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德绵如何先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2020-07-14

观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德绵如何先行

  • 2016年02月26日 07时56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去年9月,四川被国家列入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其中成德绵为先行区。四川省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未来五年的头号工程,成德绵则要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三年试验突破”。


      成都:奔向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作为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依托,成都把全面创新改革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战略】改革精神一 以贯之率先实现创新驱动

      收官“十二五”,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在2015年保持了7.9%的较快增速。

      成绩来之不易:在不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依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愈发不能持续。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首位成都“挑起大梁”“一马当先”的要求,成都市委立即确立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GDP万亿之上“再出发”、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天府新区晋级国家级新区,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三大国际合作平台相继落户;国家还赋予成都新一轮农村改革破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任务。

      “十三五”启幕之际,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再度将改革创新贯穿整个未来5年的发展:力争三年,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试验任务;力争五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

      【战术】“创新+2025”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成都拥有50余所高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数量远胜于深圳,但后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高于成都。究其原因:企业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众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解放手脚,先破藩篱,成都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改革,并出台“蓉十条”,提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人员进行奖励。


      一年多来,成都至少有100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2015年,超过1000项高校科技成果在蓉获得转化。

      2016年初,成都审议通过“成都制造”“服务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7个“2025”规划,绘就“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蓝图。细致梳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恰是实现系列2025规划的关键所在。

      而成都开局“十三五”部署的工业强基、城建攻坚、融入“一带一路”等“六大行动”,亦跃动着创新的基因。

      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成都一方面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另一方面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推动行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目前,成都共有企业技术中心627户,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中心的比例接近20%。

      【战役】扭住三大抓手掀起全民创新创业浪潮

      审视全局,成都摆出“先手棋”:扭住“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三大抓手,掀起创新创业的全民浪潮。

      去年11月,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5年版)》,首次明确四川天府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与科技创新高地,成都科学城的地位得到凸显加强。而5000亩水域面积的兴隆湖,是科学城的“核中之核”,环湖的“黄金口岸”全部作为科研和文化用地。投资20亿元的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已在那里拔地而起;去年4月,德国北威州州长克拉夫特,也带来投资20亿元的北威州中心项目。

      按照成都市规划,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大智造”产业板块。2015年,成都高新区实现3085亿元的工业总产值,成为四川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的工业园区,规模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在这片仅有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超过6500家科技型企业,去年一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8万件,鲜活诠释了“高新”“创新”这些词汇。

      充满活力的,还有另一个词汇:“蓉漂”。2015年2月,成都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此后一年间,搭建“菁蓉汇”平台,带动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场,吸引创客超过30万人次,新增孵化面积152万平方米。

      美国马丁繁荣度研究所近期发布名为《全球创业城市的崛起》的报告显示,成都获得的风投总量在中国内地仅次于北京、上海,与不少欧美城市不相上下。

      发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展露国际舞台,这是成都的新起点。


      德阳:打造影响世界的“国之重器”

      德阳打造“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市”的每一个举动,都将牵动全国产业界神经。

      2月23日,巴基斯坦卡西姆港1320兆瓦火电项目1、2号机在东方电机各分厂内有序生产,这是东电签订的首个“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东电“好消息”频传,上月,在埃及、土耳其收获有史以来最大订单,约合人民币170亿元。“‘德阳造’660兆瓦超超临界清洁燃煤机组首次出口埃及,将是中国大型电力装备首次进入非洲市场。”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东方电机厂厂长刘辉表示。

      在城市另一端,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5万千瓦重型燃气轮机高中压叶片试验件正紧张加工。作为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燃气轮机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若成功“国产化”,将带领“德阳智造”抢占又一高地。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极地钻机也即将在北极圈里大展身手。“这是国内自主研制的首套可在零下50摄氏度环境作业的极地钻机,也是宏华专门针对俄罗斯亚马尔地区极寒环境所研发。”公司产品研究所主任邬柯说。

      【关键词】走出去

      从“卖设备”到“卖服务”

      新年一上班,东电电站服务事业部整体搬进工艺大楼。“表面上是服务和技术两个部门融合,实则可窥探出东电未来发展走向。”事业部负责人尚海清解释,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未来,东电也将逐渐由“卖设备”向“卖服务”转型。

      “十二五”期间,东电海外订货约74亿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近5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水电、火电、风电设备。2016年,企业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大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充分考虑海外投资建厂,推进产能“走出去”。“目前,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地考察,正与三峡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已初步达成在巴基斯坦境内投资建立水电设备生产基地的意向。”刘辉表示,“十三五”期间,东电通过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还要实现技术和标准“走出去”的突破。

      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战略同样硕果累累。2015年,企业出口孟加拉国等国单机项目签约近1亿美金,是2014年的近3倍。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单机项目,开始全面进军成套项目“走出去”。从电缆设备供货商向成套输电项目服务供应商转变,目前公司已在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取得相应进展,重点跟踪的成套项目有马拉维400千伏输电线路、孟加拉DPDC埋地等项目。

      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全市有装备制造企业1500余户,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全国第一。优势装备“走出去”成为德阳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力抓手。去年,德阳制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5条措施》及配套方案,大力开展“万企出国门”等活动,力争把德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装备供应商。目前,“德阳造”产品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居全省第二。

      【关键词】智能制造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去年10月,被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第一展”的西部制博会暨欧亚工博会首次在德阳举行。国内外550多家参展企业展示了自动化与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机床工模具、金属冶金、石化装备、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精、尖制造设备。德国西门子、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等企业演示的“智能制造”让邬柯印象深刻。

      “公司目前的制造水平基本在工业2.0向3.0转变阶段,也在进行生产制造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但距离德国工业4.0还有不小差距。”在邬柯看来,提高公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智能制造”是关键。引进焊接机器人,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将成为宏华改造升级的当务之需。“走出去”市场广阔,但产品和技术能否征服市场是关键。他分析,公司进军俄罗斯市场,未来至少还有10倍的增长空间,“企业自主创新的极地钻机,开了个好头。”

      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实现由“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德阳早已将“智能制造”视作机会和主攻方向。在德阳最近一次投资推介会上,67个项目中19个锁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投资总额79.95亿元,包括投资12亿元的油气田装备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电动科技汽车高性能电机研发和制造、投资5亿元的航空装备生产基地等。


      年前,德阳30多家企业还与德国西门子、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四川福德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自动化与机器人研发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德阳市经信委副主任李世琪表示,通过对接,希望德阳企业能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推广、智慧工厂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切实把德阳打造成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中心。

      实践“智能制造”,德阳还依托职业教育优势,积极引入国际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建设中德汽车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库卡机器人学院,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人才。2015年,德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德阳工业逐步向“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工业4.0形态转型。目前,德阳主动对接中德产业创新等合作平台,将在航空与燃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机器人制造与运用五大产业领域,实施“互联网+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工程。

      【关键词】服务保障

      从“大而全”到“细致入微”


      高端装备产业如何创新发展?全面创新改革为德阳迎来更大机遇和挑战。助推“走出去”和智能制造背后,德阳正在构建全新服务保障体系。

      德阳制定并出台《德阳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5条措施》,其中,为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下的项目融资和贸易融资支持力度,德阳建立起全省首个出口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去年已为出口企业发放融资14笔,金额折合人民币2097万元。同时,为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德阳正加快申报筹建综合保税区,并将筹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园区,支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去年12月,德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发四川首份中韩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和德阳首份中澳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出口企业产品以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入韩国和澳大利亚市场。

      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德阳将“人才”视作关键。德阳正准备组建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首期拟投入2亿元,引进100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创新领军人才引进提供“一条龙”“一站式”“实时制”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制订了50条创新政策措施,努力在2017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实现发展新突破。”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说,去年9月,成德绵被中央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德阳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制定了全面创新改革《决定》和《方案》,并梳理出50条创新政策,涉及创新环境营造、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建设、协同创新开放等各个方面。有效衔接国家、省级重大政策,力争相关创新政策在德阳立竿见影、落地见效,德阳还将进一步提速。

      今年,德阳还将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蓉欧快铁开拓欧洲、中亚等市场,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绵阳:当好军民深度融合的“排头兵”

      2月初,绵阳正式启动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试点,军民融合企业办理贷款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周;2月23日,绵阳市主要领导又马不停蹄拜访省银监局,谋求在试点基础上更进一步——成立军民融合银行。

      进入2016年,类似的“开先河式”的探索在绵阳层出不穷——设立20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成立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资质认定……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如何破?

      围绕建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的目标,绵阳梳理了当前创新改革的方向和难点,总结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的“五大体系”,并逐项制定工作要点,其中相当部分为首创,走在国内军民融合的前列。

      绵阳积极创新军民融合领导组织体制,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长虹等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作为科技城管委会成员单位,共同探索构建军地联系、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项目促进等工作机制,统筹军地资源。

      1月18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绵阳挂牌成立。该研究院将围绕军民融合战略中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致力于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研究智库。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绵阳科技城中物院军转民孵化中心已初步成长为一个创新活力十足、没有“围墙”的军民融合孵化器;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绵阳规划建设了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游仙区直接腾出区政府的一幢40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用于建军民融合孵化器,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

      军民融合项目从哪里来?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要形成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园、产业集群。为此,绵阳着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企业和相关产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通过军民融合向民用领域释放科技优势方面,成果斐然:“利尔化学”,国内最大高效安全农药生产商;“银海软件”开发的社保系统软件长期占全国90%以上市场……去年,该院军转民企业实现收入超过50亿元。民参军让四川海格承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凭借成熟的专网通讯技术,在应急通信、重大事件指挥调度等民参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寻找军民融合好苗子,去年7月起,游仙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物院第三届军民融合创新大赛”。通过大赛,一批优秀项目脱颖而出。


      中国(绵阳)科博会已举办三届,现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会展平台。在2015年第三届科博会上,军民融合的特色更加鲜明:首次举办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主题日活动,4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落户游仙,签约总额18.6亿元……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绵阳已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4种军民融合模式,经过认定,2015年绵阳新增军民融合企业83家,总数达446家。

      如何用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

      今年1月,绵阳设立了总规模为2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主要投向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信息与控制技术和军用特种新材料等领域。“该基金的设立,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军民融合产业的资本供给。”目前,经过争取,国家科技部资源配置司拟同意为绵阳配置总额不超过5亿元的成果转化基金。

      2月2日,中国工商银行绵阳分行下属3家支行成立了“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我们将针对绵阳军民融合企业特点,设置专员专柜、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简化审批流程。”工商银行绵阳分行行长周玥介绍说。

      去年9月,游仙区出台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六条意见,拿出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军民融合企业注册融资和成果转化,为其提供“全程陪伴”。

      在2月16日召开的绵阳两会上,绵阳军民融合发展目标清晰而具体:联合驻绵科研院所和十大军工集团,实施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院地军地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5年9月,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花落成德绵地区,绵阳领命:破解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的“瓶颈”,当好创新创业“领头羊”和军民融合“排头兵”,实现率先突破。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观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德绵如何先行

  • 2016年02月26日 07时56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微信公众号
  •   去年9月,四川被国家列入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其中成德绵为先行区。四川省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未来五年的头号工程,成德绵则要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三年试验突破”。


      成都:奔向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作为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依托,成都把全面创新改革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战略】改革精神一 以贯之率先实现创新驱动

      收官“十二五”,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在2015年保持了7.9%的较快增速。

      成绩来之不易:在不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依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愈发不能持续。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首位成都“挑起大梁”“一马当先”的要求,成都市委立即确立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GDP万亿之上“再出发”、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天府新区晋级国家级新区,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三大国际合作平台相继落户;国家还赋予成都新一轮农村改革破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任务。

      “十三五”启幕之际,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再度将改革创新贯穿整个未来5年的发展:力争三年,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试验任务;力争五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

      【战术】“创新+2025”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成都拥有50余所高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数量远胜于深圳,但后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高于成都。究其原因:企业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众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解放手脚,先破藩篱,成都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改革,并出台“蓉十条”,提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人员进行奖励。


      一年多来,成都至少有100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2015年,超过1000项高校科技成果在蓉获得转化。

      2016年初,成都审议通过“成都制造”“服务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7个“2025”规划,绘就“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蓝图。细致梳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恰是实现系列2025规划的关键所在。

      而成都开局“十三五”部署的工业强基、城建攻坚、融入“一带一路”等“六大行动”,亦跃动着创新的基因。

      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成都一方面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另一方面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推动行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目前,成都共有企业技术中心627户,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中心的比例接近20%。

      【战役】扭住三大抓手掀起全民创新创业浪潮

      审视全局,成都摆出“先手棋”:扭住“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三大抓手,掀起创新创业的全民浪潮。

      去年11月,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5年版)》,首次明确四川天府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与科技创新高地,成都科学城的地位得到凸显加强。而5000亩水域面积的兴隆湖,是科学城的“核中之核”,环湖的“黄金口岸”全部作为科研和文化用地。投资20亿元的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已在那里拔地而起;去年4月,德国北威州州长克拉夫特,也带来投资20亿元的北威州中心项目。

      按照成都市规划,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大智造”产业板块。2015年,成都高新区实现3085亿元的工业总产值,成为四川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的工业园区,规模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在这片仅有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超过6500家科技型企业,去年一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8万件,鲜活诠释了“高新”“创新”这些词汇。

      充满活力的,还有另一个词汇:“蓉漂”。2015年2月,成都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此后一年间,搭建“菁蓉汇”平台,带动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场,吸引创客超过30万人次,新增孵化面积152万平方米。

      美国马丁繁荣度研究所近期发布名为《全球创业城市的崛起》的报告显示,成都获得的风投总量在中国内地仅次于北京、上海,与不少欧美城市不相上下。

      发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展露国际舞台,这是成都的新起点。


      德阳:打造影响世界的“国之重器”

      德阳打造“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市”的每一个举动,都将牵动全国产业界神经。

      2月23日,巴基斯坦卡西姆港1320兆瓦火电项目1、2号机在东方电机各分厂内有序生产,这是东电签订的首个“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东电“好消息”频传,上月,在埃及、土耳其收获有史以来最大订单,约合人民币170亿元。“‘德阳造’660兆瓦超超临界清洁燃煤机组首次出口埃及,将是中国大型电力装备首次进入非洲市场。”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东方电机厂厂长刘辉表示。

      在城市另一端,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5万千瓦重型燃气轮机高中压叶片试验件正紧张加工。作为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燃气轮机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若成功“国产化”,将带领“德阳智造”抢占又一高地。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极地钻机也即将在北极圈里大展身手。“这是国内自主研制的首套可在零下50摄氏度环境作业的极地钻机,也是宏华专门针对俄罗斯亚马尔地区极寒环境所研发。”公司产品研究所主任邬柯说。

      【关键词】走出去

      从“卖设备”到“卖服务”

      新年一上班,东电电站服务事业部整体搬进工艺大楼。“表面上是服务和技术两个部门融合,实则可窥探出东电未来发展走向。”事业部负责人尚海清解释,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未来,东电也将逐渐由“卖设备”向“卖服务”转型。

      “十二五”期间,东电海外订货约74亿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近5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水电、火电、风电设备。2016年,企业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大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充分考虑海外投资建厂,推进产能“走出去”。“目前,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地考察,正与三峡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已初步达成在巴基斯坦境内投资建立水电设备生产基地的意向。”刘辉表示,“十三五”期间,东电通过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还要实现技术和标准“走出去”的突破。

      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战略同样硕果累累。2015年,企业出口孟加拉国等国单机项目签约近1亿美金,是2014年的近3倍。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单机项目,开始全面进军成套项目“走出去”。从电缆设备供货商向成套输电项目服务供应商转变,目前公司已在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取得相应进展,重点跟踪的成套项目有马拉维400千伏输电线路、孟加拉DPDC埋地等项目。

      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全市有装备制造企业1500余户,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全国第一。优势装备“走出去”成为德阳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力抓手。去年,德阳制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5条措施》及配套方案,大力开展“万企出国门”等活动,力争把德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装备供应商。目前,“德阳造”产品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居全省第二。

      【关键词】智能制造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去年10月,被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第一展”的西部制博会暨欧亚工博会首次在德阳举行。国内外550多家参展企业展示了自动化与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机床工模具、金属冶金、石化装备、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精、尖制造设备。德国西门子、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等企业演示的“智能制造”让邬柯印象深刻。

      “公司目前的制造水平基本在工业2.0向3.0转变阶段,也在进行生产制造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但距离德国工业4.0还有不小差距。”在邬柯看来,提高公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智能制造”是关键。引进焊接机器人,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将成为宏华改造升级的当务之需。“走出去”市场广阔,但产品和技术能否征服市场是关键。他分析,公司进军俄罗斯市场,未来至少还有10倍的增长空间,“企业自主创新的极地钻机,开了个好头。”

      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实现由“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德阳早已将“智能制造”视作机会和主攻方向。在德阳最近一次投资推介会上,67个项目中19个锁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投资总额79.95亿元,包括投资12亿元的油气田装备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电动科技汽车高性能电机研发和制造、投资5亿元的航空装备生产基地等。


      年前,德阳30多家企业还与德国西门子、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四川福德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自动化与机器人研发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德阳市经信委副主任李世琪表示,通过对接,希望德阳企业能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推广、智慧工厂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切实把德阳打造成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中心。

      实践“智能制造”,德阳还依托职业教育优势,积极引入国际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建设中德汽车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库卡机器人学院,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人才。2015年,德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德阳工业逐步向“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工业4.0形态转型。目前,德阳主动对接中德产业创新等合作平台,将在航空与燃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机器人制造与运用五大产业领域,实施“互联网+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工程。

      【关键词】服务保障

      从“大而全”到“细致入微”


      高端装备产业如何创新发展?全面创新改革为德阳迎来更大机遇和挑战。助推“走出去”和智能制造背后,德阳正在构建全新服务保障体系。

      德阳制定并出台《德阳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5条措施》,其中,为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下的项目融资和贸易融资支持力度,德阳建立起全省首个出口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去年已为出口企业发放融资14笔,金额折合人民币2097万元。同时,为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德阳正加快申报筹建综合保税区,并将筹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园区,支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去年12月,德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发四川首份中韩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和德阳首份中澳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出口企业产品以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入韩国和澳大利亚市场。

      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德阳将“人才”视作关键。德阳正准备组建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首期拟投入2亿元,引进100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创新领军人才引进提供“一条龙”“一站式”“实时制”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制订了50条创新政策措施,努力在2017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实现发展新突破。”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说,去年9月,成德绵被中央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德阳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制定了全面创新改革《决定》和《方案》,并梳理出50条创新政策,涉及创新环境营造、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建设、协同创新开放等各个方面。有效衔接国家、省级重大政策,力争相关创新政策在德阳立竿见影、落地见效,德阳还将进一步提速。

      今年,德阳还将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蓉欧快铁开拓欧洲、中亚等市场,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绵阳:当好军民深度融合的“排头兵”

      2月初,绵阳正式启动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试点,军民融合企业办理贷款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周;2月23日,绵阳市主要领导又马不停蹄拜访省银监局,谋求在试点基础上更进一步——成立军民融合银行。

      进入2016年,类似的“开先河式”的探索在绵阳层出不穷——设立20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成立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资质认定……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如何破?

      围绕建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的目标,绵阳梳理了当前创新改革的方向和难点,总结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的“五大体系”,并逐项制定工作要点,其中相当部分为首创,走在国内军民融合的前列。

      绵阳积极创新军民融合领导组织体制,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长虹等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作为科技城管委会成员单位,共同探索构建军地联系、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项目促进等工作机制,统筹军地资源。

      1月18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绵阳挂牌成立。该研究院将围绕军民融合战略中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致力于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研究智库。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绵阳科技城中物院军转民孵化中心已初步成长为一个创新活力十足、没有“围墙”的军民融合孵化器;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绵阳规划建设了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游仙区直接腾出区政府的一幢40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用于建军民融合孵化器,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

      军民融合项目从哪里来?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要形成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园、产业集群。为此,绵阳着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企业和相关产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通过军民融合向民用领域释放科技优势方面,成果斐然:“利尔化学”,国内最大高效安全农药生产商;“银海软件”开发的社保系统软件长期占全国90%以上市场……去年,该院军转民企业实现收入超过50亿元。民参军让四川海格承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凭借成熟的专网通讯技术,在应急通信、重大事件指挥调度等民参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寻找军民融合好苗子,去年7月起,游仙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物院第三届军民融合创新大赛”。通过大赛,一批优秀项目脱颖而出。


      中国(绵阳)科博会已举办三届,现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会展平台。在2015年第三届科博会上,军民融合的特色更加鲜明:首次举办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主题日活动,4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落户游仙,签约总额18.6亿元……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绵阳已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4种军民融合模式,经过认定,2015年绵阳新增军民融合企业83家,总数达446家。

      如何用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

      今年1月,绵阳设立了总规模为2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主要投向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信息与控制技术和军用特种新材料等领域。“该基金的设立,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军民融合产业的资本供给。”目前,经过争取,国家科技部资源配置司拟同意为绵阳配置总额不超过5亿元的成果转化基金。

      2月2日,中国工商银行绵阳分行下属3家支行成立了“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我们将针对绵阳军民融合企业特点,设置专员专柜、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简化审批流程。”工商银行绵阳分行行长周玥介绍说。

      去年9月,游仙区出台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六条意见,拿出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军民融合企业注册融资和成果转化,为其提供“全程陪伴”。

      在2月16日召开的绵阳两会上,绵阳军民融合发展目标清晰而具体:联合驻绵科研院所和十大军工集团,实施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院地军地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5年9月,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花落成德绵地区,绵阳领命:破解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的“瓶颈”,当好创新创业“领头羊”和军民融合“排头兵”,实现率先突破。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