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致力绿色崛起 美丽峨边脱贫路上阔步前行

  • 2019年11月20日 07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峨边县城新貌。



    峨边县五渡镇胡坝村。







    “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这是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感恩奋进、迎难而上、接续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乐山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峨边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9年10月,经县级自查和市级初审,峨边21个计划退出贫困村和1026户3624名计划减贫人口达标,全县106个贫困村7764户27743人实现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全县摘帽“一低三有”标准全部达标,即将迎来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

    “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去。”“想要群众脱贫,我们要舍得‘脱皮’。”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帮扶干部汇聚峨边,脱贫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致富奔康一茬接着一茬干,干部群众共同书写了一首忠诚与使命、担当与责任的壮歌。□若水(图片由峨边县委宣传部提供)

    砥砺奋进书写脱贫摘帽的新篇章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党政苦抓、部门苦帮、干部苦拼、群众苦干,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

    这里有一支团结奋战的干部队伍——峨边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奋力实施交通六件大事,开启天堑变通途的征程,通过城乡“1234”建设,改写了彝区山乡的面貌,三年攻坚锤炼出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总结出了“团结出战斗力、创新出源动力、落实出生产力”三条宝贵的经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有一群脱贫致富引领者——从2017年开始评选出的“感动峨边”人物,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陈志宏,2014年成立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摸索种植油用凤丹和观赏性牡丹,培育了远近闻名的“牡丹花圃”旅游名片,使先锋村30户、83人顺利脱贫,还带动了周边2个村的发展;王文彬,西南交通大学派驻五渡镇双凤村的第一书记,壮大双凤7项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了双凤村的五个根本好转。

    这里有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奉献者们的身影——一年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副区长马厉财来峨边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了解到高山村落百姓因缺少电力到晚上“两眼一抹黑”的情况后,他联系民建椒江区委共同实施了峨边高山村落“点亮山村”工程。马厉财和来自椒江的49名扶贫干部,还开创了教育扶贫“一校两班三堂课”、消费扶贫“峨品入椒五销”等特色模式。2017年至今,椒江“真金白银为峨边脱贫摘帽添砖加瓦”活动安排帮扶资金8990万元,帮扶实施项目43个,惠及贫困户8000多人次。

    这里有对口援建区(县)的奋斗者们的足迹——2016年起,179名乐山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干部人才来到峨边。3年来,乐山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峨边县的财政帮扶资金2565万元,在引进企业、培育提升专合组织、人文交流、捐资助学等方面,共投入和引进社会帮扶资金约1.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9个,助力4561户贫困户、15719名贫困人口脱贫。

    这里还有自强不息的劳动者们的故事——因病、缺发展资金而被识别为贫困户的何启艮系宜坪乡群力村村民,通过申请小额信贷和发展资金发展家庭生猪养殖,2019年实现出栏育肥猪300头,产值72万元;因病致贫的万坪乡约嘎村村民冉拉加尔不等不靠,通过小额信贷筹集资金种植了25亩中药材,预计2025年可收益50万元……他们只是峨边群众自力更生的一个缩影,在每年举行的“感动峨边”颁奖晚会上,“脱贫致富之星”用自己的脱贫故事激励着峨边群众奋勇向前,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彝乡巨变努力兑现如期脱贫的承诺

    修道路、建房子、挣票子、活脑子、答卷子……“想要群众脱贫,我们要舍得‘脱皮’”,奋斗,换来了彝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首来路,一张张答卷历历在目。

    交通建设突围突破——坚持交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地位,以交通“六件大事”为统揽,“十三五”累计投资65亿元,新改建县乡村组道路677公里,内联外畅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综合功效初步彰显,区位优势有效提升、城市骨架逐步延展,有力带动了脱贫攻坚、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和民生改善。

    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坚持项目关键支撑,构建“2+3”体系,强力推进“三个百里产业带”建设,电商扶贫中心获批彝区首家国家级星创天地。积极应对市场和环境双向倒逼,念好“关转飞”三字经,坚定高载能、高科技、高效益之路,稀土材料、医用制氧等新型工业壮大发展。顺应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逐步完善。

    旅游发展蓄势待发——坚持旅游兴县,深化交旅、文旅、城旅、农旅、商旅互动融合,黑竹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黑竹沟镇纳入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底底古村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大渡河骑游绿廊成为区域协同新纽带,川旅投、香港中和集团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坚持德法兼治,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六大建设”,深化拓展“三纲三法三载体”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开展“五星家庭”“脱贫致富之星”“先富带后富之星”评选,困扰发展进步的陈规陋习得以摒弃,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平安建设满意度排名全省第31位。

    生态保护全面加强——坚持生态立县,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与面源污染治理、乡村清洁行动,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8%,位列全省第一,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各级党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民生福祉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向往

    脱贫攻坚,砥砺前行,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彝汉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峨边教育事业展现新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复核,教育扶贫实现了“五精准、五覆盖”,毛坪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仅2015到2017年间,峨边就投入了教育扶贫资金9339万元。”峨边县教育局局长戴晔霖介绍,除了十五年义务教育,还积极落实“三免一补”政策,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对建档立卡学生予以救助。

    2013年,哈曲乡解放村办起第一个“一村一幼”的阿依园(幼儿园),率先启动“一村一幼”建设。如今,峨边“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全县共有136个教学点、146个教学班,这些阿依园不仅普及学前教育,更是成为传递文明新风、加快脱贫奔康的载体。

    阿依园只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2018年,峨边中学共有5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越来越多的“峨边娃”走出大山。2019年,峨边创建了一批“德育”“创新”“体育”“文化艺术”“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方面的特色示范学校,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接受教育,更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打造健康峨边。近年来,峨边医疗卫生能力和作风两大建设取得实效,健康扶贫政策有效实施。从2017年以来,全县完成6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改扩建6个乡镇卫生院,迁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并开工建设县中医医院业务综合楼。

    与此同时,文化事业沁人心脾,文化扶贫“三大活动”有序开展,扶贫与扶志的结合更加紧密,强化以文化人载体建设,“甘嫫阿妞”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彝汉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走向融合。3年来,全县完成了131个行政村文化室建设,完成“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160多场次,观众超过20万人。电视节目《幸福直播间》、广播节目《幸福小喇叭》讲述峨边人物与故事、记录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动人事迹。“爱家乡爱峨边”系列活动在峨边全面铺开,激发爱家乡、爱峨边情怀,不断增强峨边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就业创业成为提升群众福祉的重要方面,在多元化就业体系和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中,当地率先实施“集中救助+居家救助”,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全覆盖,民生根本问题得到解决。2019年,峨边开展技能培训班96期、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959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助408万元,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4.34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738人,实现劳务收入6.82亿元。

    壮美蓝图建设幸福美丽新峨边

    砥砺奋进,创造美好生活,带来彝乡巨变,也即将进入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

    站在新的起点上,峨边着力把握好脱贫摘帽的决胜冲锋,确保如期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场持续的战役——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坚持把基础建设作为脱贫首位需求,深入推进新一轮交通会战三年攻坚,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户户通联户路,加快推动水、电、通讯等基础网络覆盖城乡,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坚持把绿色效益型产业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项目为核心引擎,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产业兴旺。

    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问题,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脱贫奔康绿色崛起幸福指数。

    打好社会治理攻坚战,坚持德法兼治,以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六大建设”,加强和创新民族事务服务管理,长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打好生态保护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扛起生态重任,做活“多彩峨边”山文章,切实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做活“三河流域”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生态整体效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打好强基固本攻坚战,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深化“党建月会”“基层夜话”“三收一送”等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新一轮干部培训三年攻坚,深入开展扶贫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健全完善县域政治生态“考核+预警”评价体系,构筑脱贫奔康绿色崛起坚强保障。

    站在新的起点,峨边县委负责人表示,峨边始终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主题,坚定扛起历史使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敬业奉献的务实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摘帽硬仗,推动脱贫奔康绿色崛起。

    新家里的新生活

    10月,在峨边县新林镇茗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两层楼高的砖瓦小楼有序排列,仿佛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图。村民曲木拉里的新家就在这里。下午5点,曲木拉里骑着摩托车从村上的菌子厂下班回家,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晚饭。戴围裙、洗手、烧水、洗菜,这个彝族汉子对这套流程已经相当熟练。

    “以前,自建房里没有自来水,厕所和厨房挨在一起,味道难闻。”说起以前的生活,曲木拉里挠了挠头。

    曲木拉里一家来自凉山州美姑县,2006年自主搬迁到峨边县沙坪镇松林坡村三组,在“漏风漏雨、泥巴糊墙”的自建房里一住就是13年。

    今年10月,曲木拉里一家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房——一座一楼一底的两层小楼。尽管外墙装饰还没完成,曲木拉里对自己的新家不住地夸赞,入户水泥路、宽敞的厨房和厕所、可以眺望远山的阳台,这些都是每家每户的“标配”。

    沙坪镇松林坡村和新林镇茗新村两个集中安置点,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住房面积17750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解决了当地205户、1000人的居住问题。

    住进新房,是幸福生活的第一步——2019年,峨边计划投资2550万元,完成219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同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目标,通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转移就业,以及强化政策兜底等措施,因地制宜,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和产业状况。

    教育为孩子们插上翅膀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峨边县宜坪乡红岩村的半山坡上,15岁的邹良飞一边割猪草,一边轻声哼着歌。

    邹良飞家在红岩村是“出了名的困难”。邹良飞父母都有残疾,全家人把“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当地政府把她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落实彝家新寨建设项目,让这家人的住房条件焕然一新。

    “生活有保障,读书也不用交学费,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邹良飞的成绩在整个宜坪乡都名列前茅。今年9月,邹良飞获选“感动峨边·莘莘学子”。颁奖典礼上,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流下了眼泪,“帮助我的人太多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去帮助更多人。”

    教育为孩子们“走出去”插上翅膀。2018年,峨边中学共有5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越来越多的“峨边娃”走出大山。2019年,峨边提出打造大小凉山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示范标杆,主动创建了一批“德育”“创新”“体育”“文化艺术”“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六方面的特色示范学校,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接受教育,更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来自星星的山货”

    “婆婆,这几天有豆子卖不?”“今天屋头有多少鸡蛋?”一大早,峨边县新场乡星星村里,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王晓玲的声音在一家又一家村民的家门口响起,遇到有村民卖鸡蛋,就全数买下放到网上售卖。走过蝴蝶养殖户门口,她还不忘拍上两段蝴蝶的画面放在短视频平台上,为星星村招揽“粉丝”。

    两年前,王晓玲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放弃了去成都当护士的机会,回到家乡星星村,开始了自己的“电商路”。

    “那个时候,村子里的农产品只能就近卖到镇上,量小、价低,想致富很困难。”看到这样的情况,王晓玲打起了“网络销售”的主意,在村里开起了一家淘宝店。网店的第一笔订单是鸡蛋,然而由于缺少经验,王晓玲没有做好鸡蛋的包装,运输途中“损失”了大半。

    “退堂鼓不是没有打过,但只要想起家乡的老人们下山卖菜的困难,我就充满坚持下去的动力。”外出培训、上网课学习、向同行讨教,在王晓玲的努力下,“来自星星的山货”慢慢成为网络上抢手的商品。

    如今,“来自星星的山货”电信天虎云商店、淘宝店、微店都已上线运营,星星村电商服务站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百佳案例”。今年前10个月,星星村的村民们已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了38万元的农特产品,全村实现脱贫退出。下一步,王晓玲将把村里的蝴蝶、萤火虫等养殖资源利用起来,发展旅游,助村民们的日子再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致力绿色崛起 美丽峨边脱贫路上阔步前行

  • 2019年11月20日 07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峨边县城新貌。



    峨边县五渡镇胡坝村。







    “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这是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感恩奋进、迎难而上、接续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乐山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峨边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9年10月,经县级自查和市级初审,峨边21个计划退出贫困村和1026户3624名计划减贫人口达标,全县106个贫困村7764户27743人实现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全县摘帽“一低三有”标准全部达标,即将迎来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

    “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去。”“想要群众脱贫,我们要舍得‘脱皮’。”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帮扶干部汇聚峨边,脱贫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致富奔康一茬接着一茬干,干部群众共同书写了一首忠诚与使命、担当与责任的壮歌。□若水(图片由峨边县委宣传部提供)

    砥砺奋进书写脱贫摘帽的新篇章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党政苦抓、部门苦帮、干部苦拼、群众苦干,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

    这里有一支团结奋战的干部队伍——峨边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奋力实施交通六件大事,开启天堑变通途的征程,通过城乡“1234”建设,改写了彝区山乡的面貌,三年攻坚锤炼出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总结出了“团结出战斗力、创新出源动力、落实出生产力”三条宝贵的经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有一群脱贫致富引领者——从2017年开始评选出的“感动峨边”人物,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陈志宏,2014年成立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摸索种植油用凤丹和观赏性牡丹,培育了远近闻名的“牡丹花圃”旅游名片,使先锋村30户、83人顺利脱贫,还带动了周边2个村的发展;王文彬,西南交通大学派驻五渡镇双凤村的第一书记,壮大双凤7项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了双凤村的五个根本好转。

    这里有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奉献者们的身影——一年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副区长马厉财来峨边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了解到高山村落百姓因缺少电力到晚上“两眼一抹黑”的情况后,他联系民建椒江区委共同实施了峨边高山村落“点亮山村”工程。马厉财和来自椒江的49名扶贫干部,还开创了教育扶贫“一校两班三堂课”、消费扶贫“峨品入椒五销”等特色模式。2017年至今,椒江“真金白银为峨边脱贫摘帽添砖加瓦”活动安排帮扶资金8990万元,帮扶实施项目43个,惠及贫困户8000多人次。

    这里有对口援建区(县)的奋斗者们的足迹——2016年起,179名乐山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干部人才来到峨边。3年来,乐山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峨边县的财政帮扶资金2565万元,在引进企业、培育提升专合组织、人文交流、捐资助学等方面,共投入和引进社会帮扶资金约1.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9个,助力4561户贫困户、15719名贫困人口脱贫。

    这里还有自强不息的劳动者们的故事——因病、缺发展资金而被识别为贫困户的何启艮系宜坪乡群力村村民,通过申请小额信贷和发展资金发展家庭生猪养殖,2019年实现出栏育肥猪300头,产值72万元;因病致贫的万坪乡约嘎村村民冉拉加尔不等不靠,通过小额信贷筹集资金种植了25亩中药材,预计2025年可收益50万元……他们只是峨边群众自力更生的一个缩影,在每年举行的“感动峨边”颁奖晚会上,“脱贫致富之星”用自己的脱贫故事激励着峨边群众奋勇向前,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彝乡巨变努力兑现如期脱贫的承诺

    修道路、建房子、挣票子、活脑子、答卷子……“想要群众脱贫,我们要舍得‘脱皮’”,奋斗,换来了彝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首来路,一张张答卷历历在目。

    交通建设突围突破——坚持交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地位,以交通“六件大事”为统揽,“十三五”累计投资65亿元,新改建县乡村组道路677公里,内联外畅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综合功效初步彰显,区位优势有效提升、城市骨架逐步延展,有力带动了脱贫攻坚、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和民生改善。

    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坚持项目关键支撑,构建“2+3”体系,强力推进“三个百里产业带”建设,电商扶贫中心获批彝区首家国家级星创天地。积极应对市场和环境双向倒逼,念好“关转飞”三字经,坚定高载能、高科技、高效益之路,稀土材料、医用制氧等新型工业壮大发展。顺应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逐步完善。

    旅游发展蓄势待发——坚持旅游兴县,深化交旅、文旅、城旅、农旅、商旅互动融合,黑竹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黑竹沟镇纳入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底底古村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大渡河骑游绿廊成为区域协同新纽带,川旅投、香港中和集团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坚持德法兼治,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六大建设”,深化拓展“三纲三法三载体”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开展“五星家庭”“脱贫致富之星”“先富带后富之星”评选,困扰发展进步的陈规陋习得以摒弃,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平安建设满意度排名全省第31位。

    生态保护全面加强——坚持生态立县,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与面源污染治理、乡村清洁行动,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8%,位列全省第一,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各级党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民生福祉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向往

    脱贫攻坚,砥砺前行,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彝汉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峨边教育事业展现新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复核,教育扶贫实现了“五精准、五覆盖”,毛坪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仅2015到2017年间,峨边就投入了教育扶贫资金9339万元。”峨边县教育局局长戴晔霖介绍,除了十五年义务教育,还积极落实“三免一补”政策,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对建档立卡学生予以救助。

    2013年,哈曲乡解放村办起第一个“一村一幼”的阿依园(幼儿园),率先启动“一村一幼”建设。如今,峨边“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全县共有136个教学点、146个教学班,这些阿依园不仅普及学前教育,更是成为传递文明新风、加快脱贫奔康的载体。

    阿依园只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2018年,峨边中学共有5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越来越多的“峨边娃”走出大山。2019年,峨边创建了一批“德育”“创新”“体育”“文化艺术”“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方面的特色示范学校,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接受教育,更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打造健康峨边。近年来,峨边医疗卫生能力和作风两大建设取得实效,健康扶贫政策有效实施。从2017年以来,全县完成6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改扩建6个乡镇卫生院,迁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并开工建设县中医医院业务综合楼。

    与此同时,文化事业沁人心脾,文化扶贫“三大活动”有序开展,扶贫与扶志的结合更加紧密,强化以文化人载体建设,“甘嫫阿妞”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彝汉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走向融合。3年来,全县完成了131个行政村文化室建设,完成“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160多场次,观众超过20万人。电视节目《幸福直播间》、广播节目《幸福小喇叭》讲述峨边人物与故事、记录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动人事迹。“爱家乡爱峨边”系列活动在峨边全面铺开,激发爱家乡、爱峨边情怀,不断增强峨边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就业创业成为提升群众福祉的重要方面,在多元化就业体系和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中,当地率先实施“集中救助+居家救助”,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全覆盖,民生根本问题得到解决。2019年,峨边开展技能培训班96期、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959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助408万元,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4.34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738人,实现劳务收入6.82亿元。

    壮美蓝图建设幸福美丽新峨边

    砥砺奋进,创造美好生活,带来彝乡巨变,也即将进入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

    站在新的起点上,峨边着力把握好脱贫摘帽的决胜冲锋,确保如期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场持续的战役——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坚持把基础建设作为脱贫首位需求,深入推进新一轮交通会战三年攻坚,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户户通联户路,加快推动水、电、通讯等基础网络覆盖城乡,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坚持把绿色效益型产业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项目为核心引擎,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产业兴旺。

    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问题,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脱贫奔康绿色崛起幸福指数。

    打好社会治理攻坚战,坚持德法兼治,以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六大建设”,加强和创新民族事务服务管理,长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打好生态保护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扛起生态重任,做活“多彩峨边”山文章,切实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做活“三河流域”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生态整体效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打好强基固本攻坚战,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深化“党建月会”“基层夜话”“三收一送”等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新一轮干部培训三年攻坚,深入开展扶贫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健全完善县域政治生态“考核+预警”评价体系,构筑脱贫奔康绿色崛起坚强保障。

    站在新的起点,峨边县委负责人表示,峨边始终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主题,坚定扛起历史使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敬业奉献的务实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摘帽硬仗,推动脱贫奔康绿色崛起。

    新家里的新生活

    10月,在峨边县新林镇茗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两层楼高的砖瓦小楼有序排列,仿佛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图。村民曲木拉里的新家就在这里。下午5点,曲木拉里骑着摩托车从村上的菌子厂下班回家,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晚饭。戴围裙、洗手、烧水、洗菜,这个彝族汉子对这套流程已经相当熟练。

    “以前,自建房里没有自来水,厕所和厨房挨在一起,味道难闻。”说起以前的生活,曲木拉里挠了挠头。

    曲木拉里一家来自凉山州美姑县,2006年自主搬迁到峨边县沙坪镇松林坡村三组,在“漏风漏雨、泥巴糊墙”的自建房里一住就是13年。

    今年10月,曲木拉里一家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房——一座一楼一底的两层小楼。尽管外墙装饰还没完成,曲木拉里对自己的新家不住地夸赞,入户水泥路、宽敞的厨房和厕所、可以眺望远山的阳台,这些都是每家每户的“标配”。

    沙坪镇松林坡村和新林镇茗新村两个集中安置点,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住房面积17750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解决了当地205户、1000人的居住问题。

    住进新房,是幸福生活的第一步——2019年,峨边计划投资2550万元,完成219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同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目标,通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转移就业,以及强化政策兜底等措施,因地制宜,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和产业状况。

    教育为孩子们插上翅膀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峨边县宜坪乡红岩村的半山坡上,15岁的邹良飞一边割猪草,一边轻声哼着歌。

    邹良飞家在红岩村是“出了名的困难”。邹良飞父母都有残疾,全家人把“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当地政府把她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落实彝家新寨建设项目,让这家人的住房条件焕然一新。

    “生活有保障,读书也不用交学费,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邹良飞的成绩在整个宜坪乡都名列前茅。今年9月,邹良飞获选“感动峨边·莘莘学子”。颁奖典礼上,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流下了眼泪,“帮助我的人太多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去帮助更多人。”

    教育为孩子们“走出去”插上翅膀。2018年,峨边中学共有5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越来越多的“峨边娃”走出大山。2019年,峨边提出打造大小凉山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示范标杆,主动创建了一批“德育”“创新”“体育”“文化艺术”“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六方面的特色示范学校,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接受教育,更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来自星星的山货”

    “婆婆,这几天有豆子卖不?”“今天屋头有多少鸡蛋?”一大早,峨边县新场乡星星村里,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王晓玲的声音在一家又一家村民的家门口响起,遇到有村民卖鸡蛋,就全数买下放到网上售卖。走过蝴蝶养殖户门口,她还不忘拍上两段蝴蝶的画面放在短视频平台上,为星星村招揽“粉丝”。

    两年前,王晓玲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放弃了去成都当护士的机会,回到家乡星星村,开始了自己的“电商路”。

    “那个时候,村子里的农产品只能就近卖到镇上,量小、价低,想致富很困难。”看到这样的情况,王晓玲打起了“网络销售”的主意,在村里开起了一家淘宝店。网店的第一笔订单是鸡蛋,然而由于缺少经验,王晓玲没有做好鸡蛋的包装,运输途中“损失”了大半。

    “退堂鼓不是没有打过,但只要想起家乡的老人们下山卖菜的困难,我就充满坚持下去的动力。”外出培训、上网课学习、向同行讨教,在王晓玲的努力下,“来自星星的山货”慢慢成为网络上抢手的商品。

    如今,“来自星星的山货”电信天虎云商店、淘宝店、微店都已上线运营,星星村电商服务站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百佳案例”。今年前10个月,星星村的村民们已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了38万元的农特产品,全村实现脱贫退出。下一步,王晓玲将把村里的蝴蝶、萤火虫等养殖资源利用起来,发展旅游,助村民们的日子再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