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省长学知识-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2020-07-14

四川各地陆续进入汛期,防治地灾的关键是啥? | 跟省长学知识

  • 2018年05月29日 21时31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字体:
  •   随着夏季来临,我省各地将陆续进入汛期,这也意味着防汛、防地质灾害进入关键期。

      5月25日,在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主持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强教授讲解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有关内容。

      为什么四川地灾频发?我省作了哪些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些啥成效?还存在些啥问题,今后该咋办?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你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带你一起去“蹭课”。

      原因

      四川为何地质灾害频发?

      先来看一组数据: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点多、面广,易发区总面积达47.1万km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目前已查明我省地质灾害隐患共计42226处,占全国同期的14%;地质灾害威胁人口164万人,占全国同期的11%;威胁财产789亿元,占全国同期的17%。

      看了之后大家一定疑惑,为何四川地质灾害频发?许强教授说,造成四川省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原因,一是我省地处因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形成的地形急变带和活跃的地质构造带,二是强震后效应、极端气候及大型工程建设使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地理位置特殊:青藏高原东缘

      地形急陡变带:高山峡谷地貌

      山区人口集聚:自然现象导致地质灾害

      外界因素影响:强震频发,不仅直接触发地质灾害,而且新增巨量松散物源和震裂松动山体;强降雨频发,山区泥石流,川东红层滑坡;工程和城镇建设扰动。


     

     

      举措

      四川地灾防治方法:人防+技防

      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四川采用了哪些主要防灾举措?许强教授介绍,我省提出了“以调查评价为先导、以预案建设为基础、以监测预警为关键、以工程防治为主体、以应急管理为支撑”的地质灾害防治理念和思路。主要防灾举措包括:

      领导高度重视,共筑“三个责任主体”

      “三个责任主体”即地灾防治工作的领导主体、组织防灾工作的工作主体、决胜防灾工作的根本主体。

      调查评价,摸清家底

      通过调查、排查,查明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摸清家底,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十八大以后,全国组织开展了县域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同时,针对汛期隐患排查,四川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三查制度”,即:汛前(强降雨前)排查、汛期(强降雨期)巡查、汛后(强降雨后)核查。

      筑劳群测群防网络

      我省提前编制完善地灾防治预案,组织专业地勘队伍对每一个具体隐患点编制防灾工作卡和避险明白卡。2000年以来,我省共组织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及防灾避险应急演练3万次,培训人员500万人次,开展应急避险演练220万人次,累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500万份。

      专业监测预警,科学防灾

      我省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与气象数据实时共享预警系统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已建立专业监测预警基地30余处,研发了基于无线远程传输的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达5万余人,逐步形成了降雨期间的实时雨量动态预警制度和重大地质灾害险情的视频会商调度制度。

      综合防治

      避险搬迁是主动防灾的重要举措。我省探索建立了“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三避让机制,已成功避险近1500起,避免了近13.6万群众可能的因灾伤亡。同时,全省投入近2亿元建立了2855处应急避险场所。此外,采取工程治理方式,排危除险4400处小型地质灾害,实施了近3400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保护了110万名群众生命和800亿元财产的安全。

      建议

      强化“技防”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

      当前,四川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四川地质灾害防治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强教授认为其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我省灾害点多面广,随机性强,有些灾害防不胜防;二是地震和强降雨频发,使地质灾害不断增多;三是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灾难性地灾事件并不在群测群防预案点范围之内;四是基层群测群防压力不断增大。

      针对这些问题,许强教授认为,应通过强化“技防”提高防灾减灾中的科技含量,他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一是构建“三查”体系,提升重大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

      许强教授建议尽快构建由高精度遥感+InSAR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普查”体系,由基载LiDAR+无人机航拍构成的“详查”体系,以及地面调查复核的“核查”体系。通过此“三查”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提前识别和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并进行提前主动防范。

      二是进一步强化专业监测预警,提升主动防灾能力。

      除群测群防外,专业监测预警已逐渐成为主动防范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举措。建议:一是对一些威胁人口较多、危害较大但短时间内又不能实施工程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尽快实施专业监测预警;二是分期分批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专业监测预警,逐渐用技防部分取代人防;三是加强对地质灾害预警理论、模型和判据研究;四是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并尽快进行业务化运行。

      三是进一步明确防灾思路,增强防灾针对性实效性。

      抓重点,防大灾。建立地质灾害大数据平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划定高风险区。政府防灾重点应放在重点区域、高风险隐患点上,通过控制高风险隐患点降低整体风险,一般隐患点主要依靠群测群防。

      抓协同,防风险。一方面是人防与技防协同:技防主要用于识别和防范“大灾”,人防则在防范点多面广的一般性灾害很具优势。另一方面是多部门协同联动:国土、气象、测绘、水利、地震、林业等多部门协同配合,数据共享共用,多灾种监测预警,共同抵御灾害风险。

      抓创新,强能力。开展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建设和专业监测预警,使防灾关口前移,提升防灾科技含量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四是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省—市(州)—县—区—乡各级领导的防灾主体责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可借鉴相邻省份经验,成立省级层面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统筹协调和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统一指挥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各地陆续进入汛期,防治地灾的关键是啥? | 跟省长学知识

  • 2018年05月29日 21时31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随着夏季来临,我省各地将陆续进入汛期,这也意味着防汛、防地质灾害进入关键期。

      5月25日,在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主持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强教授讲解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有关内容。

      为什么四川地灾频发?我省作了哪些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些啥成效?还存在些啥问题,今后该咋办?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你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带你一起去“蹭课”。

      原因

      四川为何地质灾害频发?

      先来看一组数据: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点多、面广,易发区总面积达47.1万km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目前已查明我省地质灾害隐患共计42226处,占全国同期的14%;地质灾害威胁人口164万人,占全国同期的11%;威胁财产789亿元,占全国同期的17%。

      看了之后大家一定疑惑,为何四川地质灾害频发?许强教授说,造成四川省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原因,一是我省地处因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形成的地形急变带和活跃的地质构造带,二是强震后效应、极端气候及大型工程建设使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地理位置特殊:青藏高原东缘

      地形急陡变带:高山峡谷地貌

      山区人口集聚:自然现象导致地质灾害

      外界因素影响:强震频发,不仅直接触发地质灾害,而且新增巨量松散物源和震裂松动山体;强降雨频发,山区泥石流,川东红层滑坡;工程和城镇建设扰动。


     

     

      举措

      四川地灾防治方法:人防+技防

      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四川采用了哪些主要防灾举措?许强教授介绍,我省提出了“以调查评价为先导、以预案建设为基础、以监测预警为关键、以工程防治为主体、以应急管理为支撑”的地质灾害防治理念和思路。主要防灾举措包括:

      领导高度重视,共筑“三个责任主体”

      “三个责任主体”即地灾防治工作的领导主体、组织防灾工作的工作主体、决胜防灾工作的根本主体。

      调查评价,摸清家底

      通过调查、排查,查明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摸清家底,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十八大以后,全国组织开展了县域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同时,针对汛期隐患排查,四川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三查制度”,即:汛前(强降雨前)排查、汛期(强降雨期)巡查、汛后(强降雨后)核查。

      筑劳群测群防网络

      我省提前编制完善地灾防治预案,组织专业地勘队伍对每一个具体隐患点编制防灾工作卡和避险明白卡。2000年以来,我省共组织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及防灾避险应急演练3万次,培训人员500万人次,开展应急避险演练220万人次,累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500万份。

      专业监测预警,科学防灾

      我省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与气象数据实时共享预警系统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已建立专业监测预警基地30余处,研发了基于无线远程传输的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达5万余人,逐步形成了降雨期间的实时雨量动态预警制度和重大地质灾害险情的视频会商调度制度。

      综合防治

      避险搬迁是主动防灾的重要举措。我省探索建立了“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三避让机制,已成功避险近1500起,避免了近13.6万群众可能的因灾伤亡。同时,全省投入近2亿元建立了2855处应急避险场所。此外,采取工程治理方式,排危除险4400处小型地质灾害,实施了近3400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保护了110万名群众生命和800亿元财产的安全。

      建议

      强化“技防”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

      当前,四川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四川地质灾害防治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强教授认为其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我省灾害点多面广,随机性强,有些灾害防不胜防;二是地震和强降雨频发,使地质灾害不断增多;三是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灾难性地灾事件并不在群测群防预案点范围之内;四是基层群测群防压力不断增大。

      针对这些问题,许强教授认为,应通过强化“技防”提高防灾减灾中的科技含量,他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一是构建“三查”体系,提升重大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

      许强教授建议尽快构建由高精度遥感+InSAR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普查”体系,由基载LiDAR+无人机航拍构成的“详查”体系,以及地面调查复核的“核查”体系。通过此“三查”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提前识别和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并进行提前主动防范。

      二是进一步强化专业监测预警,提升主动防灾能力。

      除群测群防外,专业监测预警已逐渐成为主动防范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举措。建议:一是对一些威胁人口较多、危害较大但短时间内又不能实施工程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尽快实施专业监测预警;二是分期分批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专业监测预警,逐渐用技防部分取代人防;三是加强对地质灾害预警理论、模型和判据研究;四是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并尽快进行业务化运行。

      三是进一步明确防灾思路,增强防灾针对性实效性。

      抓重点,防大灾。建立地质灾害大数据平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划定高风险区。政府防灾重点应放在重点区域、高风险隐患点上,通过控制高风险隐患点降低整体风险,一般隐患点主要依靠群测群防。

      抓协同,防风险。一方面是人防与技防协同:技防主要用于识别和防范“大灾”,人防则在防范点多面广的一般性灾害很具优势。另一方面是多部门协同联动:国土、气象、测绘、水利、地震、林业等多部门协同配合,数据共享共用,多灾种监测预警,共同抵御灾害风险。

      抓创新,强能力。开展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建设和专业监测预警,使防灾关口前移,提升防灾科技含量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四是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省—市(州)—县—区—乡各级领导的防灾主体责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可借鉴相邻省份经验,成立省级层面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统筹协调和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统一指挥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