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阻击“因病致贫” 一场健康保卫战在这里打响

  • 2019年10月31日 08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近日,壤塘县卫健局组织的医疗队在该县上杜柯乡开展义诊。桑木周 摄


       

    病痛之困

    ●在壤塘县的贫困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各种疾病所致。

    ●大骨节病一直是困扰壤塘县群众的地方病,全县有10682人患有此病,这也成为壤塘县脱贫路上的一大阻碍。

    阻击之路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壤塘县采取易地搬迁、更换粮食、安全饮水、医疗防治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大骨节病的新发病例。

    ●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村村都有了标准卫生室,村村都有合格的村医,群众就近都能找到医生看病。

    长远之策

    ●要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必要。

    ●壤塘县采取县招乡管村用基层卫生人员管理办法,对村医进行考核,合格的留用,不能胜任的劝退。

    作为村里最后一个脱贫的家庭,9月26日,壤塘县吾依乡壤古村的村民昂巴家顺利通过验收脱贫。

    对于昂巴来说,疾病是她家此前贫困的主要原因,一家五口就有三人患有肺结核。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昂巴和患病的两个孩子得到专门治疗,吃上了免费药,有了专项补贴,定期有家庭签约医生前来检查,结核病终于治好了。在驻村干部帮助下,她的孩子也去了外地打工。

    在壤塘县的贫困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各种疾病所致。治贫先治病,在省卫健委及对口帮扶单位帮助下,壤塘县在健康扶贫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困扰当地群众的重大疾病,改善医疗条件,培养人才队伍,提高医疗水平……基本实现了当地群众看病有医院、看病有合格医生、看病有医保。现在,这里村村有了卫生室、户户有签约医生,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渐渐走出“因病致贫”的阴影。

    关键词:治病

    全县已没有一例新发的大骨节病人

    10月12日,茸木达乡甲拉村的泽登和妻子在自己宽敞的家里,一边喝着奶茶,一边与几位村民聊天。泽登和妻子都是大骨节病患者,10年前,他俩的病情就已发展到了三度大骨节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他们,一度挣扎在贫困线下。而当时他俩最担心的,是孩子们会不会也得上这样的病。

    大骨节病一直是困扰壤塘县群众的地方病,全县有10682人患有此病,这也成为壤塘县脱贫路上的一大阻碍。2007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壤塘县采取易地搬迁、更换粮食、安全饮水、医疗防治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大骨节病的新发病例。可喜的是,全县目前已没有一例新发的大骨节病人。

    泽登的新家是前几年从高半山搬迁下来的,夫妻俩也得到了来自省、州、县各级医疗机构的免费治疗检查,每个月都有疾病补助,还定期有签约医生上门服务。生活环境的改善,定期的药物治疗,使泽登夫妻的病情得到控制,在外打工的孩子也摆脱了大骨节病的阴影。现在,像泽登这样的大骨节病人,都已得到了妥善治疗,失去劳动能力的患者有专项补助,孤寡病人还能进入敬老院由专人负责护理……

    在壤塘县,包虫病同样也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从2015年起,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专项资金,在壤塘开展了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进行包虫病筛查,查出的209位患者全部得到了有效治疗。对满足手术条件的分期分批进行手术,对符合药物治疗的全部免费提供药物,医疗卫生人员还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

    为让当地群众不再受疾病之苦,对口帮扶单位也伸出援助之手。

    10月15日,在全省2019年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来自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的村民巴尔让,因为身残志坚、努力脱贫的事迹获得了先进个人称号。“卡卓扎西,我能够获奖,首先要感谢帮我安上假肢的医生们。”巴尔让感叹。原来,五年前,他在山上放牛时,被滚石砸断了左腿,不仅腿伤越来越严重,还背上了沉重经济负担。2016年,对口帮扶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了解情况后,专门送他到南充进行免费手术,安上假肢的他不再受病痛折磨,重燃了对生活的信心,投入到村里的蔬菜种植项目中。如今,他凭着那股闯劲、韧劲,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学习榜样。

    关键词:防病

    健康生活方式潜移默化走进人们生活

    10月22日下午3点,吾依乡壤古村村委会会议室里早已坐满了村民,他们专门从各个地方赶过来,听省疾控中心专家关于营养的健康讲座。利用农民夜校请专家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在壤古村已成为每个月的惯例。

    “刚开始没几个人来,后来大家觉得有点意思,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全村135户每户都有人来听。”省疾控中心驻村干部汪良枢说。他告诉记者,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牧民群众保留了一些过去不好的生活习惯。而要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必要。为此,他们从省上请来专家为壤古村村民进行健康讲座,讲课内容因地制宜,涉及包虫病防治、藏区地方病防治、慢病防治、环境卫生、疾病预防等。

    不仅如此,还在村里开办的幼儿园里开展讲座,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通过孩子传递给家长。7岁的忠尕小朋友,已在幼儿园读了三年,在这里她慢慢养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回到家,忠尕还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教给父母。在她的引导下,现在全家人养成了早起刷牙,吃饭尤其是吃糌巴前先洗手的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生习惯已在村民中间潜移默化,村民们的家里都干干净净,家犬也都拴养了。村里还专门设立了生态管护员,专门负责环境卫生、公共厕所打扫等。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21岁的尕尔穷已在蒲西乡上寨敬老院从事护理工作2年了。她家也曾是贫困户,在她18岁时,对口帮扶的四川职业护理学院将她送到学院进行护理专业培训,经过在成都的学习,回到家乡的尕尔穷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改变。除了在养老院工作外,尕尔穷现在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看着尕尔穷长大的老人们,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慢改掉。此外,四川职业护理学院还将毕业于学院的壤塘籍学生组织起来,定期来到村子里用藏、汉双语为村民义诊、讲解基本的健康知识,现在当地人大多都知道要定期检查身体,生了病该如何就医,包虫病是咋回事等。

    对于高原的群众来说,喝茶是他们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如今,蒲西乡斯跃武村的村民耿底知道喝茶时要选低氟砖茶了。原来,在当地人喜欢喝的砖茶中,含氟量较高,长期高浓度饮用,存在着患氟骨病的威胁。从2016年底起,省卫健委、省疾控中心便在当地3个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改变生活方式、防治饮茶型地氟病”行动试点。2017年至今,连续三年开展低氟砖茶发放和饮茶型地氟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地氟病防治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发放低氟砖茶,潜移默化改变藏区群众的口味及饮茶方式。现在,喝淡茶、多吃新鲜蔬果等健康生活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逐步接受。

    关键词:造血

    培养一支不走的高质量医疗队伍

    今年3月,壤塘县人民医院医生在绵阳四零四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完成了该县首例右肝切除手术,这项通常是在三甲医院开展的手术在这里成功实施,不仅填补了当地空白,更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拥有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具有一定的医疗水准和一批合格的县、乡、村医疗队伍,当地群众才能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壤塘县卫健局党委书记尕让塔告诉记者,近几年,县里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村村都有了标准卫生室,村村都有合格的村医,群众就近都能找到医生看病。各级医疗卫生人员也都有培训的机制和渠道,村到乡、乡到县、县到绵阳或成都,当地人才队伍的水平有了快速提升,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深静脉置管抢救低容量性休克、新胸部物理治疗、动脉采血、穿刺和小儿腰穿等新技术项目,目前壤塘县人民医院已能独立操作。

    “现在省上的‘传帮带’工程已实施近两年,效果很好。”尕让塔告诉记者,近两年来通过传知识、帮机构、师带徒,当地的医疗水平上升很快。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已派出18名业务骨干到绵阳进修,12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到绵阳各对口乡镇卫生院挂职学习半年,承接绵阳市派驻12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对口援建壤塘县12所乡镇卫生院;24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援建县医院等4家县级医疗机构和2个中心卫生院。36名援建人员到工作岗位后,积极带动各医疗机构,使各医院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能力,调动积极性,壤塘县采取了县招乡管村用基层卫生人员管理办法,对村医进行考核,合格的留用,不能胜任的劝退,这一管理办法在村医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但从长远看,卫生人才队伍招不进、留不住,仍然是最大问题。”尕让塔告诉记者,今年壤塘县对外招进了10多人,同时也流失了10多人。这些流失的人中有的是调到了自然条件更好的县,有的是辞职到内地去了。他说,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交道不便都成为难以留住人的因素。

    尕让塔说,针对招不进、留不住的这一情况,县里正在制定新的举措,比如提高收入待遇等,力争打造一支不走的高质量医疗队伍,进一步缩短边远地区与内地的医疗条件差距。(记者 石小宏)

    短评

    健康扶贫找准主攻方向

    □陈四四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阶段。但贫困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依旧存在。从壤塘县健康扶贫的成效可以看出,治贫先要治病。

    做好健康扶贫,壤塘县找准主攻方向,多举措攻坚的做法值得推广。

    一要有地方看病。需要加快县级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实现看病有医院、村村有卫生室,方便群众就地就诊。这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的先决条件之一。

    二要有人看病。要让群众能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需要提高贫困地区医疗队伍的水平。因此,各地要创新实施“传帮带”工程,加强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三要“少生病”。要让群众少生病,就要强化健康促进和卫生习惯养成。实行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健康工作和地方病、传染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是做好健康扶贫的关键。

    四要看病有保障。加快全面落实“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统筹使用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医药爱心扶贫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等各种帮扶基金,为贫困群众看病提供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阻击“因病致贫” 一场健康保卫战在这里打响

  • 2019年10月31日 08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近日,壤塘县卫健局组织的医疗队在该县上杜柯乡开展义诊。桑木周 摄


       

    病痛之困

    ●在壤塘县的贫困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各种疾病所致。

    ●大骨节病一直是困扰壤塘县群众的地方病,全县有10682人患有此病,这也成为壤塘县脱贫路上的一大阻碍。

    阻击之路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壤塘县采取易地搬迁、更换粮食、安全饮水、医疗防治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大骨节病的新发病例。

    ●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村村都有了标准卫生室,村村都有合格的村医,群众就近都能找到医生看病。

    长远之策

    ●要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必要。

    ●壤塘县采取县招乡管村用基层卫生人员管理办法,对村医进行考核,合格的留用,不能胜任的劝退。

    作为村里最后一个脱贫的家庭,9月26日,壤塘县吾依乡壤古村的村民昂巴家顺利通过验收脱贫。

    对于昂巴来说,疾病是她家此前贫困的主要原因,一家五口就有三人患有肺结核。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昂巴和患病的两个孩子得到专门治疗,吃上了免费药,有了专项补贴,定期有家庭签约医生前来检查,结核病终于治好了。在驻村干部帮助下,她的孩子也去了外地打工。

    在壤塘县的贫困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各种疾病所致。治贫先治病,在省卫健委及对口帮扶单位帮助下,壤塘县在健康扶贫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困扰当地群众的重大疾病,改善医疗条件,培养人才队伍,提高医疗水平……基本实现了当地群众看病有医院、看病有合格医生、看病有医保。现在,这里村村有了卫生室、户户有签约医生,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渐渐走出“因病致贫”的阴影。

    关键词:治病

    全县已没有一例新发的大骨节病人

    10月12日,茸木达乡甲拉村的泽登和妻子在自己宽敞的家里,一边喝着奶茶,一边与几位村民聊天。泽登和妻子都是大骨节病患者,10年前,他俩的病情就已发展到了三度大骨节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他们,一度挣扎在贫困线下。而当时他俩最担心的,是孩子们会不会也得上这样的病。

    大骨节病一直是困扰壤塘县群众的地方病,全县有10682人患有此病,这也成为壤塘县脱贫路上的一大阻碍。2007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壤塘县采取易地搬迁、更换粮食、安全饮水、医疗防治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大骨节病的新发病例。可喜的是,全县目前已没有一例新发的大骨节病人。

    泽登的新家是前几年从高半山搬迁下来的,夫妻俩也得到了来自省、州、县各级医疗机构的免费治疗检查,每个月都有疾病补助,还定期有签约医生上门服务。生活环境的改善,定期的药物治疗,使泽登夫妻的病情得到控制,在外打工的孩子也摆脱了大骨节病的阴影。现在,像泽登这样的大骨节病人,都已得到了妥善治疗,失去劳动能力的患者有专项补助,孤寡病人还能进入敬老院由专人负责护理……

    在壤塘县,包虫病同样也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从2015年起,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专项资金,在壤塘开展了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进行包虫病筛查,查出的209位患者全部得到了有效治疗。对满足手术条件的分期分批进行手术,对符合药物治疗的全部免费提供药物,医疗卫生人员还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

    为让当地群众不再受疾病之苦,对口帮扶单位也伸出援助之手。

    10月15日,在全省2019年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来自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的村民巴尔让,因为身残志坚、努力脱贫的事迹获得了先进个人称号。“卡卓扎西,我能够获奖,首先要感谢帮我安上假肢的医生们。”巴尔让感叹。原来,五年前,他在山上放牛时,被滚石砸断了左腿,不仅腿伤越来越严重,还背上了沉重经济负担。2016年,对口帮扶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了解情况后,专门送他到南充进行免费手术,安上假肢的他不再受病痛折磨,重燃了对生活的信心,投入到村里的蔬菜种植项目中。如今,他凭着那股闯劲、韧劲,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学习榜样。

    关键词:防病

    健康生活方式潜移默化走进人们生活

    10月22日下午3点,吾依乡壤古村村委会会议室里早已坐满了村民,他们专门从各个地方赶过来,听省疾控中心专家关于营养的健康讲座。利用农民夜校请专家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在壤古村已成为每个月的惯例。

    “刚开始没几个人来,后来大家觉得有点意思,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全村135户每户都有人来听。”省疾控中心驻村干部汪良枢说。他告诉记者,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牧民群众保留了一些过去不好的生活习惯。而要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必要。为此,他们从省上请来专家为壤古村村民进行健康讲座,讲课内容因地制宜,涉及包虫病防治、藏区地方病防治、慢病防治、环境卫生、疾病预防等。

    不仅如此,还在村里开办的幼儿园里开展讲座,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通过孩子传递给家长。7岁的忠尕小朋友,已在幼儿园读了三年,在这里她慢慢养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回到家,忠尕还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教给父母。在她的引导下,现在全家人养成了早起刷牙,吃饭尤其是吃糌巴前先洗手的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生习惯已在村民中间潜移默化,村民们的家里都干干净净,家犬也都拴养了。村里还专门设立了生态管护员,专门负责环境卫生、公共厕所打扫等。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21岁的尕尔穷已在蒲西乡上寨敬老院从事护理工作2年了。她家也曾是贫困户,在她18岁时,对口帮扶的四川职业护理学院将她送到学院进行护理专业培训,经过在成都的学习,回到家乡的尕尔穷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改变。除了在养老院工作外,尕尔穷现在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看着尕尔穷长大的老人们,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慢改掉。此外,四川职业护理学院还将毕业于学院的壤塘籍学生组织起来,定期来到村子里用藏、汉双语为村民义诊、讲解基本的健康知识,现在当地人大多都知道要定期检查身体,生了病该如何就医,包虫病是咋回事等。

    对于高原的群众来说,喝茶是他们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如今,蒲西乡斯跃武村的村民耿底知道喝茶时要选低氟砖茶了。原来,在当地人喜欢喝的砖茶中,含氟量较高,长期高浓度饮用,存在着患氟骨病的威胁。从2016年底起,省卫健委、省疾控中心便在当地3个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改变生活方式、防治饮茶型地氟病”行动试点。2017年至今,连续三年开展低氟砖茶发放和饮茶型地氟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地氟病防治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发放低氟砖茶,潜移默化改变藏区群众的口味及饮茶方式。现在,喝淡茶、多吃新鲜蔬果等健康生活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逐步接受。

    关键词:造血

    培养一支不走的高质量医疗队伍

    今年3月,壤塘县人民医院医生在绵阳四零四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完成了该县首例右肝切除手术,这项通常是在三甲医院开展的手术在这里成功实施,不仅填补了当地空白,更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拥有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具有一定的医疗水准和一批合格的县、乡、村医疗队伍,当地群众才能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壤塘县卫健局党委书记尕让塔告诉记者,近几年,县里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村村都有了标准卫生室,村村都有合格的村医,群众就近都能找到医生看病。各级医疗卫生人员也都有培训的机制和渠道,村到乡、乡到县、县到绵阳或成都,当地人才队伍的水平有了快速提升,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深静脉置管抢救低容量性休克、新胸部物理治疗、动脉采血、穿刺和小儿腰穿等新技术项目,目前壤塘县人民医院已能独立操作。

    “现在省上的‘传帮带’工程已实施近两年,效果很好。”尕让塔告诉记者,近两年来通过传知识、帮机构、师带徒,当地的医疗水平上升很快。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已派出18名业务骨干到绵阳进修,12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到绵阳各对口乡镇卫生院挂职学习半年,承接绵阳市派驻12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对口援建壤塘县12所乡镇卫生院;24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援建县医院等4家县级医疗机构和2个中心卫生院。36名援建人员到工作岗位后,积极带动各医疗机构,使各医院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能力,调动积极性,壤塘县采取了县招乡管村用基层卫生人员管理办法,对村医进行考核,合格的留用,不能胜任的劝退,这一管理办法在村医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但从长远看,卫生人才队伍招不进、留不住,仍然是最大问题。”尕让塔告诉记者,今年壤塘县对外招进了10多人,同时也流失了10多人。这些流失的人中有的是调到了自然条件更好的县,有的是辞职到内地去了。他说,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交道不便都成为难以留住人的因素。

    尕让塔说,针对招不进、留不住的这一情况,县里正在制定新的举措,比如提高收入待遇等,力争打造一支不走的高质量医疗队伍,进一步缩短边远地区与内地的医疗条件差距。(记者 石小宏)

    短评

    健康扶贫找准主攻方向

    □陈四四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阶段。但贫困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依旧存在。从壤塘县健康扶贫的成效可以看出,治贫先要治病。

    做好健康扶贫,壤塘县找准主攻方向,多举措攻坚的做法值得推广。

    一要有地方看病。需要加快县级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实现看病有医院、村村有卫生室,方便群众就地就诊。这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的先决条件之一。

    二要有人看病。要让群众能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需要提高贫困地区医疗队伍的水平。因此,各地要创新实施“传帮带”工程,加强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三要“少生病”。要让群众少生病,就要强化健康促进和卫生习惯养成。实行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健康工作和地方病、传染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是做好健康扶贫的关键。

    四要看病有保障。加快全面落实“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统筹使用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医药爱心扶贫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等各种帮扶基金,为贫困群众看病提供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