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校合作“朋友圈”扩大至20所名校 省校合作高频次动作有何深意?
近一个月来,这样的喜讯接连不断。11月10日,澳门,四川省与澳门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29日,四川与天津大学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省校合作的高频次动作折射多种深意。
1
人才大省需要提升
在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看来,实施省校合作,是我省扩大人才开放合作的关键一招。
先看省情。近年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人才总量、人才素质、人才效能都显著提升,重点人才工程和平台建设成效突出。但不可忽略的是,四川作为人才大省而非人才强省的“人才省情”并未根本改变,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不足问题还比较突出。
再看发展需要。当前,四川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也对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再作新部署。“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形成,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至关重要,四川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支撑,需要集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省校合作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近年来,四川先后与清华大学等2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主要是看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教资源与四川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以最新签约的北京大学为例,签约后,双方将围绕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医疗卫生和文化、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其中,双方将适时推动国际金融研究院、北京大学西部研究院建设。
2
省校合作带来了什么
作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首个引进的团队,易冲无线在行业内鼎鼎大名。该公司人事行政总监汤琦介绍,如今在整个无线充电领域,近70%的专利来自易冲无线团队。
省校合作协议签订后,四川省与清华大学多次磋商,决定共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研究院已陆续引进28个团队,汇聚各类人才300余名,成功孵化5家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深度合作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自贡创新中心、同济创业谷西部基地、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纷纷在川落地,同时省内高校与合作高校还共建了18个协同创新中心,吸引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高端人才落地四川。
省校合作的伙伴中,我省还依托合作的6所在川部属高校,先后建成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促进资源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依托签约高校,我省每年在北、上、广等地举办“知名高校四川活动周”,在香港澳门举办“四川人才活动周”,引进800余名优秀选调生来川工作。此外,签约高校在持续扩大在川招生规模的同时,受委托培训我省干部人才3万余人次,为我省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合作的梯次也在延伸。几年来,从省到市再到县,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校地合作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据统计,各市、县政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395份,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600余个,开展重大科技及人才项目合作1990余项,落地科技项目资金64亿元,引进各类人才49000余人。
3
人才聚集还有更多举措
更加有力有效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积聚到治蜀兴川事业中来。在人力资源专家、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看来,除了省校合作外,四川的平台建设正多线发力。近年来,四川与中科院、工程院、中物院以及4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有效推进省院省企合作。同时,西博会、海科会、科博会等国际性平台充分得以利用。数据显示,五年来通过海科会吸引1800余名高层次人才来川发展。
以精准提升人才工作质量,平台建设只是一个方面。
日前,政策创新方面迎来了好消息。四川省科技厅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将试点单位由20个扩大到45个。
《意见》明确将围绕6个方面开展改革试点,包括探索深化“先确权、后转化”的有效模式等。改革的核心,是将职务科技成果的“国家所有”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以产权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据介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军民人才深度融合发展、高校院所去行政化等方面的突破性政策。
重点人才工程也在有效推进实施。我省实施的“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围绕“5+1”现代产业体系方向发展,推动高精尖缺人才向优势产业和企业聚集。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创新人才高地,推动四川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让四川成为人才聚集之地、辈出之地、向往之地。”边慧敏说。 (记者 林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