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都江堰“全域旅游”经验被国家旅游局点名表扬,它们究竟强在哪?
阿坝州:用全域旅游理念重建家园
近年来,阿坝州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以“生态、业态、文态”三态融合,“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三微联动建设为切入,力求把大景区、微景观串成线、扩成面,构建起“快进慢游”旅游格局。通过“三微三态”的发展新路径,阿坝州不断优化旅游微观品质,不断提升旅游综合体验价值,全力推动阿坝旅游高点起步、高位提速、高端冲刺。
今年,阿坝州将通过104个“三态三微”项目的打造,形成小微景点、特色田园串珠成线发展格局。
阿坝州“用全域旅游理念重建家园”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对汶川县的灾后重建上。近年来,汶川县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和“国家5A级特别旅游景区”两大品牌,依托“熊猫家园、羌绣之乡、大禹故里、震中汶川”等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规划,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大力发展以生态康养、休闲避暑、度假体验、田园采摘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全力打造南线、北线、乡村三大板块的“2+1”旅游布局,全县旅游强劲发展,“全域旅游”初具雏形,打造出了助推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旅游升级版”。
01
“熊猫家园、羌绣之乡、大禹故里、震中汶川”
在灾后重建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汶川县践行“全域景区”理念,确定了“三精”旅游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利用重建契机,高标准建设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
以卧龙、三江为代表的“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汶川县旅游发展的导向性旅游资源。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四川境外旅游营销的形象。卧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有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代表性载体,也是四川“老五大”精品旅游区之一。该区域自然旅游资源种类多,品质高,潜力巨大。
关键词:羌族民俗文化
以布瓦寨、萝卜寨、阿尔寨、羌锋村为代表的古羌寨及羌族民族民俗文化是汶川县旅游发展的主要依托旅游资源。
汶川县是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国家设立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主要区域,羌族的村落、建筑、语言、服饰、饮食、风俗、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开发成多元的体验性旅游产品,是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
关键词:大禹故里
绵虒“大禹故里”的传说故事和遗迹是汶川县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旅游资源。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建国立制的开国之君,民间留下了许多关于大禹的传说和故事,大禹也成为了华夏民族祭祀的圣人,禹王庙遍布在全国各地。有关专家根据关于大禹的民间传说故事、文献记载和实地遗迹考察,认为汶川绵虒就是大禹的出生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汶川县修建了禹帝祭坛,并恢复了禹王宫,打造了绵虒老街,这些都成为了“大禹故里”重要的资源载体。
关键词:汶川精神
汶川大地震的遗址遗迹,以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形成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汶川县旅游发展的新型旅游资源。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过程中,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有世界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经过两年多的恢复重建,汶川县整体恢复重建达到了国家规定目标。地震救灾过程中唤起的“大爱无疆”的民族凝聚力量,灾后重建过程中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故事,形成了新的精神文化遗产,可以称为“汶川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未来的一笔巨大财富。
2
建设生态康养基地
编制完善各类旅游规划方案
近年来,汶川着力“农旅相融、产业联动”,在阿坝州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庄园”建设这一新的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全力打造集医疗、文化、膳食、运动、休闲于一体的1000平方公里生态康养基地建设。以重点板块、重点景区、重点线路编制完善各类旅游规划方案,通过农旅发展与灾后发展振兴相结合的创意,让曾因“震中”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的汶川,结出“全域景区、全时景点、全民旅游”的硕果,汶川旅游由单一的过境游,逐步向精品旅游目的地迈进。
关键词:生态康养基地
2015年,汶川县首次提出了“全域康养”的目标导向。近年来,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发展思路,汶川县以打造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目的地为目标,以“阳光谷地·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为主题,积极探索符合汶川实际的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从“养身、养心、养文、养德、养眼”等方面拓展康养内涵,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和“国家5A级特别旅游景区”两大品牌,全力打造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形成了南线、北线、乡村三大板块的“2+1”特色生态康养旅游布局,践行了“绿色发展”新理念,独具魅力的特色生态康养产业已成为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精品旅游线路
8月19日,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推出大九寨及外围区域八条精品旅游线路。分别为:九黄世界遗产西线,九黄世界遗产东线,红原机场——大草原落地自驾旅游线,藏羌文化走廊旅游线,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长廊旅游线,大东女国秘境文化旅游线,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大爱中国”主题旅游线。其中,九黄世界遗产西线、藏羌文化走廊旅游线、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将经过汶川县,给汶川的全域旅游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九黄世界遗产西线:都江堰—汶川(汶川特别旅游区、水磨古镇、牟托村、萝卜寨)—茂县(九鼎山)—松潘(牟尼沟、松潘古城、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圣地薰衣草花海)—黄龙
藏羌文化走廊旅游线:汶川—理县(浮云牧场、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毕棚沟、古尔沟温泉小镇、米亚罗)—黑水(雅克夏、达古冰川、卡龙沟、色尔古藏寨)—茂县(九鼎山)
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汶川映秀—卧龙大熊猫基地—小金(巴朗山、四姑娘山、达维会师桥、沃日官寨)—宝兴(夹金山、硗碛藏寨、蜂桶寨、东拉山大峡谷、熊猫古城)—芦山(飞仙关、龙门洞)—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蒙顶山、上里古镇、周公山)
都江堰:以全域旅游为支撑奋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2016年2月,都江堰市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根据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都江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都江堰市确立了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加快推动旅游布局向全域拓展、三次产业向旅游聚焦、城市功能向旅游配套,全市上下掀起了发展旅游业的新高潮。
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2242.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17%。2017年1—5月,接待游客683.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8%、34.93%。
一年多来,都江堰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工作,此次被国家旅游局点名表扬,显示出都江堰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上的巨大潜力。
01
强化组织领导
凝聚全域旅游共建合力
关键词:1+3综合管理模式
成立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表》,细化、量化任务目标,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积极探索“1+3”旅游综合管理模式,2017年5月1日正式组建旅游警察队伍,计划年内组建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工商分局。
2
强化规划引领
拓展全域旅游发展空间
关键词:“北山南田、双心联动、一轴一带、多点支撑”全域空间发展格局
编制《都江堰市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规划》、《都江堰市旅游发展十年规划》等规划,构建“北山南田、双心联动、一轴一带、多点支撑”全域空间发展格局。
“北山南田”,即以北部山地生态区和南部田园生态区为基底,强调生态保护功能。
“双心联动”,即以都江堰主城区城市旅游服务核心和青城山康养度假旅游副中心互动,完善城市旅游配套功能。
“一轴一带”,即以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轴和平坝区生态旅游发展带互通,推动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级自然文化资源高品位旅游开发,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多点支撑”,即以特色产业小镇差异发展互联,形成一批“旅游+文化+健康+生态”的新型产业,助力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3
强化转型升级
实现三次产业融旅发展
关键词:重大旅游项目引擎消费服务业集聚
发挥重大旅游项目引擎作用:成都万达文化旅游城、东能华彩世界、泰合青城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总投资超千亿元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推动服务业适旅转型:实施百万平米品质酒店集群培育行动,青城六善、明宇豪雅、JW万豪、温德姆等国际国内知名酒店品牌相继入驻都江堰市。
实现“百万平米品质酒店集群培育行动”
消费服务业集聚:加快集旅游景点、专业市场、特色街区“三位一体”的六大特色街区建设,一大批休闲购物、酒店住宿和餐饮娱乐等消费服务业正在集聚。
着力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花海•裸心谷、拾光乐园、玫瑰花溪谷等一批新兴乡村旅游项目加快推进,2016年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875.19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旅游收入占比达21.3%。
4
强化统筹配置
完善旅游城市功能配套
关键词:“快旅慢游、无缝换乘”全域交通体系
着眼于构建“快旅慢游、无缝换乘”全域交通体系,启动实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通用航空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有轨电车、城市公交、自行车等城市公共交通。
对外交通
轨道交通
高速公路
通用航空
市域交通
公交
骑行
步行
着眼旅游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积极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等交通综合枢纽建设。
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旅游厕所73座,计划再新改建旅游公厕100座。
扎实推进橱窗亮化、灯光美化、城市家具景观化打造,加快推进“九河十八岸”等生态水系打造提升。
着眼提升全域承载能力,实施滨江新区基础设施改造,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环卫基础设施和城区污水管网建设。
5
强化全域覆盖
实现旅游市场无缝监管
关键词:景区数字化管理
成立了假日旅游协调指挥部,建立旅游旺季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
成立旅游指挥中心,整合接入全市200余个监控摄像头,实现网格化监管。
提高景区数字化管理水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制定行业细分标准,发布全国首个“都江堰旅游信用查询APP”,旅游管理向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现代模式升级转变。
设立了38个旅游咨询服务点,未来五年还将建立各类旅游服务网点1000个,旅游规范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