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埋头苦干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19年07月13日 08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7月12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安排。

    会上,受表彰代表泸州市龙马潭区、成都市青白江区、达州市渠县、阿坝州汶川县,分别围绕各自工作特点作交流发言。他们在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也分别作交流发言。本报特摘登大会发言,以飨读者。

    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中共泸州市龙马潭区委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

    龙马潭区是泸州市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大力探索“自贸试验区+”全域一体化发展路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亿元、增长10%,增速在全省33个城市主城区中并列第一;完成进出口总额148亿元、增长30%。今年1—6月,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

    坚持“自贸试验区+创新开放”,激活发展动力。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24项,全国首创30项。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经验在全国推广,行政审批效率提高80%以上,泸州港整体通关时效提升50%以上,片区成立以来新增注册企业6488户。

    坚持“自贸试验区+产业园区”,提升发展效能。建成中国酒城国际人才港,累计招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00余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成立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长江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所、泸州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扶持30多家企业成立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7家。

    坚持“自贸试验区+新型城镇化”,补齐发展短板。大力推进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可新增学位3.2万个,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率100%。

    下一步,龙马潭区将充分发挥好自贸试验区优势,大力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优势,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托国际铁路港建设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

    瞄准世界一流,青白江区加快建设全国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实施集装箱中心站扩能改造。对外形成12条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联接境外25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构建起以四川成都为枢纽,南向联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国际班列通道体系,基本覆盖以亚欧为主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开行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双第一”。

    完善口岸平台体系,建成投用粮食、肉类、木材、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发布木材、五金机电价格指数。年内即将获批并建成28万平方米多功能标准化厂房和智能仓储,落户创维、康佳等出口基地。与12个市州建立“蓉欧+”东盟班列基地,与98个县(市、区)推进产业合作,助力农产品、电子产品等远销欧亚。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加快创建,金(堂)新(都)青(白江)大港区规划建设提速,“南有天府新区+航空港、北有大港区+铁路港”的“两港两区”新格局加快构建。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围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保税加工等主导产业,引进84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欧洲产业城围绕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主导产业,打造适铁适欧、“两头在外”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智慧产业城利用川化、攀成钢调迁转型,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

    目前,铁路港已成功纳入国家“安智贸”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荣获全国十大改革创新案例,集拼集运模式被纳入全国第五批复制推广经验。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建设局,90%以上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工程建设全流程审批时间在全国率先压缩至60天以内,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5天以内。

    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

    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中共渠县县委 渠县人民政府

    渠县是丘区百万人口大县,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人活城”的思路,加快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格局,探索出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新路子。

    2018年,渠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增长8.3%,主要经济指标位居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前列。

    渠县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双轮驱动”,精心培育智能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城镇协同发展提供动能支撑。渠县倾力打造省级经开区、竹浆纸产业园、电力产业园、建材产业园“一区三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其中省级经开区面积拓展到5000亩,入驻企业6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

    渠县编制完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划,布局东城新区为产城一体示范区,推动产业、园区、环保等“多规融合”,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四卫多点”城乡发展格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32万。渠县还建成“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13公里,人均公园绿地16平方米;“城市书房”文峰山公园,年内将创建为4A级景区。

    渠县还实施人才新政,柔性引进博士专家60名,建成院士工作站9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设立1亿元工业发展基金,组建“恒基混改公司”,利用争取专项债券、平台融资、盘活存量用地等方式,统筹解决资金、土地“瓶颈”制约;出台工业强县16条、民营经济发展26条等30余个配套政策,服务产城融合。今年1—6月,渠县新增市场主体3400家,返乡创业达7000余人。

    生态优先民生为本

    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中共汶川县委 汶川县人民政府

    汶川县是大禹故里、熊猫家园,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之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汶川县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方位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之路。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增长4.9%,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前列。

    突出生态功能价值,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认真落实“三线一单”硬性约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56.9%,比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突出生态经济价值,培育绿色产业优势。全县上下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实现了震前高载能到震后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2018年水果总产量达5万余吨,实现收益5亿多元,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大力优化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重新构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工业体系。促进康养旅游大培育,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创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

    突出生态服务价值,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持续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彰显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全域打造慢生活度假区,发布居民“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熊猫指数”。在全省全域旅游中发出三束光芒,即大熊猫标注的生态文明之光,大禹精神标注的历史文化之光,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标注的家国情怀之光。

    抓好“五个落实”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

    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本次会议部署,切实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五大片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市县协同联动,努力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是突出分类指导抓落实。持续推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第三方评价机制,发布县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促进差异化特色发展。

    二是突出协同联动抓落实。研究制定精细化的区域和产业引导政策,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完善市县间联动机制,加强规划对接,促进县际协同发展和毗邻县一体化发展。

    三是突出项目实施抓落实。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市、县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力度,加强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和协调服务,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四是突出补齐短板抓落实。大力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五是突出激发动能抓落实。进一步落实深化电力体制改革16条政策措施,分类施策、精准降价支持产业发展。落实国家一般工商电价再降10%部署,清理中间环节,确保终端用户享受改革红利。积极支持开发区提档升级创新发展,夯实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支撑。建立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工作机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招标投标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工业强县产业兴县

    筑牢“一干多支”底部支撑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县域经济的支撑在“特色经济”。我们坚持把培育发展“5+1”产业作为推动县域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的突破口,大力实施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出台16个重点领域产业培育方案及年度任务清单,因地制宜引导推动县域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县域经济的突破在“工业强县”。近年来,我们筛选确定40个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区),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夯实县域产业基础。40个工业强县示范县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达61.2%。

    县域经济的抓手在“产业园区”。提升园区特色化水平,全省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攀枝花钒钛、遂宁锂电、雅安大数据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优势区,支持12个县域园区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县域园区建成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4个和特色产业基地43个。

    县域经济的活力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上半年可为企业降本减负300亿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各项部署,切实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强力推动工业强县产业兴县,筑牢“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底部支撑。

    一是抓好新一轮“制造强县”示范建设,进一步夯实县域工业发展基础。二是抓好县域特色集聚区建设,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发展计划。三是开展全省产业园区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提升县域园区承载能力。四是抓好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做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动态跟踪和协调服务。五是推进工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加劲加力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4年整合800亿元

    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省财政厅

    按照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财政厅着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与市县收入分享体制,有序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壮大县级收入规模。二是构建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研究提出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1个方面15条财政政策,制定支持区域协调发展8个方面23条财政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3个方面财税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的财金互动政策34条,推进实施30件民生实事。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9-2022年,省级财政将整合专项资金800亿元以上,着力改善县域交通、环卫、水利、能源、通信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加大激励奖励,对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获奖县、天府旅游名县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县给予专项奖励。四是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调整财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推行财政政务服务一体、标准化建设,清理规范收费基金各项政策措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保持“零收费”。

    同时,着力构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安全防线。一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格实行债务限额和预算管理,实施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建立隐性债务动态监测机制,制定分类分级化解方案,全省县级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限额范围之内,隐性债务增长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兜住“三保”支出底线。建立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兜底补助机制,对工资和扶贫资金实行开设专户管理,进行专项保障。三是严肃财经纪律。扎紧制度笼子,建立负面清单,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农业农村坚持融合之路

    筑牢县域经济的基石

    □省农业农村厅

    在我省县域经济格局中,实现了农业产业内部的立体融合,产业链条的交叉融合,新业态的跨界融合以及产村一体的深度融合。

    未来,四川农业农村还将坚持融合之路,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筑牢县域经济的基石。到2022年,力争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100亿元以上,涉农GDP达1.36万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左右。

    具体而言,我省将从三个方向抓融合,打基础。即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为抓手,延伸链条促融合;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突出主体促融合;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三权分置促融合。

    延伸产业链条促融合,我省将把优势产业做强,把特色产业做大,把发展短板补齐,把农产品初加工率提升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达到2.2:1,并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

    突出主体促融合,我省将推动农业10大优势产业率先在农业园区落地,构建国省市县四级园区发展体系,在每个园区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产业之间通过种养结合、产加结合、生态循环等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化联合体1万家以上,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三权分置促融合,我省将坚持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与工商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相结合,实施“农业+”系列行动,推动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建设天府旅游名县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决定把县域经济和文化旅游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两件大事来抓,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把县域经济搞上去,让全域旅游旺起来。认真贯彻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我们积极开展天府旅游名县的培育、评选和宣传推广,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旅游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天府旅游名县的评选激发了全省上下大抓文化旅游的热情和干劲,大多数市县成立了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的规划、政策和措施。1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之后,省文旅厅成立了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相继在北京、西安、重庆等地开展巡回推广,使天府旅游名县迅速成为叫得响的“金字招牌”和网络超级IP。据不完全统计,10个命名县文旅经济对当地税收贡献率达到15%以上,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超过13%。今年上半年,10个命名县文旅项目实际投资达110亿元,30个候选县达360亿元,文旅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

    实践证明,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是发展县域旅游的重要抓手,也是助推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推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强化天府旅游名县培育壮大,下半年启动第二批候选县、命名县的评选工作。同时,强化天府旅游名县宣传推广,组织天府旅游名县赴境内外学习培训、宣传推广,叫响“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培育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品牌。

    此外,还将强化天府旅游名县品质提升,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和全域旅游规划,实现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化天府旅游名县示范带动,以文旅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加快发展,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强大产业支撑。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埋头苦干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19年07月13日 08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7月12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安排。

    会上,受表彰代表泸州市龙马潭区、成都市青白江区、达州市渠县、阿坝州汶川县,分别围绕各自工作特点作交流发言。他们在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也分别作交流发言。本报特摘登大会发言,以飨读者。

    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中共泸州市龙马潭区委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

    龙马潭区是泸州市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大力探索“自贸试验区+”全域一体化发展路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亿元、增长10%,增速在全省33个城市主城区中并列第一;完成进出口总额148亿元、增长30%。今年1—6月,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

    坚持“自贸试验区+创新开放”,激活发展动力。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24项,全国首创30项。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经验在全国推广,行政审批效率提高80%以上,泸州港整体通关时效提升50%以上,片区成立以来新增注册企业6488户。

    坚持“自贸试验区+产业园区”,提升发展效能。建成中国酒城国际人才港,累计招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00余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成立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长江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所、泸州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扶持30多家企业成立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7家。

    坚持“自贸试验区+新型城镇化”,补齐发展短板。大力推进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可新增学位3.2万个,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率100%。

    下一步,龙马潭区将充分发挥好自贸试验区优势,大力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优势,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托国际铁路港建设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

    瞄准世界一流,青白江区加快建设全国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实施集装箱中心站扩能改造。对外形成12条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联接境外25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构建起以四川成都为枢纽,南向联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国际班列通道体系,基本覆盖以亚欧为主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开行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双第一”。

    完善口岸平台体系,建成投用粮食、肉类、木材、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发布木材、五金机电价格指数。年内即将获批并建成28万平方米多功能标准化厂房和智能仓储,落户创维、康佳等出口基地。与12个市州建立“蓉欧+”东盟班列基地,与98个县(市、区)推进产业合作,助力农产品、电子产品等远销欧亚。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加快创建,金(堂)新(都)青(白江)大港区规划建设提速,“南有天府新区+航空港、北有大港区+铁路港”的“两港两区”新格局加快构建。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围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保税加工等主导产业,引进84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欧洲产业城围绕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主导产业,打造适铁适欧、“两头在外”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智慧产业城利用川化、攀成钢调迁转型,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

    目前,铁路港已成功纳入国家“安智贸”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荣获全国十大改革创新案例,集拼集运模式被纳入全国第五批复制推广经验。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建设局,90%以上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工程建设全流程审批时间在全国率先压缩至60天以内,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5天以内。

    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

    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中共渠县县委 渠县人民政府

    渠县是丘区百万人口大县,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人活城”的思路,加快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格局,探索出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新路子。

    2018年,渠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增长8.3%,主要经济指标位居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前列。

    渠县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双轮驱动”,精心培育智能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城镇协同发展提供动能支撑。渠县倾力打造省级经开区、竹浆纸产业园、电力产业园、建材产业园“一区三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其中省级经开区面积拓展到5000亩,入驻企业6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

    渠县编制完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划,布局东城新区为产城一体示范区,推动产业、园区、环保等“多规融合”,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四卫多点”城乡发展格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32万。渠县还建成“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13公里,人均公园绿地16平方米;“城市书房”文峰山公园,年内将创建为4A级景区。

    渠县还实施人才新政,柔性引进博士专家60名,建成院士工作站9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设立1亿元工业发展基金,组建“恒基混改公司”,利用争取专项债券、平台融资、盘活存量用地等方式,统筹解决资金、土地“瓶颈”制约;出台工业强县16条、民营经济发展26条等30余个配套政策,服务产城融合。今年1—6月,渠县新增市场主体3400家,返乡创业达7000余人。

    生态优先民生为本

    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中共汶川县委 汶川县人民政府

    汶川县是大禹故里、熊猫家园,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之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汶川县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方位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之路。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增长4.9%,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前列。

    突出生态功能价值,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认真落实“三线一单”硬性约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56.9%,比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突出生态经济价值,培育绿色产业优势。全县上下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实现了震前高载能到震后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2018年水果总产量达5万余吨,实现收益5亿多元,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大力优化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重新构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工业体系。促进康养旅游大培育,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创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

    突出生态服务价值,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持续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彰显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全域打造慢生活度假区,发布居民“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熊猫指数”。在全省全域旅游中发出三束光芒,即大熊猫标注的生态文明之光,大禹精神标注的历史文化之光,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标注的家国情怀之光。

    抓好“五个落实”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

    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本次会议部署,切实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五大片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市县协同联动,努力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是突出分类指导抓落实。持续推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第三方评价机制,发布县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促进差异化特色发展。

    二是突出协同联动抓落实。研究制定精细化的区域和产业引导政策,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完善市县间联动机制,加强规划对接,促进县际协同发展和毗邻县一体化发展。

    三是突出项目实施抓落实。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市、县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力度,加强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和协调服务,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四是突出补齐短板抓落实。大力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五是突出激发动能抓落实。进一步落实深化电力体制改革16条政策措施,分类施策、精准降价支持产业发展。落实国家一般工商电价再降10%部署,清理中间环节,确保终端用户享受改革红利。积极支持开发区提档升级创新发展,夯实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支撑。建立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工作机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招标投标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工业强县产业兴县

    筑牢“一干多支”底部支撑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县域经济的支撑在“特色经济”。我们坚持把培育发展“5+1”产业作为推动县域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的突破口,大力实施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出台16个重点领域产业培育方案及年度任务清单,因地制宜引导推动县域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县域经济的突破在“工业强县”。近年来,我们筛选确定40个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区),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夯实县域产业基础。40个工业强县示范县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达61.2%。

    县域经济的抓手在“产业园区”。提升园区特色化水平,全省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攀枝花钒钛、遂宁锂电、雅安大数据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优势区,支持12个县域园区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县域园区建成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4个和特色产业基地43个。

    县域经济的活力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上半年可为企业降本减负300亿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各项部署,切实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强力推动工业强县产业兴县,筑牢“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底部支撑。

    一是抓好新一轮“制造强县”示范建设,进一步夯实县域工业发展基础。二是抓好县域特色集聚区建设,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发展计划。三是开展全省产业园区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提升县域园区承载能力。四是抓好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做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动态跟踪和协调服务。五是推进工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加劲加力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4年整合800亿元

    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省财政厅

    按照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财政厅着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与市县收入分享体制,有序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壮大县级收入规模。二是构建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研究提出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1个方面15条财政政策,制定支持区域协调发展8个方面23条财政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3个方面财税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的财金互动政策34条,推进实施30件民生实事。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9-2022年,省级财政将整合专项资金800亿元以上,着力改善县域交通、环卫、水利、能源、通信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加大激励奖励,对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获奖县、天府旅游名县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县给予专项奖励。四是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调整财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推行财政政务服务一体、标准化建设,清理规范收费基金各项政策措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保持“零收费”。

    同时,着力构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安全防线。一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格实行债务限额和预算管理,实施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建立隐性债务动态监测机制,制定分类分级化解方案,全省县级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限额范围之内,隐性债务增长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兜住“三保”支出底线。建立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兜底补助机制,对工资和扶贫资金实行开设专户管理,进行专项保障。三是严肃财经纪律。扎紧制度笼子,建立负面清单,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农业农村坚持融合之路

    筑牢县域经济的基石

    □省农业农村厅

    在我省县域经济格局中,实现了农业产业内部的立体融合,产业链条的交叉融合,新业态的跨界融合以及产村一体的深度融合。

    未来,四川农业农村还将坚持融合之路,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筑牢县域经济的基石。到2022年,力争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100亿元以上,涉农GDP达1.36万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左右。

    具体而言,我省将从三个方向抓融合,打基础。即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为抓手,延伸链条促融合;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突出主体促融合;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三权分置促融合。

    延伸产业链条促融合,我省将把优势产业做强,把特色产业做大,把发展短板补齐,把农产品初加工率提升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达到2.2:1,并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

    突出主体促融合,我省将推动农业10大优势产业率先在农业园区落地,构建国省市县四级园区发展体系,在每个园区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产业之间通过种养结合、产加结合、生态循环等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化联合体1万家以上,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三权分置促融合,我省将坚持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与工商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相结合,实施“农业+”系列行动,推动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建设天府旅游名县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决定把县域经济和文化旅游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两件大事来抓,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把县域经济搞上去,让全域旅游旺起来。认真贯彻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我们积极开展天府旅游名县的培育、评选和宣传推广,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旅游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天府旅游名县的评选激发了全省上下大抓文化旅游的热情和干劲,大多数市县成立了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的规划、政策和措施。1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之后,省文旅厅成立了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相继在北京、西安、重庆等地开展巡回推广,使天府旅游名县迅速成为叫得响的“金字招牌”和网络超级IP。据不完全统计,10个命名县文旅经济对当地税收贡献率达到15%以上,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超过13%。今年上半年,10个命名县文旅项目实际投资达110亿元,30个候选县达360亿元,文旅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

    实践证明,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是发展县域旅游的重要抓手,也是助推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推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强化天府旅游名县培育壮大,下半年启动第二批候选县、命名县的评选工作。同时,强化天府旅游名县宣传推广,组织天府旅游名县赴境内外学习培训、宣传推广,叫响“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培育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品牌。

    此外,还将强化天府旅游名县品质提升,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和全域旅游规划,实现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化天府旅游名县示范带动,以文旅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加快发展,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强大产业支撑。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