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春运看“成渝”:“向西开放”的经济浪头正在形成
在成都国际铁路港,载重汽车排队进入(1月19日摄)。
今年春运来得早,记者在川流不息的春运人潮中感觉到,一股“向西开放”的经济浪头正在形成,成渝城市群正在释放越来越强的经济活力。
人的流动有了新变化。据成都铁路局统计,春运开始一周以来,成都铁路局累计发送旅客630多万人次,其中四川省内发送短途旅客275万人次,重庆市内发送短途旅客140万人次,两地增幅都在30万人次左右。平均每日短途客流约55万人次,比去年日均增长10万人次以上,增幅20%。春运近郊人口流动的大幅上升,预示着成渝城市群的内部就业活力增强。
如果把成渝城市群比作我国西部经济的新引擎,那么高速铁路无疑是新引擎的强力“润滑油”。通过成渝高铁、渝万高铁,绵成乐客专、成都至达州等热门线路,串联起成渝城市群的主要经济城市,推动“铁路公交化”,用大运力和低运价,支撑着要素流动。
重庆、万州、成都、绵阳、德阳、乐山、遂宁、资阳……这些在传统地缘经济中曾互不统属的城市,在今年的春运中,表现出极强的对流联系。这既是铁路运能持续增加的结果,又反过来倒逼成都铁路局从1月19日至春节大年夜,对250趟次短途动车组实行重联运行,大幅增补短途运输能力,形成壮大“动脉血管”的良性循环。
借助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成果,成渝城市群与欧洲的货物贸易在高速增长。1月20日,在成都国际铁路港,记者眼前是“中欧班列”繁忙的装车场景:巨人似的吊车不停地把硕大的集装箱货柜吊起又放下,铁路两旁的货柜堆到4层,把长长的火车遮掩得不见身影。
负责转运工作的成都国际陆港公司场站操作部副部长于宏泉说,去年,中欧班列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他们经常从早上6点多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
成都铁路局货运处业务受理部部长谢建说,即使在春节前的淡季,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仍保持每天一班的热度。运输结构也出现变化,由大企业出口为主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身处其中,由电子产品等大宗货物到零担拼车、种类齐全。
成都“艾民儿”是一家出口欧洲多年的民营制鞋企业,为欧洲时尚大牌代工。企业负责人刘琼英告诉记者,出口货运方式由国外客户指定,过去出口走海运,用汽车从成都拉到深圳要2天,到上海要4天,装船后海运要足足45天。中欧班列一开通,客户马上要求改为陆运,21天就能从成都工厂运到德国分销,节约了一半时间。
据成都铁路局统计,2016年从成渝两地发送的中欧班列大约800多列,成渝城市群已经成为面向欧洲的内陆国际贸易枢纽,站在内陆开放的最前沿。
如果把新年伊始的中国经济比作一道菜,这些积极的信号就像往油锅里撒了一把盐,让早春的中国经济嗞嗞作响,炒出迷人的香味。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西部大开发的重心,成渝城市群正在开启经济“川菜”的华彩乐章。(记者 谢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