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致青春” 志愿力量蓬勃生长——四川应急救灾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彼时,“中国心志愿者团队”队长高思发正在西藏做着小生意;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副秘书长董明珠还在河南当护士;广东志愿者联合会执行会长黄昌伟还在英国游学……
10年回首,一位位因灾而变、因爱成长的应急救灾志愿服务者,在灾区扎根发芽,和灾区人民一起心手相牵、并肩向前。
10年盘点,一次次灾难历练,四川应急志愿服务工作一路砥砺前行,走过了从“散乱弱小”到“成体系、制度化、可持续、广参与”的成长轨迹,以应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也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贡献了四川力量、西部经验。
10年展望,从救灾中兴起的民间志愿力量,是国家力量的有益补充,逐步成熟壮大的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必将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总体来看,四川应急志愿服务的发展,缘起于阿坝州汶川县,转折在雅安市芦山县,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A
启蒙
因灾而生的新名词:应急志愿者
据统计,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地区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地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178万余人次,中国志愿者瞬间爆发出巨大能量,志愿服务领域也因此诞生一个新名词“应急志愿者”。
2008年10月13日,由四川省委牵头,省应急办、团省委等14家厅局级单位联合筹备下,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成立。该队伍是按照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组织化、国际化的标准,组建的四川首支正规化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总队应急志愿者总数达5000余人,骨干志愿者300余人,现有抢险救援、医疗卫生、心理疏导等10支专业救援分队,下设21个市(州)应急支队,累计组建各级应急服务队144支,招募培训应急志愿者6.4万余人。
近年来,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展了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灾害评估、物资发放、户外救援、城市应急、雨天城市排水、户外知识宣传、高考服务、爱心捐赠、公益演出、应急演练等志愿服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B
沉淀
引导志愿者持续发光发热
“因志愿相识,在四川成长”。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千余名志愿者留下来继续服务,成为四川公益领域的中坚力量。
为持续做好四川青年志愿者工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从四方面着力——
推动四川志愿服务制度建设。2009年9月25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四川青年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发展的道路。
推动四川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在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基础上,我省着力推动“条块结合”的协会建设,目前,全省183个县(区、市)、82所高校、35家企业等均建有青年志愿者协会。
推动“志愿四川”云平台建设。2014年12月,四川建设了网上之家——“志愿四川”云平台。当前,四川注册志愿者达261万余人,组织开展活动1.5万次,服务时长达2400万小时,圆了青年“随手志愿、随时志愿、随地志愿”的爱心梦。
促进四川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四川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以重点特色品牌为牵引,不断通过优秀品牌项目争取各方支持,在参与社会治理、弘扬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在留守儿童关爱、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8年设置“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专项,连续3年每年派遣1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地震灾区;2016年启动“城乡社区互助计划”,在促进社区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组建百支“青年扶贫志愿服务队”,选配1600多名“四个好”青春扶贫专项志愿者在一线助力脱贫攻坚。
C
升华
“大群团”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为推动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经验从点到面、从应急到常态、从灾区到非灾区拓展,进一步探索群团组织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和载体,四川率先探索建立省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并逐步建立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体系,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大群团”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成立四川省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省中心,并注册四川协力公益发展中心,建立领导决策指挥层和工作执行层双重体系。各级群团部门通过中心体系建立整合社会资源的“共享平台”、推动民生改善的“惠民平台”、保障群众权益的“维权平台”、服务群众需求的“活动平台”,形成了“群团大联合、基层大整合”的工作格局。
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推动建立省、市、县、乡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站),搭建社会协同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协同、开放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科学化评估、制度化运转的工作机制,建立群团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委托群团承接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制,建立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一线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群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研究评估机制。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省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14个市级中心、103个县级中心,470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系社会组织及基金会2000余家,实施众多公益项目;联合群团部门及所属基金会实施公益项目420个,筹集资金4亿余元,累计整合社会资源8200余万元服务四川民生发展。
D
成熟
“四川经验”应运而生
10载磨砺,四川应急救灾志愿服务逐步构建了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工作格局,总结出依法、有序、有效、有力引导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四川经验”。
搭建好党政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平台。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该领域将迎来巨大而实际的变化。在前期成立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四川省灾后重建基金会、四川省应急管理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四川联动青年社会力量应急服务中心”。该中心旨在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既讲规矩、又有活力”的统一出入口,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机制,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作用。
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体系化。应急志愿服务与常态志愿服务不同,是有界限和门槛的。为此,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北师大编制发布《应急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四川地方标准,旨在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志愿服务制度化”,形成我国第一部关于应急志愿服务规范化的标准文件。
建设“志愿四川”应急志愿服务云系统。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线上招募审核平台,对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从业资格、救援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和筛选。开展线下应急救援演练,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常态化开展志愿者城市救援、山地救援、火灾救援、水上救援等专业技能培训,建立“零延迟”响应机制,成为政府应急救灾力量的有力补充。 (共青团四川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