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齐聚北川 他们还好吗?
5月18日下午,几十位青少年齐聚北川,参加一场特殊的座谈会。8年前,他们还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现在,他们变成了军人、护士、企业员工、大学生......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听完孩子们的发言后,绵阳市文明办主任赵方嵩感慨地说。
他们是恩人的接班人
抗震救灾中,目睹军人舍生忘死从废墟中救出一个个亲人,张博萌生了当一名军人的想法。高考时,张博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军校。在军校时,张博卸下曾经的光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如今,他已成长为某军事院校的一名连级教官。
受抗震救灾中军人救灾感染的还有贾孝龙。地震后,贾孝龙应征入伍去北京当了一名消防兵。在部队,贾孝龙刻苦锻炼本领。7年多来,他在抢险救灾时总是冲在前头,共参与了4000多场抢险救灾。为此,他多次立三等功。“只有努力工作,我们才对得起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恩人。”
在地震中,杨琳深受重伤。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三个月后,杨琳康复出院。从此,他立志愿当一外医护工作者。如今,杨琳也成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我会把感恩之心化作对病患无微不至的关爱之中。”
选择从医的还有陈浩。“经历了地震和重大车祸,都是医护人员把我救下,所以在报考志愿时,我也选择了医学。”2014年,陈浩考入西南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我愿意用我所学去帮助更多的人。”
他们是爱心的传递者
从地震中走出来的英雄少年们,他们有的还在上学,有的已工作,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感恩社会,广泛参与公益,将这份爱心永远地传递下去。
2009年,在梁强的牵线搭桥下,家乡的两个孤儿姐妹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不管是在四川大学上学期间,还是在北京上班,7年多来,梁强对这对姐妹的关爱从未间断。只要回到四川,他就会带着姐妹去买新衣、新鞋子,陪她们玩,把她们当作自己的亲妹妹。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三学生王佳明从北川的废墟中走出,2008年被保送去清华。在大学期间,王佳明广泛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志愿者活动。大学一毕业,他就奔赴西藏支教,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从西藏回清华念研究生后,他把藏族同胞送给他的哈达一直放在床头,“哈达一直在提醒我,一定要学会感恩,将感恩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地震8年来,王佳明每年都会去献血。王佳明马上面临毕业,但他的目标早已确定:回四川工作,去建设家乡。
地震后,“可乐男孩”薛枭右手截肢。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他也回到了家乡。现在,他进入了一家饮料公司,在公司的帮助下,他策划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
林浩虽然现在还是高中生,但他已参与了200多场公益活动。为了传递社会正能量,林浩还参与拍摄了多部公益影视剧,成立了林浩爱志愿基金,筹拍大爱系列微电影。“我想从一个接受爱的人变成去爱别人的人,做一个爱的传递者。” (记者 邹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