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科技金融的引导者政府大有可为
科技创新需要金融资本 二者并非“天生一对”
记者: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通常都不会是创新中心,科技和金融似乎并非“天生一对”。
赵昌文: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金融制度和体系都是“亲科技”的。
一方面,科技创新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银行,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曾经和正在支持全球创新创业。而过去一两百年,全球的技术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有更发达的金融体系。
但另一方面,科技与金融还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也就是说金融的过度发展可能产生“虹吸效应”,将创新所需要的人才、资本等重要资源不断地吸收到金融部门,“挤占”包括科技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记者: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才适合创新?
赵昌文:判断是否适合,就是这个体系的制度安排,是否与创新企业的需求特征和风险收益结构一致。
比如创业投资,其本身就是挑战风险,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传统的银行机构则相反,二者的需求特征和风险收益结构并不一致。所以,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或其他外部机制的介入,或者银行体系内部的机制创新(如投贷联动)改变这种风险收益结构,才能使得商业银行愿意向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
政府引导科技金融不能越俎代庖
记者:在科技与金融的互动中,政府的角色和定位是什么?
赵昌文: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理论或者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各地自己摸索。但基本原则是确定的,那就是政府应当着力成为科技金融的引导者,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和金融生态环境。
说到底,科技创新必须要靠市场来推动,科技金融也是如此,必须由市场化的金融机构作为参与主体。一方面,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政府又要积极引导。
记者:具体而言,政府应当如何去引导?
赵昌文: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对风险控制要求严格的银行,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或政策的介入,去对冲和降低相关银行风险,比如对银行损失贷款进行补贴,或者通过政府担保机构与银行共担风险、分享收益等等,这些创新的引导方式已经在部分地区展开试点。
此外,政府还应该做好创新创业服务。只要你的项目够好,全世界的风投都会来找你,但关键是怎么知道“够好”,怎么把很多早期项目“潜在的好”变得显性化,让更多机构看到,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对接平台和机会。
金融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应挖掘存量与增量
记者:在科技金融领域,四川在全国处于怎样的水平?
赵昌文:四川是全国最早开始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的地区之一,在全国有很多个第一,比如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和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引导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出台了全国首个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召开科技与金融大规模对接会等。
记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您对四川的科技金融工作有何建议?
赵昌文:金融最终要服务于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但目前好的成果转化项目似乎比钱更稀缺。因此,四川下一步可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挖掘好“存量”与“增量”。
四川大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掌握不少好的技术,但受制于体制机制难以转化,若能激活这些“存量”,无异于挖开一座座“富矿”。此外,四川或可考虑利用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新研究开发平台,制造“增量”。比如深圳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机构,一开始就是针对市场来做研发的,纯市场化运作,压根就没有“转化”的问题,缩短了从创意到产品的时间。 (记者 王域西 张岚)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