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山山梁梁响起脱贫攻坚“冲锋号”
通江县空山镇中坝村新村聚居点新貌。(通江县住建局供图)
开展田间技术指导。李顺芳摄
恩阳区“原乡农庄”全景。(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金秋时节的10月,走进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一座座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传统院落和“乡间别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整洁干净的村道通到村民家门口。
龙尾村因有32道山梁,被称为三十二梁。过去,这里是有名的穷山村,不通路不通车。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龙尾村焕发生机。2016年,依托3000余亩茶园打造的三十二梁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山区变景区,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节假日每天要接待十四五桌客人,一天收入能有5000多元。”今年初返乡经营农家乐的罗东平说。
龙尾村的变化只是巴中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中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弘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和“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精神,绘就同步奔小康的民生画卷。
截至2018年底,巴中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建地之初的90.9万人、30.8%分别下降至6.29万人、2.1%。去年至今,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先后脱贫摘帽,大巴山深处回荡着脱贫攻坚战的战歌。□杨志强沈昌文
夯实脱贫之基让村民安居乐业
巴中贫困程度深,所辖三县两区均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区),截至2015年底,巴中仍有约5.2万户贫困群众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
住房是群众生活所需,如何解决贫困户修建房屋的资金问题?
巴中率先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以指标流转换取资金,巴中找到“开源”渠道。与此同时,当地统筹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性长期贷款等项目,解决新居建设资金来源,让村民在“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的情况下就能搬进新房。
2017年,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土地增减挂钩收益资金、财政涉农资金等近3000万元,在张家大院建起中心村聚居点,同时建设了村卫生室、文化室、公共文化中心等配套设施,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坦。
“我自己只花了一万多元的装修费,就从原来的土坯房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小洋房,现在住起舒服多了。”该村村民张学明感慨道。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住房建设质量,让搬迁户住上“放心房”,巴中要求全市所有乡镇设立建管站,组织市县工程技术人员、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挂包中心村、聚居点建设。项目竣工时,组织村民代表测评验收,测评未通过的由施工单位整改,直至复查验收通过为止。
数据显示,近年来巴中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用好危旧房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5.16万户易地搬迁任务,改造危旧土坯房11.9万户,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的目标基本实现。
以产业扶贫为支撑确保脱贫不返贫
搬进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巴中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时,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让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让群众有增收渠道,巴中大力推进产村相融、农旅融合,在每个搬迁片区,至少引进培育1-2个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把搬迁对象纳入产业链条,实现增收致富。
在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近年来该村引进了3个业主,在全村流转1300亩土地发展葡萄、田藕、石榴等产业。同时通过举办荷花节、葡萄采摘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罐子沟村3社村民易新国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家里的5亩多土地都流转了,每年有3000余元的流转费。他还在村里经营起了小卖部,“每年荷花节的时候,一天能有300元的收入。”易新国说。
拔掉穷根,找准脱贫产业是关键。立足资源优势,通江县大力发展银耳产业,扩大银耳种植规模和产量,在购买菌种、保险方面给予补助,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最近,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村的银耳喜获丰收。“今年长势好,可以卖个好价钱。”村民涂代军是银耳种植户,今年种了4000袋菌种,比去年增加了500袋。
为高效助农增收致富,巴中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针对搬迁群众个体情况,各地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园区景区就业、搬迁聚居点服务岗位就业、进入城镇从事服务业、劳务技能培训就业等方式,不断拓宽村民就业渠道。数据显示,目前巴中市的搬迁户中,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
“区有示范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要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均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巴中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健全长效扶贫机制干部群众合力攻坚
“这些干部真的负责,给我们买家禽,还经常来看望我们。”近日开展的驻村干部走访活动中,巴州区凤溪镇李家村村民林科学为驻村干部点赞。
2017年3月,国网四川电力巴中市巴州区供电公司对口帮扶李家村,公司里的27名职工与村里的贫困户结了对子,为了杜绝帮扶工作做样子、走形式,帮扶干部坚持每月四次走村入户,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今年62岁的林科学,患有多种疾病,儿子媳妇都在外面打工,他与老伴留守在家,还要照看两个上学的孙子。驻村干部了解到他家的困难后,给予了很多帮助。
以驻村帮扶为保障,巴中构建起了长效扶贫机制。今年初,巴中出台关于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的十条意见,其中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队员(含第一书记)每月驻村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0天,要经常与贫困户拉家常、摸实情,要“沉下去、贴着帮”,真正入农户家里、进产业基地、到项目工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脱贫攻坚一线,是检验干部的“考场”。在通江,34名县级领导干部任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长、525个驻村工作队奋战在脱贫一线。通过绩效管理,形成了驻村干部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的浓厚氛围,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队”。“贫困户有大事小事都爱找我,这是一种亲人般的信任。”通江县云昙乡蒲家坪村第一书记李江说。
为破解农村基层骨干力量缺乏的难题,近年来,巴中还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把返乡创业务工农民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让优秀务工农民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数据显示,2018年,巴中引导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达2728人,创办各类经营实体56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3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