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我省以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规范和支撑 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 2018年05月31日 08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绵阳市涪城区的一个法治示范社区 (陈冬冬 摄)

    灾后重建中,宝兴县民警向当地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雅安市依法治市办供图)

      防灾减灾中的法治探索

      步伐

      ●在汶川特大地震后20多天时,国务院发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标志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开始就进入了法治的轨道

      ●我省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推动提高农村住宅抗震设防水平

      ●省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修订完成《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

      ●雅安市2017年颁布《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规范新村聚居点建设发展

      ●2012年和2017年省政府已依法两次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结合十年的受灾经历和重建实践,2017年我省制定《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启示

      ●越是任务繁重,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

      ●注重防灾减灾领域的立法保障和法规的动态完善

      ●落地落实,归根到底离不开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队伍

      谋划

      ●我省将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

      ●省依法治省办提出重点抓好“法治头雁”“法治破难”等7个专项行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深阅读

      进入初夏,地处高原的九寨沟县,不少地方是一派机声隆隆的地震灾后重建场景。忙碌的景象中,不仅有新项目的“立”,还有对私搭乱建的“拆”。最近,该县正依法对第二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为漳扎镇重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来,从汶川到芦山,从康定到九寨,在党的领导下,这些经历山河破碎的多难之地,书写着缝合伤口、重建新生的“中国奇迹”。

      “奇迹”的创造中,有一种力量不可忽视,那就是法治之力。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之际,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39个重灾县(市、区)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近期出炉的依法治省年度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报告的成绩榜单上,曾遭受重灾的阿坝等多个市(州)的法治答卷评分总体靠前。

      法治的力量,在应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十年沉淀的法治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有着哪些启示?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定盘之力

      有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支撑,面临灾难发生的突发情况,才处乱不惊、应对有序

      5月9日上午10点,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警报长鸣。学生们举着书本挡头,迅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一场水陆空协同的应急救援行动拉开序幕……当天,2018年阿坝州岷江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大演练在阿坝州汶川县、茂县、松潘县三地同时开展。

      迅速汇集灾情、依法启动预案、调集军地力量……“正是有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支撑,面临突发情况我们才处乱不惊、应对有序。”省政府应急办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有责任经常举行这样的演练。长期关注四川的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告诉记者,“可以明显感到,通过完善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十年来,四川对地震灾害、重特大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高了。”

      依法制定预案、依法启动预案……按照国家防震减灾法和我省防震减灾条例,建立应对地震灾害的预案体系,是县级以上政府的法定职责。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则指出,应急预案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

      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省政府已依法两次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比如,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修订后的预案针对地震谣言的传播,强化了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处置舆情的意识和责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是我省应对地震灾害的根本性法规。在深入汲取、借鉴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实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经验基础上,2012年,《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强化了部门职责,以及社会参与、条件保障、法律责任。

      省地震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周玮说,有了这样的法律依据,芦山、九寨沟等地震发生后,我省抗震救灾的指挥调动能力更加集中和高效,救援力量应急响应更加迅速,应急处置更加有力有序。

      此外,在应急救援的实践中,我省依法调动、引导社会力量的能力水平也得到提升,并形成经验在全国推广。

      芦山地震发生后,鉴于社会救援力量涌向灾区,为防止道路资源拥堵,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防震减灾法规赋予的职责,增设社会管理服务组,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评价说,四川应对突发情况的这种做法,是对社会管理新模式的一次探索。

      保障之力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要有法治力量的约束和规范

      近日,来自阿坝州、绵阳市的80多位审计工作人员齐聚成都,参加由审计厅组织的“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8年度跟踪审计集中培训。

      根据我省总体规划,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约为118亿元。如何确保依法重建、廉洁重建?

      审计方案提出,要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政策落实情况,全部项目的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管理及竣工决算情况进行审计。要对失职渎职、损失浪费、违法违规等问题及时移交、严肃查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省依法治省办相关负责人认为,灾后重建,千头万绪,百废待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没有法治力量的约束和规范,难以如期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汶川特大地震震后20多天,国务院发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一部法规专为一场灾害而立,在中国立法史和救灾史上都是一个奇迹,标志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开始就进入了法治的轨道。

      为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根据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推动加快建立提高农村住宅抗震设防水平的长效机制。

      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不同,芦山地震后,当地探索的是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芦山地震后,法治护航重建的诉求很强烈。省委也正是在那一年出台了依法治省纲要。”省依法治省办工作人员回忆说,法治成为推动芦山灾区如期完成重建任务的压舱石。

      我省将专项规划和重建项目交由市县灾区制定和审批,进一步减少流程环节,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速。同时,对守法企业施以援手,对在重建中挑战法律底线的采取零容忍态度。

      一家中标棚户区改造的企业投标文书存在围标、串标的行为被发现后,主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听证、复查等程序,最后向该企业开出了5万元的罚单,同时将其列入黑名单,两年内禁止在雅安地区参与任何项目。

      芦山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工需要人数为正常年份的4倍,如何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民薪工程”应运而生:当地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管理发放制度,建筑施工承包企业须在银行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

      为强化落实,公安、法院依法介入,如马某某在承包灾后民房建设中,拒不支付51名民工工资共43万余元,并逃匿至广州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以震慑“老赖”。灾区没有发生一起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影响重建项目工程进度的事件。

      雅安市在引导群众成立“自建委”,并过渡为“自管委”的同时,去年颁布实施《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规范新村聚居点建设发展,各新村聚居点内复杂的产权和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很快被理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肯定芦山灾后重建中,构建了衔接配套、长效管用的法规政策体系,为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政策法规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成功样本,值得深入总结和发扬光大。

      厚积之力

      法治护航灾区重建、发展振兴的经验,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很多借鉴

      作为映秀镇中滩堡村的法律顾问,汶川县政协委员、基层律师王程,最近正忙着处理该村一份旅游项目合同后续事宜。他已对不合理的合同条款表述提出意见,“作为法律顾问,就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让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致富奔康。”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省依法治省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要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十年来,法治护航灾区重建、发展振兴的经验,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很多借鉴。”该负责人表示。

      “越是任务繁重,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这是一个重要启示。”两次来川开展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专家团队专家评价说,这些年来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正是牢固树立法治底线理念,确保了高效救援和科学重建。当前,四川面对脱贫攻坚等“三大攻坚战”挑战,任务非常紧,这就需要像当年应对巨灾大灾一样,将法治思维贯穿始终。

      “注重立法保障和法规的动态完善,是保障防灾减灾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周玮补充道,结合十年的受灾经历和重建实践,2017年我省制定《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从第一条开始,就写入了“增强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对当前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法治理念、法规精神的落地实施,归根到底离不开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队伍。”省依法治省办相关负责人说,面对灾难,灾区干部和受灾群众依法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作用,这些年来灾区涌现出“背篓法官”郭兴利等一大批好干部,他们在维护治安、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去年,省依法治省办评选表彰的“四川十大法治人物”,有4人来自灾区一线或深度参与灾后重建法治服务。

      在看到法治力量护航灾区重建发展的同时,我省也清醒地认识到在防灾减灾上存在的法治工作薄弱环节,一些法规规章的规定与当前的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如有的地方政府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职责的意识有待提高,投入资金的力度还需加强。一些地方施工单位和群众保护地震监测设施的意识欠缺,监测设施设备的保护环境不容乐观。包括受灾地区的一些市(州),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时,还存在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集体经济薄弱等短板。

      新时代、新挑战。面对地震等灾害多发的省情,省人大常委会、省地震局将继续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强在公众中的普法力度,不断提高全省防震减灾能力。

      省依法治省办日前也提出重点抓好“法治头雁”“法治破难”“法治浸润”“法治护航”“法治创新”“法治堡垒”和“法治保障”7个专项行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5月21日召开的九寨沟县依法治县工作“4+5”牵头部门联席会议,明确要打破“沟谷”意识,创新全民守法工作形式,实现中央提出的“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的重要要求。 (记者 钟振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以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规范和支撑 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 2018年05月31日 08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绵阳市涪城区的一个法治示范社区 (陈冬冬 摄)

    灾后重建中,宝兴县民警向当地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雅安市依法治市办供图)

      防灾减灾中的法治探索

      步伐

      ●在汶川特大地震后20多天时,国务院发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标志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开始就进入了法治的轨道

      ●我省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推动提高农村住宅抗震设防水平

      ●省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修订完成《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

      ●雅安市2017年颁布《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规范新村聚居点建设发展

      ●2012年和2017年省政府已依法两次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结合十年的受灾经历和重建实践,2017年我省制定《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启示

      ●越是任务繁重,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

      ●注重防灾减灾领域的立法保障和法规的动态完善

      ●落地落实,归根到底离不开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队伍

      谋划

      ●我省将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

      ●省依法治省办提出重点抓好“法治头雁”“法治破难”等7个专项行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深阅读

      进入初夏,地处高原的九寨沟县,不少地方是一派机声隆隆的地震灾后重建场景。忙碌的景象中,不仅有新项目的“立”,还有对私搭乱建的“拆”。最近,该县正依法对第二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为漳扎镇重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来,从汶川到芦山,从康定到九寨,在党的领导下,这些经历山河破碎的多难之地,书写着缝合伤口、重建新生的“中国奇迹”。

      “奇迹”的创造中,有一种力量不可忽视,那就是法治之力。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之际,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39个重灾县(市、区)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近期出炉的依法治省年度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报告的成绩榜单上,曾遭受重灾的阿坝等多个市(州)的法治答卷评分总体靠前。

      法治的力量,在应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十年沉淀的法治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有着哪些启示?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定盘之力

      有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支撑,面临灾难发生的突发情况,才处乱不惊、应对有序

      5月9日上午10点,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警报长鸣。学生们举着书本挡头,迅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一场水陆空协同的应急救援行动拉开序幕……当天,2018年阿坝州岷江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大演练在阿坝州汶川县、茂县、松潘县三地同时开展。

      迅速汇集灾情、依法启动预案、调集军地力量……“正是有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支撑,面临突发情况我们才处乱不惊、应对有序。”省政府应急办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有责任经常举行这样的演练。长期关注四川的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告诉记者,“可以明显感到,通过完善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十年来,四川对地震灾害、重特大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高了。”

      依法制定预案、依法启动预案……按照国家防震减灾法和我省防震减灾条例,建立应对地震灾害的预案体系,是县级以上政府的法定职责。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则指出,应急预案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

      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省政府已依法两次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比如,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修订后的预案针对地震谣言的传播,强化了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处置舆情的意识和责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是我省应对地震灾害的根本性法规。在深入汲取、借鉴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实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经验基础上,2012年,《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强化了部门职责,以及社会参与、条件保障、法律责任。

      省地震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周玮说,有了这样的法律依据,芦山、九寨沟等地震发生后,我省抗震救灾的指挥调动能力更加集中和高效,救援力量应急响应更加迅速,应急处置更加有力有序。

      此外,在应急救援的实践中,我省依法调动、引导社会力量的能力水平也得到提升,并形成经验在全国推广。

      芦山地震发生后,鉴于社会救援力量涌向灾区,为防止道路资源拥堵,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防震减灾法规赋予的职责,增设社会管理服务组,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评价说,四川应对突发情况的这种做法,是对社会管理新模式的一次探索。

      保障之力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要有法治力量的约束和规范

      近日,来自阿坝州、绵阳市的80多位审计工作人员齐聚成都,参加由审计厅组织的“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8年度跟踪审计集中培训。

      根据我省总体规划,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约为118亿元。如何确保依法重建、廉洁重建?

      审计方案提出,要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政策落实情况,全部项目的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管理及竣工决算情况进行审计。要对失职渎职、损失浪费、违法违规等问题及时移交、严肃查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省依法治省办相关负责人认为,灾后重建,千头万绪,百废待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没有法治力量的约束和规范,难以如期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汶川特大地震震后20多天,国务院发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一部法规专为一场灾害而立,在中国立法史和救灾史上都是一个奇迹,标志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开始就进入了法治的轨道。

      为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根据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推动加快建立提高农村住宅抗震设防水平的长效机制。

      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不同,芦山地震后,当地探索的是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芦山地震后,法治护航重建的诉求很强烈。省委也正是在那一年出台了依法治省纲要。”省依法治省办工作人员回忆说,法治成为推动芦山灾区如期完成重建任务的压舱石。

      我省将专项规划和重建项目交由市县灾区制定和审批,进一步减少流程环节,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速。同时,对守法企业施以援手,对在重建中挑战法律底线的采取零容忍态度。

      一家中标棚户区改造的企业投标文书存在围标、串标的行为被发现后,主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听证、复查等程序,最后向该企业开出了5万元的罚单,同时将其列入黑名单,两年内禁止在雅安地区参与任何项目。

      芦山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工需要人数为正常年份的4倍,如何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民薪工程”应运而生:当地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管理发放制度,建筑施工承包企业须在银行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

      为强化落实,公安、法院依法介入,如马某某在承包灾后民房建设中,拒不支付51名民工工资共43万余元,并逃匿至广州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以震慑“老赖”。灾区没有发生一起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影响重建项目工程进度的事件。

      雅安市在引导群众成立“自建委”,并过渡为“自管委”的同时,去年颁布实施《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规范新村聚居点建设发展,各新村聚居点内复杂的产权和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很快被理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肯定芦山灾后重建中,构建了衔接配套、长效管用的法规政策体系,为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政策法规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成功样本,值得深入总结和发扬光大。

      厚积之力

      法治护航灾区重建、发展振兴的经验,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很多借鉴

      作为映秀镇中滩堡村的法律顾问,汶川县政协委员、基层律师王程,最近正忙着处理该村一份旅游项目合同后续事宜。他已对不合理的合同条款表述提出意见,“作为法律顾问,就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让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致富奔康。”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省依法治省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要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十年来,法治护航灾区重建、发展振兴的经验,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很多借鉴。”该负责人表示。

      “越是任务繁重,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这是一个重要启示。”两次来川开展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专家团队专家评价说,这些年来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正是牢固树立法治底线理念,确保了高效救援和科学重建。当前,四川面对脱贫攻坚等“三大攻坚战”挑战,任务非常紧,这就需要像当年应对巨灾大灾一样,将法治思维贯穿始终。

      “注重立法保障和法规的动态完善,是保障防灾减灾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周玮补充道,结合十年的受灾经历和重建实践,2017年我省制定《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从第一条开始,就写入了“增强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对当前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法治理念、法规精神的落地实施,归根到底离不开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队伍。”省依法治省办相关负责人说,面对灾难,灾区干部和受灾群众依法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作用,这些年来灾区涌现出“背篓法官”郭兴利等一大批好干部,他们在维护治安、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去年,省依法治省办评选表彰的“四川十大法治人物”,有4人来自灾区一线或深度参与灾后重建法治服务。

      在看到法治力量护航灾区重建发展的同时,我省也清醒地认识到在防灾减灾上存在的法治工作薄弱环节,一些法规规章的规定与当前的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如有的地方政府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职责的意识有待提高,投入资金的力度还需加强。一些地方施工单位和群众保护地震监测设施的意识欠缺,监测设施设备的保护环境不容乐观。包括受灾地区的一些市(州),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时,还存在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集体经济薄弱等短板。

      新时代、新挑战。面对地震等灾害多发的省情,省人大常委会、省地震局将继续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强在公众中的普法力度,不断提高全省防震减灾能力。

      省依法治省办日前也提出重点抓好“法治头雁”“法治破难”“法治浸润”“法治护航”“法治创新”“法治堡垒”和“法治保障”7个专项行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5月21日召开的九寨沟县依法治县工作“4+5”牵头部门联席会议,明确要打破“沟谷”意识,创新全民守法工作形式,实现中央提出的“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的重要要求。 (记者 钟振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