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独创电商扶贫新路子 四川农村电商综合水平居全国第四

  • 2017年09月19日 08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在刚过去的松茸采摘季,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的藏族群众洛布通过电商卖松茸。“同样规格的松茸在这里卖比背到市场上卖要高几块到十几块钱呢。”

      藏族群众增收,得益于电商拓开的新市场。康定达折渚生态农畜开发公司负责人陈关熊说,通过网络直接联系省外消费者,“少了中间商,这个钱还可以直接让利给采摘户。”

      自去年拉开电商精准扶贫大幕以来,全省88个贫困县因地制宜,挂图作战,初步探索出“四川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2016年,全省电商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6位,农村电商综合水平居全国第四。

      深耕农村 电商聚焦精准扶贫

      “村里原定于2018年脱贫,搭上电商快车后,村里农民增收情况良好,估计今年下半年就能提前实现脱贫目标!”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铁山社区负责人介绍,铁山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方式发展葡萄和桃李产业,以前农民担心农产品卖不出去,今年上半年全村新增了150亩柑橘树,“我们下一步还要搞‘定制’生猪,”该负责人表示,消费者网上下单后,农户再按需喂养。

      这一切,得益于政府积极创新机制,推进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我省将电商扶贫纳入全省22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成立全省电子商务推进小组,统筹构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一盘棋”格局。机制上,建立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与其他产业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方向上,立足农业资源,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农村电商产业扶贫新业态,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功能整合上,邮政、供销、商贸物流、新兴民营快递企业相互合作、衔接共享,实现农村物流网络和配送设施信息、平台互通互享;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活动室、村便民店和供销农资经销网点、社会快递代理网点等政府、社会服务资源一网多用,开放的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便民服务、线上线下购销、金融信贷、物流配送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比如邮政公司在仪陇县设置的村级电商便民服务站,由“邮掌柜”具体运营,“邮掌柜”负责分村建立“一对一”代买代卖台账,定期上门开展农产品收购、包裹投递、现金存取、费用代缴、电商销售等服务。这样,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服务站卖农产品,还能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和方便的生活服务。

      因地制宜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持续出新

      9月初,在凉山州电子商务协会与四合乡政府结对扶贫座谈会上,共有23户农户与协会组织的电商签订了收购合同。

      凉山州电子商务协会会长邓启军介绍,在协会“一对一”结对子精准扶贫的四合乡马什洛村,除了家家养土鸡,并没有其他特色农产品。针对这一情况,协会给农户做培训,为其制定标准化养殖方案,再依托合作社或大户把产品收集起来,用电商销售产品。

      马什洛村共有超过400户贫困户,凉山州电子商务协会计划用2年的时间帮助其脱贫。马什洛村负责人刘强表示,以前村民担心自家养的鸡、鸭等卖不出去,通过协会+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的方式,产品十分畅销。现在,村里还开发了特色工艺品等周边产品配合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尝到电商扶贫甜头的,可不止马什洛村一个村。

      四川立足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川藏区、大小凉山等四个特殊连片困难地区,以农村电商示范覆盖面为总揽,尝试消费引领,探索产业扶贫,在建立电商精准扶贫数据库、发展农旅融合、培育产品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截至2017年上半年,国家级、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达到113个(其中国家级62个、省级综合示范项目51个),占62.4%。贫困县占比达64.6%,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电商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助力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问题导向 下足“绣花”功夫

      为了解决卖什么、怎么运、谁来卖、卖给谁、钱哪来等问题,四川精准施策,成效显著。

      推行大基地建设,破解产品难题。我省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品牌化经营,56个示范县共培育农产品网销特色品牌422个,60%以上的示范县建立了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提供“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保证农产品品质。

      创新“共享、拼车”等县域电商物流体系,破解渠道难题。我省不少地区,通过引进“四通一达”等社会快递企业布局贫困地区,结合邮政班线、农村公交班线以及本地货运等运输资源开展集中配送,打通县到乡(镇)、乡(镇)到村的“最后一公里”和村到乡(镇)、乡(镇)到县的“最初一公里”,构建城乡双向流通渠道,物流配送48小时内到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88.2%、54.8%、18.2%。

      创新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推动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首家省级“四川省扶贫特产馆”已覆盖11个市州、41个县、1500余种农特产品,川茶、川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旅游的网络零售占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比重近6成;首个县域农村电商扶贫及产业大数据库上线运行,“一户一码”精准对接贫困户产业、交易等信息,建立贫困户与帮扶者产销合作长期机制;首次在四川藏区、大凉山彝区发展农旅融合,其网络零售在全省贫困县中排名跻身前十;首推“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大凉山”等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带动电商扶贫。截至2016年,共培育贫困村上线特色品牌104个,占培育品牌总数的25.7%;帮助贫困村实现农产品网销 8亿元,占示范县网销农产品总额的9.4%。

      三年来,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亿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近60%用于支持贫困县;持续开展万人电商创业、万人电商培训,共培训2.82万人次。农村电商人干事创业热情被激发——截至2017年上半年,累计培育涉农电商企业1300余家,开设农村电商网店(微店)3.3万余个,同比增加1.3万个;农村电商产业链吸纳就业累计16万人,同比增加1.4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增收超1500元,同比增长10%。(王博雯 记者 曾小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独创电商扶贫新路子 四川农村电商综合水平居全国第四

  • 2017年09月19日 08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在刚过去的松茸采摘季,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的藏族群众洛布通过电商卖松茸。“同样规格的松茸在这里卖比背到市场上卖要高几块到十几块钱呢。”

      藏族群众增收,得益于电商拓开的新市场。康定达折渚生态农畜开发公司负责人陈关熊说,通过网络直接联系省外消费者,“少了中间商,这个钱还可以直接让利给采摘户。”

      自去年拉开电商精准扶贫大幕以来,全省88个贫困县因地制宜,挂图作战,初步探索出“四川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2016年,全省电商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6位,农村电商综合水平居全国第四。

      深耕农村 电商聚焦精准扶贫

      “村里原定于2018年脱贫,搭上电商快车后,村里农民增收情况良好,估计今年下半年就能提前实现脱贫目标!”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铁山社区负责人介绍,铁山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方式发展葡萄和桃李产业,以前农民担心农产品卖不出去,今年上半年全村新增了150亩柑橘树,“我们下一步还要搞‘定制’生猪,”该负责人表示,消费者网上下单后,农户再按需喂养。

      这一切,得益于政府积极创新机制,推进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我省将电商扶贫纳入全省22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成立全省电子商务推进小组,统筹构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一盘棋”格局。机制上,建立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与其他产业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方向上,立足农业资源,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农村电商产业扶贫新业态,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功能整合上,邮政、供销、商贸物流、新兴民营快递企业相互合作、衔接共享,实现农村物流网络和配送设施信息、平台互通互享;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活动室、村便民店和供销农资经销网点、社会快递代理网点等政府、社会服务资源一网多用,开放的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便民服务、线上线下购销、金融信贷、物流配送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比如邮政公司在仪陇县设置的村级电商便民服务站,由“邮掌柜”具体运营,“邮掌柜”负责分村建立“一对一”代买代卖台账,定期上门开展农产品收购、包裹投递、现金存取、费用代缴、电商销售等服务。这样,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服务站卖农产品,还能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和方便的生活服务。

      因地制宜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持续出新

      9月初,在凉山州电子商务协会与四合乡政府结对扶贫座谈会上,共有23户农户与协会组织的电商签订了收购合同。

      凉山州电子商务协会会长邓启军介绍,在协会“一对一”结对子精准扶贫的四合乡马什洛村,除了家家养土鸡,并没有其他特色农产品。针对这一情况,协会给农户做培训,为其制定标准化养殖方案,再依托合作社或大户把产品收集起来,用电商销售产品。

      马什洛村共有超过400户贫困户,凉山州电子商务协会计划用2年的时间帮助其脱贫。马什洛村负责人刘强表示,以前村民担心自家养的鸡、鸭等卖不出去,通过协会+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的方式,产品十分畅销。现在,村里还开发了特色工艺品等周边产品配合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尝到电商扶贫甜头的,可不止马什洛村一个村。

      四川立足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川藏区、大小凉山等四个特殊连片困难地区,以农村电商示范覆盖面为总揽,尝试消费引领,探索产业扶贫,在建立电商精准扶贫数据库、发展农旅融合、培育产品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截至2017年上半年,国家级、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达到113个(其中国家级62个、省级综合示范项目51个),占62.4%。贫困县占比达64.6%,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电商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助力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问题导向 下足“绣花”功夫

      为了解决卖什么、怎么运、谁来卖、卖给谁、钱哪来等问题,四川精准施策,成效显著。

      推行大基地建设,破解产品难题。我省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品牌化经营,56个示范县共培育农产品网销特色品牌422个,60%以上的示范县建立了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提供“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保证农产品品质。

      创新“共享、拼车”等县域电商物流体系,破解渠道难题。我省不少地区,通过引进“四通一达”等社会快递企业布局贫困地区,结合邮政班线、农村公交班线以及本地货运等运输资源开展集中配送,打通县到乡(镇)、乡(镇)到村的“最后一公里”和村到乡(镇)、乡(镇)到县的“最初一公里”,构建城乡双向流通渠道,物流配送48小时内到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88.2%、54.8%、18.2%。

      创新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推动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首家省级“四川省扶贫特产馆”已覆盖11个市州、41个县、1500余种农特产品,川茶、川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旅游的网络零售占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比重近6成;首个县域农村电商扶贫及产业大数据库上线运行,“一户一码”精准对接贫困户产业、交易等信息,建立贫困户与帮扶者产销合作长期机制;首次在四川藏区、大凉山彝区发展农旅融合,其网络零售在全省贫困县中排名跻身前十;首推“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大凉山”等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带动电商扶贫。截至2016年,共培育贫困村上线特色品牌104个,占培育品牌总数的25.7%;帮助贫困村实现农产品网销 8亿元,占示范县网销农产品总额的9.4%。

      三年来,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亿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近60%用于支持贫困县;持续开展万人电商创业、万人电商培训,共培训2.82万人次。农村电商人干事创业热情被激发——截至2017年上半年,累计培育涉农电商企业1300余家,开设农村电商网店(微店)3.3万余个,同比增加1.3万个;农村电商产业链吸纳就业累计16万人,同比增加1.4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增收超1500元,同比增长10%。(王博雯 记者 曾小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