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试点正在全省各地铺开——垃圾分类小举动 绿色环保大贡献
工作人员扫描贴有二维码的可回收物,计算居民积分。
今年4月起,成都时代百盛大厦保洁管理负责人刘辉多了一项工作:将大厦每月垃圾分类情况,报送给废宝网并获得相应的绿色贡献值。“7月,大厦可回收垃圾总量2000余公斤,可回收量正逐月增加。”刘辉说。
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通威国际中心、中海国际中心等8家楼宇,今年4月也同时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成都在全域推开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不断拓展着新领域。
示范带动楼宇垃圾分类试点,激励“上班族”作绿色贡献
4月20日,成都正式启动楼宇(写字楼)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今年要覆盖全市10%至20%的楼宇,力争3年内实现全覆盖。
楼宇垃圾分类以楼宇为单位,这需要写字楼内所有“上班族”共同作出绿色贡献。试点中,再生资源企业与楼宇企业以“互联网+”模式合作,并依托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废宝网”,为垃圾分类参与者建立绿色账户,实行绿色贡献值激励机制。
用户可创建绿色账户,根据预约垃圾分类回收并实现垃圾分类交易的数量,获得相应分值。“比如,1千克回收物对应10分,1千克专项品类回收对应20分。”废宝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与相关部门协商,完善绿色贡献值的具体激励办法,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也建立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管理系统。“力争今年产生的垃圾总量较2016年减量20%。”大厦负责人表示。
结合“互联网+”,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向垃圾回收企业发布上门回收信息;通过平台对群众进行积分奖励——这正是省政协委员、四川博绅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凊在今年省两会时提出的提案建议。
广泛参与政府、住户和环保公司等共同协作
何学英是成都市成华区某小区住户,经过一年实践,垃圾分类成为她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户都有二维码,我们将垃圾分类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在可回收物包上贴上二维码,再投进分类垃圾箱。”何学英说,环卫公司将对可回收物包进行扫码、拆分、称重,并换算出积分,住户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卫生好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成都市生活垃圾年产量约580万吨,其中可回收物约占41%。据成都市城管委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达82.4万户,约占全市居民户的15%,共有2900余个居民小区、学校和机关团体等参与,今年底将达100万户左右。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广元生活垃圾分类推行“三分模式”,即城市生活垃圾住户(机关单位)粗分、分拣点细分、分拣中心精准分。
今年2月,青川县在两个小区,通过以物换物鼓励居民分类处理垃圾。居民将可回收垃圾带到小区的回收中心称重,按照垃圾站回收价折算成钱,再兑换等价的生活用品。广元市还计划与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合作,利用互联网搭台,提升公众的垃圾分类体验。
加快推进建立和完善垃圾减量分类系统
垃圾分类试点正在全省各地铺开。德阳广汉市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3年来,全市建成23座垃圾分类环保站,覆盖人口3万人以上。
今年1月,《广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出台。3月,德阳被确定为全国46个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之一。广汉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链条,将垃圾分类从试点推向全覆盖。
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了解到,今年成都将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进程。将建立健全对街道、物业公司及专业服务企业的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定期考评通报制度和第三方测评制度,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成都市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标准,预计今年内出台。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虽然各地垃圾分类试点不少,但推进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出现了反复。对此,业内专家提出,应从政策上推进垃圾减量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引导居民从家庭源头进行减量分类,“垃圾处理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发力”。 (记者 刘佳/文 肖雨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