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

  • 2017年06月28日 07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核心提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这是新一届省委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稳中提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乡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7422元提高到2016年的11203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297.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4000.6亿元。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不稳、天下难安,老乡不富、小康难全,只有农业稳,全国局势才稳,只有农民富,全国人民才富。第一轮农业农村改革是解决不够吃、吃不饱的问题。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未来五年,全省“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省“三农”工作要围绕一条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两个导向:市场需求、供给质量;突出三大重点: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着眼四大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服务方式;培育五大动力:坚持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激活人、地、钱、市场、主体;狠抓六个落实:十大行动抓手、组织领导、项目对接、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围绕一条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嘴里吃的食物、鼻孔呼吸的空气、眼里看到的美景、生活中的农业文创等,都来源于农业。农业是经济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天人合一的产业,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最安全可持续的农业。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不稳、天下难安,老乡不富、小康难全,只有农业稳,全国局势才稳,只有农民富,全国人民才富。农业是多功能产业,不仅是农畜产品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

      为什么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呢?第一轮农业农村改革是解决不够吃、吃不饱的问题。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具体讲:

      一是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加快,但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一方面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高端、个性化、差异化农产品短缺,另一方面普通“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供给结构越来越不适应消费者需求。

      二是资源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必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人力资本呈弱化态势,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接近50%,“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现象普遍。中低产田土占比60%以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农业防灾减灾形势日趋严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

      三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须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相应放缓。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已难以做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必须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四是农业外部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必须加快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年农业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行,农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我省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人工、土地成本上涨较快,农民收入增速放缓。

      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农产品供给侧入手,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的主线,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坚持两个导向:市场需求、供给质量

      一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满足需求。过去,农业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产品短缺;现在,已经到了追求消费质量的转型期。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食品的需求更加精致、更加多样了。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二是坚持供给质量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农产品,既是满足人民的新渴望、新期待,又是全面小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基本条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质量兴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废旧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全程覆盖、运转高效的监管格局,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

      突出三大重点: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

      一是大力建基地。以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为抓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粮食生产重点县、粮食生产示范区、粮经复合基地建设,加强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展“一市(县)一特产”和“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实施“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巩固提升川猪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到2022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是大力创品牌。农业品牌既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又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新增一批新品牌,提升一批老品牌,弘扬一批特色品牌。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大力提升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实施川菜走出去四川美食全球行活动,推动以四川美食为纽带,不断扩大“四川造”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成立品牌促进会,推进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体系、省级品牌目录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品牌认证、证后监管和商标管理等。

      三是大力搞加工。农产品加工既是农业生产的需求侧,又是市场消费的供给侧。加快发展原产地初加工,围绕粮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商品化处理,让农民在加工产业链条初端获得直接收益。加快发展精深加工,稳定名优白酒、肉食品、粮油、纺织服装等千亿产业发展增势,增强精致茶、泡菜和川菜复合调味品、新型果蔬饮料等特色行业发展后劲,推进主食工业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实施加工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分产业筛选排名前5位的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成为十亿、百亿和千亿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2年,努力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比2016年翻一番,建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着眼四大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服务方式

      一是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体系。立足五大经济区发展定位,重点抓好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川南经济区重点推动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发展,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攀西经济区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川西北经济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突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川猪、川烟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挖掘一批功能性食品。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为载体,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产业融合示范区和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田园、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和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中国度假乡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打造大峨眉国际森林康养示范区、秦巴山森林康养示范区、乌蒙山区森林康养示范区、攀西阳光康养示范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农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小镇、生态文化小镇、美丽村庄。

      三是调整经营结构,优化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落实“三权分置”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形成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研究完善针对小农生产的扶持政策,促进规模经营与小农户、贫困户经营相结合,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是调整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又注重走市场化路子,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供销社要在完善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当好带头羊。

      培育五大动力:坚持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激活人、地、钱、市场、主体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必须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活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培育“三类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是三支重要力量,必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初中高、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构建农户经济安全网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收入生活、农民社会福利有保障“一网三保”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完善培训、认证、准入、扶持、社保、退养等制度。培育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深化实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培育返乡农民工。加大涉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完善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有序扩大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资金支持规模,继续组织开展“回家工程”投资促进活动。

      二是盘活“三块地”。把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用好、盘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盘活承包地。要在放活经营权上做文章,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在村组内互换并地连片耕种,推广股份合作、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盘活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允许地方依法依规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补偿。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对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工的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不办理转用审批手续。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村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等。

      三是用好“三种钱”。用好财政的钱。做好“调整”和“撬动”两篇大文章,重点用于农产品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生态修复治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总结推广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管好用好县级教育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用好金融的钱。强化各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和义务,完善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丰富完善金融服务“毛细血管”。用好社会的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

      四是激活市场。激活对内、对外两个市场。对内实行“价补分离”,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机制。对外实行开放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办好农博会、川台农业合作论坛、蔬博会等展会和交流合作活动,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有序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境外农业投资支持政策。

      五是激活主体。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排头兵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强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推进省级示范社建设。健全家庭农(林)场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家庭农(林)场名录,完善工商注册登记办法。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供销社这个特殊主体。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大力实施基层示范社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探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试点。

      狠抓六个落实:十大行动抓手、组织领导、项目对接、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总结推广

      一是落实十大行动抓手。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川字号品牌创建、农业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山水田林保护发展、民族地区产业脱贫等十大行动方案,这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三农工作上的具体抓手,必须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加快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全省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已全面吹响,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县市、乡镇党委继续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各部门自觉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在工作部署、财政投入、干部配备等方面加强倾斜和重点支持。

      三是搞好项目对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项目十分广泛,各级各部门要筛选项目、明确项目,对接到县,落实到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对已实施的项目要按照新要求加以完善,计划实施的项目要细化工作方案。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积极开展重大项目推介,确保把项目落实抓具体抓深入。

      四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和牵头抓总、部门分工负责、各方参与的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部门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汇聚形成推进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是强化督促检查。切实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快制定督查方案,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和督查结果通报。采取现场核查、实地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加快进度、见到实效。对推进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决策执行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督促检查工作不实,责成并督促整改。

      六是注重总结推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必须重视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到基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鼓励支持基层和群众大胆创造、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鲜活实践经验和做法,宣传各地先进典型,营造发展良好氛围,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既是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过程,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必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以实施“十大行动”为抓手,建好“四区四基地”,努力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目标。 (杨秀彬 作者系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

  • 2017年06月28日 07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核心提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这是新一届省委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稳中提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乡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7422元提高到2016年的11203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297.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4000.6亿元。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不稳、天下难安,老乡不富、小康难全,只有农业稳,全国局势才稳,只有农民富,全国人民才富。第一轮农业农村改革是解决不够吃、吃不饱的问题。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未来五年,全省“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省“三农”工作要围绕一条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两个导向:市场需求、供给质量;突出三大重点: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着眼四大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服务方式;培育五大动力:坚持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激活人、地、钱、市场、主体;狠抓六个落实:十大行动抓手、组织领导、项目对接、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围绕一条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嘴里吃的食物、鼻孔呼吸的空气、眼里看到的美景、生活中的农业文创等,都来源于农业。农业是经济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天人合一的产业,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最安全可持续的农业。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不稳、天下难安,老乡不富、小康难全,只有农业稳,全国局势才稳,只有农民富,全国人民才富。农业是多功能产业,不仅是农畜产品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

      为什么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呢?第一轮农业农村改革是解决不够吃、吃不饱的问题。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具体讲:

      一是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加快,但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一方面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高端、个性化、差异化农产品短缺,另一方面普通“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供给结构越来越不适应消费者需求。

      二是资源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必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人力资本呈弱化态势,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接近50%,“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现象普遍。中低产田土占比60%以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农业防灾减灾形势日趋严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

      三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须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相应放缓。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已难以做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必须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四是农业外部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必须加快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年农业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行,农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我省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人工、土地成本上涨较快,农民收入增速放缓。

      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农产品供给侧入手,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的主线,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坚持两个导向:市场需求、供给质量

      一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满足需求。过去,农业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产品短缺;现在,已经到了追求消费质量的转型期。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食品的需求更加精致、更加多样了。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二是坚持供给质量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农产品,既是满足人民的新渴望、新期待,又是全面小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基本条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质量兴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废旧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全程覆盖、运转高效的监管格局,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

      突出三大重点: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

      一是大力建基地。以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为抓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粮食生产重点县、粮食生产示范区、粮经复合基地建设,加强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展“一市(县)一特产”和“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实施“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巩固提升川猪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到2022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是大力创品牌。农业品牌既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又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新增一批新品牌,提升一批老品牌,弘扬一批特色品牌。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大力提升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实施川菜走出去四川美食全球行活动,推动以四川美食为纽带,不断扩大“四川造”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成立品牌促进会,推进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体系、省级品牌目录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品牌认证、证后监管和商标管理等。

      三是大力搞加工。农产品加工既是农业生产的需求侧,又是市场消费的供给侧。加快发展原产地初加工,围绕粮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商品化处理,让农民在加工产业链条初端获得直接收益。加快发展精深加工,稳定名优白酒、肉食品、粮油、纺织服装等千亿产业发展增势,增强精致茶、泡菜和川菜复合调味品、新型果蔬饮料等特色行业发展后劲,推进主食工业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实施加工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分产业筛选排名前5位的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成为十亿、百亿和千亿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2年,努力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比2016年翻一番,建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着眼四大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服务方式

      一是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体系。立足五大经济区发展定位,重点抓好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川南经济区重点推动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发展,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攀西经济区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川西北经济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突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川猪、川烟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挖掘一批功能性食品。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为载体,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产业融合示范区和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田园、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和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中国度假乡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打造大峨眉国际森林康养示范区、秦巴山森林康养示范区、乌蒙山区森林康养示范区、攀西阳光康养示范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农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小镇、生态文化小镇、美丽村庄。

      三是调整经营结构,优化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落实“三权分置”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形成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研究完善针对小农生产的扶持政策,促进规模经营与小农户、贫困户经营相结合,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是调整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又注重走市场化路子,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供销社要在完善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当好带头羊。

      培育五大动力:坚持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激活人、地、钱、市场、主体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必须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活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培育“三类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是三支重要力量,必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初中高、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构建农户经济安全网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收入生活、农民社会福利有保障“一网三保”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完善培训、认证、准入、扶持、社保、退养等制度。培育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深化实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培育返乡农民工。加大涉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完善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有序扩大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资金支持规模,继续组织开展“回家工程”投资促进活动。

      二是盘活“三块地”。把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用好、盘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盘活承包地。要在放活经营权上做文章,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在村组内互换并地连片耕种,推广股份合作、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盘活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允许地方依法依规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补偿。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对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工的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不办理转用审批手续。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村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等。

      三是用好“三种钱”。用好财政的钱。做好“调整”和“撬动”两篇大文章,重点用于农产品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生态修复治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总结推广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管好用好县级教育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用好金融的钱。强化各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和义务,完善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丰富完善金融服务“毛细血管”。用好社会的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

      四是激活市场。激活对内、对外两个市场。对内实行“价补分离”,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机制。对外实行开放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办好农博会、川台农业合作论坛、蔬博会等展会和交流合作活动,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有序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境外农业投资支持政策。

      五是激活主体。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排头兵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强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推进省级示范社建设。健全家庭农(林)场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家庭农(林)场名录,完善工商注册登记办法。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供销社这个特殊主体。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大力实施基层示范社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探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试点。

      狠抓六个落实:十大行动抓手、组织领导、项目对接、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总结推广

      一是落实十大行动抓手。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川字号品牌创建、农业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山水田林保护发展、民族地区产业脱贫等十大行动方案,这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三农工作上的具体抓手,必须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加快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全省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已全面吹响,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县市、乡镇党委继续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各部门自觉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在工作部署、财政投入、干部配备等方面加强倾斜和重点支持。

      三是搞好项目对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项目十分广泛,各级各部门要筛选项目、明确项目,对接到县,落实到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对已实施的项目要按照新要求加以完善,计划实施的项目要细化工作方案。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积极开展重大项目推介,确保把项目落实抓具体抓深入。

      四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和牵头抓总、部门分工负责、各方参与的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部门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汇聚形成推进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是强化督促检查。切实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快制定督查方案,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和督查结果通报。采取现场核查、实地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加快进度、见到实效。对推进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决策执行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督促检查工作不实,责成并督促整改。

      六是注重总结推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必须重视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到基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鼓励支持基层和群众大胆创造、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鲜活实践经验和做法,宣传各地先进典型,营造发展良好氛围,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既是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过程,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必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以实施“十大行动”为抓手,建好“四区四基地”,努力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目标。 (杨秀彬 作者系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