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让公平正义来得更快捷
——四川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综述(下)
7月18日上午,营山县茶盘乡罐坪村5组村民晏民高,通过家里电视机机顶盒搭载的“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模块,进入营山县检察院视频接访中心。
不出家门就能向政法机关反映问题,是营山县检察院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的举措之一,也是我省政法领域改革中运用信息科技让群众更快捷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缩影。
近年来,我省在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改革工作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建设,破解政法领域改革难题,深入推进政法公共服务改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
破解改革难题
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公正高效是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最大期盼,插上科技翅膀的政法领域改革,围绕公正高效破解改革难题,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破解执行难,推动“四川智慧执行”系统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数据互联,将协助执行纳入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协助法院开展执行案件查人找物工作。
破解审限困扰,在全国率先构建办案流程静默化监管体系。成都中院审管办副主任夏南介绍,办案流程静默化监管就像一个闹钟,对办案流程中关键环节的时限节点实时监督、提醒,对异常变动等情形自动预警、催办提示,为案件办理和审判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撑。
破解“同案不同判”,省法院研发并全面使用类案检索系统,将最高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省法院发布的参考性案例,以及全省各级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纳入比对范围,为法官智能推送相关案例,以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标准。
大数据信息提升办案质效。政法领域建成跨部门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实现政法各部门办案平台全联通,电子卷宗网上流转,大大提升了办案质效。成都市检察机关研发的公诉办案3.0版,对1600余种证据的自动识别率近90%,案均耗时由5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至15分钟。
深化大数据应用
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诉源治理模式,降低群众解纷成本。
成都中院在全国首创“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汇集成都优质司法调解资源,掌上即可操作,为群众提供线上解纷服务。平台自2016年6月上线至今,已受理调解案件3万余件,58%的纠纷成功化解。
营山县检察院在营山县、乡(镇)、村、社区构建842个远程视频终端,每一个终端都与县检察院接访中心联通,群众在村上就能找到检察、公安、法院、信访等相关部门表达诉求。这个系统不仅方便了群众,也为检察机关和执法部门拓宽了执法司法线索来源。
全省全面推进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3652个,开通“12348”四川法网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日均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3500余人次。运用科技手段,对接法学会法律专家库5529位专家,在线提供法律专业指导。
安全感在信息技术融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提升。全省持续推动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为主体,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在防控治安突出问题,防范重大案(事)件等方面发挥关键保障作用。
南充、泸州等地在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中,加强公共安全视频建设联网应用,开发网格员专用APP,整合平安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信息资源,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两市刑事发案率最近几年均连续下降。
深化公共服务改革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政法各部门提供了更加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开发的“天府智法院”中的“智能预判”功能,运用当前最新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15类民商事案件进行诉讼风险智能预判,精准合理引导当事人诉讼。
省法院近日上线的“四川微法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以人脸识别、手写电子签名的方式通过身份认证后,立案、缴费、证据交换、在线开庭、送达、纠纷多方参与联动化解等诉讼事务实现全流程远程线上办理,真正破解打官司“跑累”“问累”“诉累”的难题。
信息技术手段让政法领域公共服务事项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宜宾公安开设网上公安局,60%政务服务事项可网上办理,部分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和寄递送达,群众不出门就可办成事。
成都、南充等地出入境管理部门通过互联网预约平台,让群众可以在线预约办证,最大限度缩短现场等候时间。
省市县三级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服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治安、出入境、交管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社会评价满意度综合指数达92.43。
“目前,具有四川特色的智慧政法体系已初步建成。”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着力优化政法智能化建设顶层设计,通过深化政法智能化建设,将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记者 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