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实施新型银担合作 银行将分担10%-30%实质风险
长期以来,担保机构被诟病缺失“风险转移”机制,造成经济逆周期下行压力下,担保行业的风险缺乏缓释渠道,呈集中性显现。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我省银担合作受到较大负面影响,担保行业信用受损、可持续发展动力受到严重冲击。
5月25日,四川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与10家银行签署了新型银担战略合作协议,核心内容是合作银行将承担10%—30%实质风险分担,并给予合作担保机构优先准入、保证金减免、代偿宽限期延长、绿色审批通道专设等优惠条件。
这意味着,以往担保公司承担100%风险的状况被改变,银行最高分担30%、再担保最高分担40%,担保机构风险责任比例大为降低。银行、再担保共同参与风险共担,有效促进了银行、再担保与担保进行风险联防和共管,缓释了信用风险。
首批签约银行有哪些?
首批签约的10家银行有广发银行成都分行、成都银行、浙商银行成都分行、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农业银行省分行、邮储银行省分行、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光大银行成都分行、交通银行省分行、广元贵商村镇银行等。
新模式将带来哪些实质变化?
“共担风险,是新型银担合作的实质。”西南财大金融学院副院长周铭山分析道,举例来讲——
四川华南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成都银行高新支行贷款500万元,担保机构为成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提供再担保。在实质风险分担比例方面,银行30%,再担保30%,担保40%。一旦发生代偿,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损失就从以前的500万元,降为现在的300万元。
周铭山认为,建立好的分险机制可有效防风险,就像一栋房子,柱子多了,每个的压力就小了,更不易出问题。
风险承担有效分散了,对于担保机构来说,保证金也相应减少。在上述例子中,担保公司向银行缴纳的保证金也大幅降低,提高了担保公司的资金流动性。
此外,随着参与银担合作的机构数量、合作领域不断增加,省再担保有限公司与合作银行和担保机构逐步搭建起了信息共享平台。某银行机构负责人表示,以前银行对于担保企业的规模、风控能力缺乏判断,放不放贷款、放多少都较为模糊。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使机构间实现风险联防。
“换句话说,以前担保机构与银行是‘点对点’的合作,现在是银行体系与再担保体系之间的全面对接,更标准、更高效。”周铭山表示。
中小微企业更容易贷到款
“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一个生态体系,独享利益,不承担风险,是玩不长久的。”成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龚民表示,在经济下行期,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然而,金融服务层面,由于信用评级下移,它们更难得到惯于顺周期操作的金融机构的帮助。因此,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当前最缺的资源是“信用”而不是其他。
增进信用,共担风险,构建体系,服务实体,正是新型银担合作的目标。
“权责统一,对于银行来说,既然承担了部分风险,就会主动引入风控体系,再加上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的风控体系,形成了稳固的‘铁三角’,有效发挥增信分险功能,提高系统性防风险的能力。”上述银行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下银行就会更有信心,使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中小微企业。
现实的例子就是“首贷户”项目。在新银担合作的基础上,省再担保公司还积极开展“首贷户”项目,推动首次获得贷款的客户增加,提高了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可得性。举例来讲——
成都市凯乐家庭农场,按其条件,以前很难贷到款的,得益于“铁三角”的增信分险能力,不久前就成功从成都银行崇州支行贷款20万元,由成都市农村产权流转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
“担保公司不再是一个人战斗了。”龚民表示,新型银担合作最终将进一步引导银行实质性的参与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和降低风险价格,有效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面。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