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司法改革唱响四川模式
出台《四川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全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成立、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改革稳步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基本完成……翻开四川司法改革的历程表,就会发现,去年的每月、甚至每天都有大事发生。
上万名法官检察官入员额
遴选出一支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队伍,是改革的关键出发点。省司改办相关负责人说,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实际上是将优秀的法官检察官集中在一线办案岗位,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审判、检察业务上,减少大量程序性、事务性的工作负担,从根本上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2016年4月29日,四川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成立。根据规定,遴选委员会集中对候选法官检察官进行评议,确定最终入额人选,交由省高院、省检察院组织分级提请各地人大任命。5月29日,全省首批法官检察官入额考试在成都、乐山、巴中同时举行,首批共计1110人参加了笔试,最终产生了首批921名员额法官检察官。9月1日,成都中院举行首批入额法官宪法宣誓仪式,197名入额法官面对国旗,向宪法宣誓,成都市第一批员额制法官正式选拔完成。9月至11月,随着全省404家法院检察院的第二批10291名员额法官检察官遴选完毕,四川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成都试点
探索刑事庭审实质化
2016年8月11日,全省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要求:要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刑事庭审实质化诉讼制度改革则是这项改革的具体实践。一年多来,继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后,越来越多的证人出现在四川多地的刑事案件庭审现场,“成都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也受到广泛关注,中央政法委及最高法院先后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
刑事庭审实质化突出庭审为中心,开好庭前会议,强化关键人证出庭作证、鼓励当庭认证和当庭裁判;同时,规范侦查取证、提升公诉能力,强化实质辩护。这项改革对政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倒逼效应充分显现,各方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能力培训,为深化司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2月至今,成都市民警出庭作证达46人次,涉及16个办案单位。截至2016年底,证人等各类人员出庭率比同期提高233%。
信息化管理
使涉案财物“雁过留痕”
“库房实行智能物联管理,哪怕蚊子飞过,都会留下痕迹。”这是成都市公安局在试点智能盘库后作出的评价。在成都市公安局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中心库房内,凡有东西经过红外线扫描区域,屏幕上都会快速出现一条条淡绿色轨迹,每条轨迹里面都显示着物品的名字、涉案名称、来源等。这只是我省试点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成效的缩影之一。
2015年11月,省委政法委决定在成都市、成都市温江区、凉山州冕宁县三地,开展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试点。试点以来,各试点地区紧紧围绕信息化建设、场所规范化建设和制度机制建设三个方面,探索建立起一套独具四川特色的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体系,摸索出了“信息集中管理网上全程留痕”、“涉案财物跨部门集中管理”等在全国首创的领先做法。
其中,我省探索研发出的刑事诉讼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信息系统,是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的一项重要创新。跨部门、跨地域、全省适用的涉案财物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横向打通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间的信息壁垒,还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部纵向覆盖连通,实现了一张网对所有涉案财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目标。
对此,著名法学家龙宗智评价,四川的探索有效解决了司法实践中刑案涉案财物的管理与处置老大难问题,打破了不同办案机关的壁垒,规范了司法权力,有力保护了公民、单位的合法财产权。“从这一点来说,四川的探索为全国刑事诉讼涉案财物规范管理树立了标杆。” (记者 吴柳锋 杨雪 实习生 邱丽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