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推动川西农耕文明的回归与升级——郫都区农业要“申遗”

  • 2017年08月28日 08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作为都江堰核心灌溉区,以水旱轮作为传统的郫都区,川西林盘风格同样明显。郫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实际上,我们已经‘迟到’了。”8月22日上午11时,站在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一块挂满了沉甸甸稻穗的稻田边,狠抽了一口烟,杨万全这样说。

      在农口工作了30多年的杨万全,现在是成都市郫都区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办公室(申遗办)副主任,他说“迟到”,是因为郫都稻田养鱼历史比浙江青田还早400多年,而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却成功申报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好在一切都还不算太晚——作为川西农耕文明核心区,郫都区还不止拥有稻田养鱼。杨万全告诉记者,就在7月29日,郫都区明确:郫都区将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主题:水旱轮作与乡村林盘保护。

      缘起

      2700多年的农耕文化传统

      事情,得从一年前说起。2016年6月,原郫县县委县政府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中国项目办主任闵庆文研究员一行到访,对郫都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杨万全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其意义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全球有15个国家的36个项目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中国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兴化垛田等11个项目,数量居全球之首。

      何谓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杨万全认为,郫都区有申报的天然优势。

      首先是农耕文化传承上的悠久性。27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都区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还教民农耕,更为关键的是,郫都农耕文明从古至今从未断过。“郫都区的稻田养鱼共生系统、水旱轮作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该区域使用时间至少在2000年。”杨万全介绍,1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就有明确记载。

      回归

      川西农耕文明的传承重任

      “你看,稻田四周农民种有豇豆这些矮小作物,在远处是围绕着稻田生长的高大乔木以及掩映其中的农家,这是典型的川西林盘景色。”8月22日上午,杨万全陪着记者在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唐元镇临石村等地“转”了两个多小时。

      杨万全说:“川西林盘不是郫都区独有,但作为都江堰核心灌区的郫都区,却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

      与之一直传承的,还有水旱轮作——这是郫都区作为川西传统农耕文明代表的又一支撑。

      “都江堰四大干渠及其分干渠均流经郫都区,使这里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水旱轮作系统。”杨万全介绍,由于郫都区地面存在自然倾斜,从都江堰流下来的水,在郫都区形成渠道纵横、密如蛛网的平原自流灌溉水系。

      “郫都人发挥‘三季不足、两季有余’农业生产特点,小春实行‘稻—蒜模式’‘稻—菜—菜模式’‘韭黄—稻模式’、稻鱼共生系统这四种模式,这也是我们保存较完整的活态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并形成一定规模,基本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准和特征特性。”杨万全说。

      “全球申报项目中还没有‘灌区轮作系统与乡村林盘景观’这种复合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这方面我们具有唯一性。”郫都区农林局负责人介绍。

      目前,郫都区已确定对近19万亩区域进行申报。“初步确定三道堰镇、新民场镇、唐元镇共6个村4.69万亩核心区,花园镇、友爱镇、安德镇、唐昌镇、古城镇14.3万亩为精华区的申报思路。”郫都区负责人介绍。

      为此,郫都区将首先采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区域内的种植结构,包括有序退出辖区内的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春保证水稻,其余以小麦、油菜、蔬菜轮作,打造稻鱼共生、稻油(菜)轮作特色农业主题公园,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每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收入的生产体系。”郫都区农林局负责人介绍。

      提升

      注入新内涵后的都市现代农业

      这半年来,杨万全一直忙着筹备申遗的准备工作。

      “预计9月将举行一个大型的启动仪式和论坛,我们将与国内著名的农业、水利、民俗专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对郫都区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规划。”杨万全表示,首先将努力在明年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然后再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对于郫都来说,农业“申遗”,不只是简单的传承,还要“升级”。

      “作为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有责任率先擦亮农业这块金字招牌。”郫都区委书记杨东升表示,借农业“申遗”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从供给侧发力,供给有机绿色农产品、形成创意休闲景观、田园城市形态。

      对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尽管郫都区是全省农业发展先行区,却面临着发展难题:仅有耕地29.84万亩,亩产值1.16万元。同时,处于成都市上风上水区域的郫都区,又是成都市区90%以上饮用水水源来源地。

      “耕地面积少,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小区县,作为成都市水源保护地的郫都区,又受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诸多限制。”郭晓鸣认为,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郫都区农业发展不可能与大宗种植地区一样搞规模化生产,拼规模和拼产值,只能向生态、绿色、高效、高端农业发展。

      “我们将努力打好天府水源地有机绿色农产品品牌、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田园综合体四张特色牌。”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将发挥郫都区作为16项改革试点任务的集成改革发动机作用,把涉农资本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打通,让一三产业互动的潜力得到充分激发。

      杨东升也认为,关键在于要有“融合思维”,始终抓住产业融合这个关键。

      “郫都区还拥有全国唯一现存的汉民族赛歌会,至今已举办34届。此外,我们还将发掘春台会等农耕文化,积极建立农耕文明陈列馆、做强农家乐旅游的转型升级等,让川西传统农耕文化成为郫都区农业旅游的名片。”郫都区负责人表示。 (记者 张明海)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动川西农耕文明的回归与升级——郫都区农业要“申遗”

  • 2017年08月28日 08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作为都江堰核心灌溉区,以水旱轮作为传统的郫都区,川西林盘风格同样明显。郫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实际上,我们已经‘迟到’了。”8月22日上午11时,站在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一块挂满了沉甸甸稻穗的稻田边,狠抽了一口烟,杨万全这样说。

      在农口工作了30多年的杨万全,现在是成都市郫都区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办公室(申遗办)副主任,他说“迟到”,是因为郫都稻田养鱼历史比浙江青田还早400多年,而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却成功申报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好在一切都还不算太晚——作为川西农耕文明核心区,郫都区还不止拥有稻田养鱼。杨万全告诉记者,就在7月29日,郫都区明确:郫都区将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主题:水旱轮作与乡村林盘保护。

      缘起

      2700多年的农耕文化传统

      事情,得从一年前说起。2016年6月,原郫县县委县政府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中国项目办主任闵庆文研究员一行到访,对郫都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杨万全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其意义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全球有15个国家的36个项目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中国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兴化垛田等11个项目,数量居全球之首。

      何谓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杨万全认为,郫都区有申报的天然优势。

      首先是农耕文化传承上的悠久性。27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都区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还教民农耕,更为关键的是,郫都农耕文明从古至今从未断过。“郫都区的稻田养鱼共生系统、水旱轮作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该区域使用时间至少在2000年。”杨万全介绍,1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就有明确记载。

      回归

      川西农耕文明的传承重任

      “你看,稻田四周农民种有豇豆这些矮小作物,在远处是围绕着稻田生长的高大乔木以及掩映其中的农家,这是典型的川西林盘景色。”8月22日上午,杨万全陪着记者在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唐元镇临石村等地“转”了两个多小时。

      杨万全说:“川西林盘不是郫都区独有,但作为都江堰核心灌区的郫都区,却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

      与之一直传承的,还有水旱轮作——这是郫都区作为川西传统农耕文明代表的又一支撑。

      “都江堰四大干渠及其分干渠均流经郫都区,使这里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水旱轮作系统。”杨万全介绍,由于郫都区地面存在自然倾斜,从都江堰流下来的水,在郫都区形成渠道纵横、密如蛛网的平原自流灌溉水系。

      “郫都人发挥‘三季不足、两季有余’农业生产特点,小春实行‘稻—蒜模式’‘稻—菜—菜模式’‘韭黄—稻模式’、稻鱼共生系统这四种模式,这也是我们保存较完整的活态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并形成一定规模,基本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准和特征特性。”杨万全说。

      “全球申报项目中还没有‘灌区轮作系统与乡村林盘景观’这种复合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这方面我们具有唯一性。”郫都区农林局负责人介绍。

      目前,郫都区已确定对近19万亩区域进行申报。“初步确定三道堰镇、新民场镇、唐元镇共6个村4.69万亩核心区,花园镇、友爱镇、安德镇、唐昌镇、古城镇14.3万亩为精华区的申报思路。”郫都区负责人介绍。

      为此,郫都区将首先采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区域内的种植结构,包括有序退出辖区内的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春保证水稻,其余以小麦、油菜、蔬菜轮作,打造稻鱼共生、稻油(菜)轮作特色农业主题公园,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每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收入的生产体系。”郫都区农林局负责人介绍。

      提升

      注入新内涵后的都市现代农业

      这半年来,杨万全一直忙着筹备申遗的准备工作。

      “预计9月将举行一个大型的启动仪式和论坛,我们将与国内著名的农业、水利、民俗专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对郫都区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规划。”杨万全表示,首先将努力在明年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然后再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对于郫都来说,农业“申遗”,不只是简单的传承,还要“升级”。

      “作为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有责任率先擦亮农业这块金字招牌。”郫都区委书记杨东升表示,借农业“申遗”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从供给侧发力,供给有机绿色农产品、形成创意休闲景观、田园城市形态。

      对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尽管郫都区是全省农业发展先行区,却面临着发展难题:仅有耕地29.84万亩,亩产值1.16万元。同时,处于成都市上风上水区域的郫都区,又是成都市区90%以上饮用水水源来源地。

      “耕地面积少,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小区县,作为成都市水源保护地的郫都区,又受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诸多限制。”郭晓鸣认为,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郫都区农业发展不可能与大宗种植地区一样搞规模化生产,拼规模和拼产值,只能向生态、绿色、高效、高端农业发展。

      “我们将努力打好天府水源地有机绿色农产品品牌、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田园综合体四张特色牌。”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将发挥郫都区作为16项改革试点任务的集成改革发动机作用,把涉农资本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打通,让一三产业互动的潜力得到充分激发。

      杨东升也认为,关键在于要有“融合思维”,始终抓住产业融合这个关键。

      “郫都区还拥有全国唯一现存的汉民族赛歌会,至今已举办34届。此外,我们还将发掘春台会等农耕文化,积极建立农耕文明陈列馆、做强农家乐旅游的转型升级等,让川西传统农耕文化成为郫都区农业旅游的名片。”郫都区负责人表示。 (记者 张明海)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