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问四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紧迫?三大关系怎么处?-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2020-07-14

财经咨文|两问四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紧迫?三大关系怎么处?

  • 2016年02月19日 08时09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微信公众平台
  • 【字体:
  •   提要

      2016年是“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督院街30号推出“攻坚·2016四川财经咨文”,重点锁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要、目标、路径、主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

      一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急不急?


      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认知问题。2015年临近尾声,全民开始了一场“供给侧改革”的考前大补。

      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有紧迫性?

      改革对四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有何积极作用?

      大家都关心的房地产业,四川需不需要“去库存”?

      熊建中

      四川省统计局总经济师

      “四川与全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但发展趋势、增长周期和区域差异与全国一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缓急”和“轻重”之分。

      需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稳定增长,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详细观点

      2015年四川经济平稳增长,但增速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6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增长预期低于上年的宏观环境下,供需矛盾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根据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分析,“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四川经济呈“L”型基本走势,显然,加快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增强创新驱动,对稳定经济在“L”型底部阶段的平稳运行就尤为重要。

      常言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是有效需求,而现实生活中两者总是在矛盾中运行。

      需求调节自然是实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供给改革也是实现平衡的重要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这不是简单的市场干预,更多地体现为放权和让利,让企业面向市场、创新发展、赢得市场。

      四川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但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增长周期和经济区域差异与全国一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缓急”和“轻重”之分,反而四川需要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稳定增长,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由大省到强省、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赵国良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导

      “较之东部发达地区,四川任务特别繁重。

      四川是“全省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要把加快供给侧改革与加快全面创新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用全面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

      详细观点

      四川较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面临任务特别繁重、改革压力特别大的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要在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坚持两侧同时发力。

      “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属于需求一侧,但如果我们着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结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入新产品研发,投入新兴产业,从市场需求出发,着力去“补短板”,这种情况下,投资实际上起到了促进新供给、保证新供给的作用。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去产能和稳增长、保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淘汰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要有一个可操作上的“底线”。

      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需妥善安置失业职工,要保就业;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承受度相适应。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毫无疑问,构建新的供给侧体系,要走市场化道路,要坚持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对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具有市场前景而又面临暂时困难的企业,实行结构性减税,给予必要补贴,降低成本,增强其活力,仍然是必要的。

      毛勇

      成都正合地产顾问董事长

      “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任重道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在房地产市场自然发生。改革将挤压刚需市场,认识不足、应对慢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详细观点

      无论是全国还是四川,房地产市场都已结束高速增长期,这意味着产能过剩。

      在去年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成交量并未大幅增长。去年全省的待售商品房、商品住宅面积明显高于之前两年;人口因素对房地产的支撑减弱,带来地产刚性需求旺盛释放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减速。

      因此在房地产需求动力减弱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将在一定时间段存在。

      当然,产能过剩并不能一概而论。在存量积压的大背景下,各城市分化也成为重要特征,“北上广深”房地产市场依然供不应求。成都不同区域也有明显分化,有些区域销售持续升温。但整体而言,“过剩”的阴云依然在逼近,“去库存”任重道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成为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更符合客户需求。

      改革已经在市场中发生了——就成都而言,我们观察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改善性住房需求在慢慢地、持续地上升。这背后,是历经十多年发展、以刚需为主的成都房地产市场已积蓄了足够能量,客户已足够成熟。作为回应,市场已悄然开始了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面对市场自然产生的、已经在进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企业是否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迅速作出应对?改革将挤压刚需住房市场,认识不足、应对慢的,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二问:供给侧改革,三大关系怎么处?


      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重点已转移到做什么、怎么做上来。

      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归结起来就是要把握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三者的关系。

      刘涛雄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的重要调整。

      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存在,为政府之手介入提供了必要性。政策介入的切入点首先应重在体制机制改革,重建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不是代替市场去进行选择。”

      详细观点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的重要调整。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意味着政府之手的介入,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比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变,政府的基本职能与定位没有变,变的是政策的重点和切入点。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更接近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典型症状,如产能过剩、物价低迷等。

      但为什么开出的药方是要更重视供给侧政策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产能过剩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政府之手的介入恐难以解决;如果延续过去的以需求刺激为重点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强化产能过剩,从长期来看问题还会恶化。

      不妨稍微分析一下当前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产能过剩。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产能是跟着需求走的。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扩大生产,产能提高。过剩的产能长期存在,说明产能没有跟着市场走。

      根子在哪儿?在于企业的行为,说明企业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能。为什么?在于企业所面临的体制机制环境,许多企业宁愿在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下运行,也不愿大规模减少产能。尤其是国有企业,压缩产能往往意味着工人下岗失业,甚至企业倒闭。在现行环境下,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来面对这些难题。

      另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僵尸企业的存在。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一个企业如果长期亏本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僵尸企业难以长期存在。

      当前中国为什么有大量僵尸企业存在呢?它们明明已经没有存在的经济价值,却依然在市场上运作,这说明,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尚不健全。或者说存在一些障碍,比如说企业的破产重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当一个企业面临淘汰时,往往是债权人首先会站出来推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或者进行重组并购。

      但我们的现状是,大量企业的债权人是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他们从各方面考量,或者出于对坏账暴露的担忧,缺乏推动不良企业进行破产并购重组的积极性。对国有企业而言,破产清算和重组的过程往往还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更是运行不畅。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为政府之手介入提供了必要性,也说明政策介入的切入点首先应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应该和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企业。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优胜劣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之手应重在重建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不是代替市场去进行选择。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重镇,改革任务艰巨。

      徐志刚

      北京大岳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

      “基建和政府投资领域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很多需求强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却供给不足。打破这种僵局,采用PPP模式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政策选择。”

      详细观点

      供给侧改革,首要的就是减少无效供给。现阶段我国工业和房地产领域过剩比较严重,生产的产品、建好的房子卖不出去。基建和政府投资领域也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如打着城镇化旗号催生的“鬼城”“空城”,很多都是投资过剩的产物;门可罗雀的展览馆、大剧院等,成了白砸钱的政绩工程。

      然而同时我们又看到,很多需求强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却十分不足。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呼吁了很多年,还是老样子。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臭水沟、断头路等现象,何尝不令人心痛。有些公共设施,建了没人维护,成了摆设,没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重数量、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屡见不鲜。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个“短板”为什么多年没补上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机制问题。政府亲力亲为,垄断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财政资金有限,投到东,就没法顾及到西。用完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又借道投融资平台融资搞建设,债台高筑,长期下去是无力为继的。

      打破这种僵局,采用PPP模式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政策选择,就是要在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依靠契约维系。这种合作关系是针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从项目前期工作到审批、建设、运营维护直至期满移交退出等各个环节。

      通过PPP模式,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领域,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市场活力、专业管理优势,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效率。

      要想做到公共产品的优质供给,首先要选好社会资本。好的社会资本应该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雄厚的财务实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公共设施建造和公共产品。无数项目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充分竞争才能选到最合适的伙伴,有效降低政府的支付成本,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质量和效率。

      其次,政府要强化契约精神,恪守信用。

      一方面,政府必须按照相关协议要求做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以及绩效考核。不仅自己要监管好,而且要发动社会来监督,采用多种方式监管;同时政府支付给社会资本的补贴要同监管考核结果挂钩。这种新的模式,将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变,做到监管不缺位,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要放手。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实现公共产品、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严格按照相关协议的要求,及时足额支付服务费,这样才能确保公共产品、服务的达标和高效提供。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和履约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的质量效率。

      李文溥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悖,使得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必须构建能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详细观点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在中国经济增长“三期叠加”和“新常态”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性治理方略。

      2010年之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新一轮升级转换迹象,以住房交通和食品衣着等实物消费为主,逐渐变为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并重的消费结构。然而,投资结构却并未随之发生明显的调整。

      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悖,使得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一方面,1999-2015年,所有工业行业的产品库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1%,其中与房地产业、交通业息息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产品库存年增长率更高。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产品,尤其是与过渡阶段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相关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已经成为全国性问题。

      市场是实现供需结构协调的基本手段。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居民消费支出转向住房、交通支出为主,我国在房地产业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在交通业尤其是汽车产业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大大提高了住房、汽车的供给能力,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变迁。

      然而,现代服务业至今仍是市场改革最为滞后的领域,在这些领域,资源垄断限制供给,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政府价格管制,扼杀价格调节,不断放大供需矛盾。

      当前中国经济严重的产能过剩,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的结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垄断严重。

      因此,要充分运用市场之手调节供给结构。下一个阶段必须围绕未来5到10年、10到20年的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趋势变化,借助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开放等相关措施,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能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这既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和乘法操作,有的放矢,进一步明晰供给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同时,也避免过剩产能问题的循环出现,使新形成的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实现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供给活力、让市场之手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投资有效性。

      网友微言

      “王良炬”:近年来,四川的劳动力状况在发生变化,部分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或者说在下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激发出劳动力的活力,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提升劳动者技能。

      “普通职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点在于创新、创造:创新经济持续发展之路,创造高质量新兴产品。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社会生产率提高,促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大量涌现。

      “小青鱼”:四川供给侧改革需要互联网思维。要加快推动融资创新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议加快发展政府创投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项目、创新成果的投入力度。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财经咨文|两问四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紧迫?三大关系怎么处?

  • 2016年02月19日 08时09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微信公众平台
  •   提要

      2016年是“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督院街30号推出“攻坚·2016四川财经咨文”,重点锁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要、目标、路径、主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

      一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急不急?


      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认知问题。2015年临近尾声,全民开始了一场“供给侧改革”的考前大补。

      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有紧迫性?

      改革对四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有何积极作用?

      大家都关心的房地产业,四川需不需要“去库存”?

      熊建中

      四川省统计局总经济师

      “四川与全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但发展趋势、增长周期和区域差异与全国一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缓急”和“轻重”之分。

      需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稳定增长,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详细观点

      2015年四川经济平稳增长,但增速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6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增长预期低于上年的宏观环境下,供需矛盾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根据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分析,“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四川经济呈“L”型基本走势,显然,加快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增强创新驱动,对稳定经济在“L”型底部阶段的平稳运行就尤为重要。

      常言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是有效需求,而现实生活中两者总是在矛盾中运行。

      需求调节自然是实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供给改革也是实现平衡的重要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这不是简单的市场干预,更多地体现为放权和让利,让企业面向市场、创新发展、赢得市场。

      四川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但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增长周期和经济区域差异与全国一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缓急”和“轻重”之分,反而四川需要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稳定增长,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由大省到强省、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赵国良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导

      “较之东部发达地区,四川任务特别繁重。

      四川是“全省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要把加快供给侧改革与加快全面创新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用全面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

      详细观点

      四川较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面临任务特别繁重、改革压力特别大的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要在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坚持两侧同时发力。

      “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属于需求一侧,但如果我们着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结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入新产品研发,投入新兴产业,从市场需求出发,着力去“补短板”,这种情况下,投资实际上起到了促进新供给、保证新供给的作用。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去产能和稳增长、保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淘汰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要有一个可操作上的“底线”。

      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需妥善安置失业职工,要保就业;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承受度相适应。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毫无疑问,构建新的供给侧体系,要走市场化道路,要坚持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对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具有市场前景而又面临暂时困难的企业,实行结构性减税,给予必要补贴,降低成本,增强其活力,仍然是必要的。

      毛勇

      成都正合地产顾问董事长

      “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任重道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在房地产市场自然发生。改革将挤压刚需市场,认识不足、应对慢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详细观点

      无论是全国还是四川,房地产市场都已结束高速增长期,这意味着产能过剩。

      在去年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成交量并未大幅增长。去年全省的待售商品房、商品住宅面积明显高于之前两年;人口因素对房地产的支撑减弱,带来地产刚性需求旺盛释放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减速。

      因此在房地产需求动力减弱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将在一定时间段存在。

      当然,产能过剩并不能一概而论。在存量积压的大背景下,各城市分化也成为重要特征,“北上广深”房地产市场依然供不应求。成都不同区域也有明显分化,有些区域销售持续升温。但整体而言,“过剩”的阴云依然在逼近,“去库存”任重道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成为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更符合客户需求。

      改革已经在市场中发生了——就成都而言,我们观察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改善性住房需求在慢慢地、持续地上升。这背后,是历经十多年发展、以刚需为主的成都房地产市场已积蓄了足够能量,客户已足够成熟。作为回应,市场已悄然开始了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面对市场自然产生的、已经在进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企业是否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迅速作出应对?改革将挤压刚需住房市场,认识不足、应对慢的,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二问:供给侧改革,三大关系怎么处?


      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重点已转移到做什么、怎么做上来。

      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归结起来就是要把握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三者的关系。

      刘涛雄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的重要调整。

      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存在,为政府之手介入提供了必要性。政策介入的切入点首先应重在体制机制改革,重建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不是代替市场去进行选择。”

      详细观点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的重要调整。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意味着政府之手的介入,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比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变,政府的基本职能与定位没有变,变的是政策的重点和切入点。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更接近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典型症状,如产能过剩、物价低迷等。

      但为什么开出的药方是要更重视供给侧政策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产能过剩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政府之手的介入恐难以解决;如果延续过去的以需求刺激为重点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强化产能过剩,从长期来看问题还会恶化。

      不妨稍微分析一下当前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产能过剩。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产能是跟着需求走的。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扩大生产,产能提高。过剩的产能长期存在,说明产能没有跟着市场走。

      根子在哪儿?在于企业的行为,说明企业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能。为什么?在于企业所面临的体制机制环境,许多企业宁愿在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下运行,也不愿大规模减少产能。尤其是国有企业,压缩产能往往意味着工人下岗失业,甚至企业倒闭。在现行环境下,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来面对这些难题。

      另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僵尸企业的存在。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一个企业如果长期亏本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僵尸企业难以长期存在。

      当前中国为什么有大量僵尸企业存在呢?它们明明已经没有存在的经济价值,却依然在市场上运作,这说明,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尚不健全。或者说存在一些障碍,比如说企业的破产重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当一个企业面临淘汰时,往往是债权人首先会站出来推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或者进行重组并购。

      但我们的现状是,大量企业的债权人是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他们从各方面考量,或者出于对坏账暴露的担忧,缺乏推动不良企业进行破产并购重组的积极性。对国有企业而言,破产清算和重组的过程往往还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更是运行不畅。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为政府之手介入提供了必要性,也说明政策介入的切入点首先应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应该和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企业。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优胜劣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之手应重在重建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不是代替市场去进行选择。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重镇,改革任务艰巨。

      徐志刚

      北京大岳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

      “基建和政府投资领域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很多需求强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却供给不足。打破这种僵局,采用PPP模式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政策选择。”

      详细观点

      供给侧改革,首要的就是减少无效供给。现阶段我国工业和房地产领域过剩比较严重,生产的产品、建好的房子卖不出去。基建和政府投资领域也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如打着城镇化旗号催生的“鬼城”“空城”,很多都是投资过剩的产物;门可罗雀的展览馆、大剧院等,成了白砸钱的政绩工程。

      然而同时我们又看到,很多需求强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却十分不足。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呼吁了很多年,还是老样子。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臭水沟、断头路等现象,何尝不令人心痛。有些公共设施,建了没人维护,成了摆设,没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重数量、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屡见不鲜。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个“短板”为什么多年没补上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机制问题。政府亲力亲为,垄断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财政资金有限,投到东,就没法顾及到西。用完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又借道投融资平台融资搞建设,债台高筑,长期下去是无力为继的。

      打破这种僵局,采用PPP模式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政策选择,就是要在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依靠契约维系。这种合作关系是针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从项目前期工作到审批、建设、运营维护直至期满移交退出等各个环节。

      通过PPP模式,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领域,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市场活力、专业管理优势,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效率。

      要想做到公共产品的优质供给,首先要选好社会资本。好的社会资本应该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雄厚的财务实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公共设施建造和公共产品。无数项目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充分竞争才能选到最合适的伙伴,有效降低政府的支付成本,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质量和效率。

      其次,政府要强化契约精神,恪守信用。

      一方面,政府必须按照相关协议要求做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以及绩效考核。不仅自己要监管好,而且要发动社会来监督,采用多种方式监管;同时政府支付给社会资本的补贴要同监管考核结果挂钩。这种新的模式,将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变,做到监管不缺位,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要放手。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实现公共产品、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严格按照相关协议的要求,及时足额支付服务费,这样才能确保公共产品、服务的达标和高效提供。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和履约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的质量效率。

      李文溥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悖,使得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必须构建能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详细观点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在中国经济增长“三期叠加”和“新常态”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性治理方略。

      2010年之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新一轮升级转换迹象,以住房交通和食品衣着等实物消费为主,逐渐变为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并重的消费结构。然而,投资结构却并未随之发生明显的调整。

      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悖,使得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一方面,1999-2015年,所有工业行业的产品库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1%,其中与房地产业、交通业息息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产品库存年增长率更高。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产品,尤其是与过渡阶段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相关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已经成为全国性问题。

      市场是实现供需结构协调的基本手段。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居民消费支出转向住房、交通支出为主,我国在房地产业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在交通业尤其是汽车产业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大大提高了住房、汽车的供给能力,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变迁。

      然而,现代服务业至今仍是市场改革最为滞后的领域,在这些领域,资源垄断限制供给,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政府价格管制,扼杀价格调节,不断放大供需矛盾。

      当前中国经济严重的产能过剩,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的结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垄断严重。

      因此,要充分运用市场之手调节供给结构。下一个阶段必须围绕未来5到10年、10到20年的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趋势变化,借助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开放等相关措施,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能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这既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和乘法操作,有的放矢,进一步明晰供给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同时,也避免过剩产能问题的循环出现,使新形成的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实现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供给活力、让市场之手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投资有效性。

      网友微言

      “王良炬”:近年来,四川的劳动力状况在发生变化,部分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或者说在下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激发出劳动力的活力,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提升劳动者技能。

      “普通职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点在于创新、创造:创新经济持续发展之路,创造高质量新兴产品。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社会生产率提高,促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大量涌现。

      “小青鱼”:四川供给侧改革需要互联网思维。要加快推动融资创新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议加快发展政府创投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项目、创新成果的投入力度。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