酒城落户发展。同时,也让企业内部悄然改变,员工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内生动力。

    如今,走在泸州街头,随意问个泸州人,“您对泸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满意吗?”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回答,“非常满意。”究其原因,既是整洁的街道、干净的社区、热心的志愿者,也是509万名泸州人民的自信担当。 (撰稿 陈学军 记者 阮长安 魏冯 摄影 牟科 制图 朱濉)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三年创建,一创即成 
    全国文明城市背后的泸州“密码”

  • 2019年08月28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馆驿嘴两江汇合。

    川南经济区

    泸州

    发展定位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川渝滇黔接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奋斗目标

    扎实推动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六大攻坚行动”,着力打造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鲜明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成川渝滇黔接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发展解码

    “小区就像整了个容。”8月25日,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人民路社区李子林小区内,看着平整的路面、穿了“新衣”的老砖房楼……社区书记邓萍感慨不已。这是泸州争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改变之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系统工程。2015年至2017年,泸州通过3年努力,将这张含金量颇高的城市名片收入麾下。

    泸州如何“三年创建、一创即成”?近日,记者前往该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的部分社区,寻找答案。

    功夫“细”

    网格化管理调动部门力量

    “以前,小区里私拉乱接电线,好多‘蜘蛛网’。”提及过去,邓萍摆了摆头。李子林小区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础设施老旧,人员情况复杂,线路改造等问题超出社区解决范围。

    改变发生在2015年,泸州启动创建工作,向全市推行包保工作制:通过“区域包保”“市级部门包保”“区级部门包保”三层包保实现整体联动。

    其中,“区域包保”即市人大联系江阳区、市政协联系龙马潭区、市委宣传部联系纳溪区;“市级部门包保”即110个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联系包保108个城市社区;“区级部门包保”即在110个市级部门包保基础上,272个区级部门与市级部门共同包保108个城市社区。

    这一年,李子林小区迎来“区级包保”部门——纳溪区应急管理局。“包保部门出面,解决问题更容易。”纳溪区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范志有说。在包保单位的帮助下,当地社区的“蜘蛛网”、老旧的外墙、发臭的阴沟明渠,纷纷不见了踪影。

    包保部门只是泸州推行创建工作“网格化管理”的角色之一。除包保部门外,泸州市还为每个社区网格指定一位街道联系干部、一位社区网格员,对应辖区内的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楼长,将责任全部落实到个人。

    为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泸州市还推行“两长一员”制——即一个点位一个点长,一条指标一个条长,一个点位一名辅导员。以纳溪区为例,“条长”由责任单位或点位人员担任,负责一条或几条测评指标落实工作;“点长”由涉及的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总体协调、氛围营造、创建宣传等;“辅导员”负责网格联络,由熟悉测评指标体系的人员担任。

    功夫“实”

    “泸州孃孃”让城市文明宣传不留死角

    在泸州,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身着红袖标,出现在街头巷尾,是文明劝导员、民情纠纷调解员,也是环境卫生志愿者等,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泸州孃孃”。

    77岁的贾国泰是为数不多的泸州男“孃孃”。回忆以前,他摆摆头,以前一出门空调水、浇花的水滴得到处都是,还有一些人高空抛物。他上门劝阻,经常碰一鼻子灰。

    改变同样发生在创建期间。泸州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社区居民可根据“特长”自愿报名成为医疗服务、民情纠纷、环境卫生、文明传播等志愿者。居民朱金娥就成了“泸州孃孃”中的一个。她经常身穿工作服,手拿小喇叭,在人行道旁劝导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人。乱闯红绿灯、横穿马路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少。

    江阳区康乐社区党委书记葛齐梅表示,2015年以前,社区志愿者数以百计,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后,社区志愿者达上千人,“每13个常住居民中,就有1个志愿者。”

    依托志愿者,当地还开展了系列行动——“周末行动”,即全市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包保部门利用周末,在社区开展游园会、院坝会等进行宣传;“傍晚行动”,即市区两级包保部门利用下班时间,到包保小区、沿街商铺开展入户宣传;“小喇叭行动”,把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等传播到城市每一角落。

    志愿者越来越多,宣传工作越来越深入,不少居民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变化。贾国泰说,原来空调水乱滴的住户现在主动换了滴水管道。

    功夫“硬”

    督查考核让“牛皮癣”无处遁形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还需铁的纪律。创建期间,泸州下了一系列“硬”功夫——通过“一通报,二扣分,三问责”,将压力层层传导,人人负责。

    因小广告、“牛皮癣”太多,2016年,红岩社区创建工作未达标,被下令整改,时间为一周。为此,红岩社区铆足劲整治“牛皮癣”。

    线上,该社区专门建了一个“牛皮癣”治理的综合治理微信群,多个部门出主意,动员群众举报、社区反馈;线下,志愿者走上街头,全面清理辖区内被乱张贴涂写的电线杆、围墙。最终,督查整改终于达标。

    整治“牛皮癣”,只是泸州督查整改的重头戏之一。

    泸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还进行出租车行业整治、占道经营管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攻坚行动,成立了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九大工作推进组”专项督查,实行九大工作推进组牵头单位与分管部门连带扣分、连带追责制度,倒逼牵头单位履责。

    创建也带来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不少企业表示,创建文明城市增加了泸州的魅力值,投资者和各类人才更愿来酒城落户发展。同时,也让企业内部悄然改变,员工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内生动力。

    如今,走在泸州街头,随意问个泸州人,“您对泸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满意吗?”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回答,“非常满意。”究其原因,既是整洁的街道、干净的社区、热心的志愿者,也是509万名泸州人民的自信担当。 (撰稿 陈学军 记者 阮长安 魏冯 摄影 牟科 制图 朱濉)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