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15年我省人群健康状况和重点疾病数据报告出炉
近日,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向社会公布“2005年-2015年我省人群健康状况和重点疾病数据报告”。
相比2005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在增长,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在下降,但慢性病和恶性肿瘤的快速增长值得高度关注。
2015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76.42岁(男性为73.77岁、女性为79.62岁),比2005年的73.69岁上升2.73岁。我省孕产妇死亡率21.68/10万,连续13年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较2005年下降71.15%。我省婴儿死亡率7.8‰,5年以下儿童死亡率8.92‰,较2005年分别下降46.13%和52.12%,婴幼儿死亡率连续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专家分析,我省慢性病和恶性肿瘤快速增长,既源于不良生活习惯,也与社会压力加大、环境日趋不良等有关。
慢性病快速上升 成为居民最主要死因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和生活节奏加快,受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快速上升,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慢性病死亡已成为四川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与2005年相比,2015年四川省慢性病死亡构成由87.01%上升到88.16%,慢性病死亡率由470.92/10万上升到571.29/10万。
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前两大死因,交通事故升至第九
10年间,我省人群死亡病谱也发生明显变化。分大类前10位死因顺位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分别上升到第1位和第2位,呼吸系统疾病下降到第3位。单病种死因顺位也有变化,脑血管疾病上升到第1位,慢阻肺疾病由第1位退居第2位,冠心病由过去的10位之外迅速上升到第3位。此外,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由10位之外上升到第9位。
35岁以上居民,三分之一得了高血压!
纵观我省慢性病构成,35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增至34.6%,不论男女和城乡,高血压患病率几无差别。而在2007年,这一数据还仅为24.5%,可见高血压上升速度较快。
35岁以上居民,平均8人中有一人是糖尿病!
糖尿病在35岁以上居民中患病率为12.4%,城镇和乡村患病率分别为16.1%和10.7%,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6.5%和5.6%,糖尿病也在迅速上升。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到70岁时,男性患病率上升趋缓并略有下降。
2015年,四川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4.69/1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19.24%。50岁以前人群的脑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从50岁开始,年龄增大死亡率增高。
恶性肿瘤发病增多 肺癌居死亡病种之首
根据报告,我省恶性肿瘤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我省在15个县(市、区)设立了肿瘤登记地区。据以上区域调查,2014年居民共报告恶性肿瘤新病例18399例,发病率为273.95/10万。其中,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男性11113例,发病率为323.53/10万,女性7286例,发病率为222.4/10万。与2013年相比,这些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均有上升。从发病年龄看,30岁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低,30年岁以后逐年增加,50岁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就肿瘤的发病顺位来看,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前五位的是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前五位的是肺癌、孕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
当心,四分之一的死者是因为恶性肿瘤!
从死亡率上,2015年四川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2.34/1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26.6%。与2005年相比,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25.33%。死亡病种上,男性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前五位为肺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和食道癌。
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发病率低于全国水平
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间,我省甲乙类传染病防控总体效果明显,发病率介于317.59/10万—403.15/10万之间。自2008年开始,传染病发病率均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单病种而言,2014年前我省结核病报告发病数位居全国第三位,2014年起下降为第四位。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活动性肺结核年递降率为4.99%。不过,我省肺结核发病率仍多年居28种甲乙类传染病首位,患者数约占全国的1/11。
2015年,我省乙肝报告发病数为38573例,居全国第11位,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05年相比,我省乙肝发病数下降54.43%。从乙肝发病特点看,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多于女性,40—49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最多,并以农村居民为主。
曾被视为“瘟神”的血吸虫病,在我省已10年无当地感染急性病例,10年未查见感染性钉螺。在全国7个血吸虫病重流行省中,我省2008年率先实现全省传播控制目标,2015年率先以县为单位实现传播阻断的目标。
不良习惯等助长慢性病 防控需多层面努力
从10年间我省人群健康状况看,慢性病患病和死亡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的慢性病增长趋势大体一致。”省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邓颖介绍,我省慢性病增长有诸多原因,既由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变化导致,也与社会压力加大和环境影响有关。随着肿瘤检查技术提高,发现肿瘤的数量也随之加大。此外,人口逐渐老龄化也使肿瘤等慢性病人数居高不下。
从我省10年间的慢性病发展轨迹看,慢性病发展呈现四个特点:
①男女差异不大,过去男性的慢性病患病比例高于女性,现在相差无几。
②城乡差异减小,以前城市居民患慢性病比例远高于农村,现在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患病率几无差别。
③文化差异不明显,以前文化水平越高,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较多,现在高文化和低文化人群患病率相差不大。
④年轻化明显,35岁到45岁年龄段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增长快速。“现在30岁就有高血压的大有人在,肥胖是最大诱因。
在邓颖看来,肥胖与吸烟是慢性病生长最喜欢的“土壤”之一。现在我省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超过了31%和11%,就是说,每10个川人中就有一人是胖子。
川人肥胖主要源于饮食结构,多肉少菜不运动,多油多盐少水果等都是造成肥胖的重要成因。我省成人男性近五成吸烟,尽管与2013年相比,我省吸烟人群有所下降,但吸烟人群总数仍然巨大,二手烟也对普通人造成严重危害。
此外,川人打麻将一坐一天或通宵达旦,沉浸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也助长慢性病发生。
为防控慢性病,近年来各级疾控部门加大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各县倡导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打造健康步道或健康主题公园等,还在部分区县开展儿童口腔综合干预、农村癫痫防治管理、心血管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脑卒中高危险人群筛查和干预、心脑血管病监测等项目。医疗卫生部门在乡村和社区还广泛开展了居民慢性病管理,使居民能较好地控制和治疗慢性病。
“慢性病防控是长期、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多层面、多部门协调配合。”邓颖认为,慢性病防控要多管齐下,政府决策时要把健康融入其中,不能牺牲环境抓发展,比如雾霾和不安全食品对健康损害就极大。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职、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慢性病防治。各行业也要主动作为,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个人则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家都绷紧这根弦,控制慢性病的社会危害指日可待。”(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