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与东部省市相比 还在“啃老”的四川文化产业究竟缺了点啥?

  • 2016年11月15日 19时58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十二五”以来,随着四川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壮大、文化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进入“十三五”,如何进一步优化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督院街30号邀请权威专家、一线经营者展开访谈。

      嘉宾

      李明泉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吴永强 四川大学教授

      邱 伟 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

      主持人

      向 军 高云君 四川日报评论员 

      站位:尚处全国第二梯队

      主持人:在四川省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和“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2015)”两项数据中,四川文化产业在中国西部名列首位。我省文化产业优势、特色在哪,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

      李明泉:“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文化产业以“大平台聚大活力,大集团带大产业,大项目促大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了“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从发展量级来看,2015年全省文化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占GDP总量4%,产业规模在西部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全国相比,准确地说我们还处于全国第二梯队,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吴永强:丰富的巴蜀文化资源、独特的人文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布局、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框架,是四川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尽管与全国相比,四川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但我们也拥有不可比拟的后发赶超优势。

      从资源支撑来看,巴蜀文化拥有5000年历史,是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并立的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四川也是我国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最多的省份之一。

      就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短板:亟待形成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相关数据表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四川而论,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吴永强:主要存在着资源转化的差距、人才队伍的差距、品牌建设的差距、区域发展的差距、产权结构的差距。

      我们的文化产业过分依赖原始资源,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意性发掘、创造性提炼与创新性转化不够,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尚未从整体上摆脱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

      受地域发展限制,西部文化创意界、产业界人才外流严重,特别是精英人才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流动较大。真正上规模、上档次、有实力的企业不多,且较有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多集中于成都,又多为国有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受限较多,文化企业的产权结构较为单一。 

      李明泉:差距主要表现为核心竞争力不足。

      一是文化产能不足。四川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文化企业体量小,竞争力缺乏,独特的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资源配置能力不强。没有按照文化资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特质和规律配置资源,产业项目规模小、影响弱,文化资源配置不协调;

      三是产业领军人物不多。目前缺乏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还懂文化、更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开放意识不够。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下,四川文化产业开放度不够。

      邱伟:四川拥有极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资源丰富性不相匹配,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产业更多还是在“啃老”,主要靠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吃饭”,缺乏融贯古今、联结中外、跨越行业的深度开掘。其结果,就是还没有打造出独具巴蜀气派、具有国际影响的文产品牌,缺乏立于全国一流方阵、勇攀行业高峰的文产集团。

      就目前文化川军的构成而言,国有文化企业凭借资源和政策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民营文化企业则小而散,根基薄弱,成长不易。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导致四川文化产业“跛”脚前行。

      四川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一群充满活力、颇具实力的优秀文化企业,离不开一批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优质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因此,巩固国有文化企业优势,培植壮大民营文化企业新生代,让两条腿都健步如飞,才是正道。

      主持人:文化产业因其特殊性,既离不开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发展环境的优化、政府服务的改善、良性政策的引导。如何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由政策、市场、创意多轮驱动、多向拉动的发展格局?

      李明泉:对政府来说,要在内容生产和政策服务上做好体制机制创新,提供顶层制度设计,在土地、工商、税收、金融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在人才政策上给予激励,营造包容性发展环境,容许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

      邱伟:关键要在政策上解决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之间待遇及扶持力度不均衡的问题。

      实际运营中,我们感到民营文化企业在一些成熟项目在立项审批、许可证申领等前置程序上,仍会遇到“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甚至“没有门”的问题。所以,破除发展障碍和政策壁垒,为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两翼齐飞”持续营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

      当然,政策扶持一定要体现“两效统一”的良好导向,从我们推进的文化项目实践来看,就是政策扶持一定要落到既有市场所需、又属创意无限的优秀文化产品上。

      与此同时,文化企业当自强,一味靠扶持也是不行的,还得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历经市场风雨中锤炼并形成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本质上属于创意经济,因此必须发挥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善于将文化创意渗透、延伸到川酒、川茶、川剧、蜀绣、年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和特色文化产品中,还可让创意与科技联手,体现在工业、农业、旅游业、影视音乐戏剧等产业中,从而形成一批以创意赢得市场的文化品牌。

      吴永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减少对文化市场和具体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努力维持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给予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以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它们获得同等的国民待遇。

      就文化产业自身来说,其从业者一定要明确文化产业首先是内容产业,唯有依靠“创新、创意、创造”才能生产出具有广泛吸引力的内容,进而获得消费者的回报;也只有依靠“创新、创意、创造”,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才能从“制造”走向“智造”、走向“创造”,保持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路径:关键是搞好“文化+”

      主持人:四川有着丰厚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但正如上所述,严格说来四川还仅仅是文化资源大省,离文化产业强省尚有不小差距。缩小差距,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吴永强:在比较中形成的差距,恰恰包含着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本着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和当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文化与创意、科技结合的手段,实现区域特色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彻底改变资源依赖型、生产粗放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第二,要创造一个有益于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各类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

      第三,要培育几个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企业与项目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重视对省会城市之外的文化企业和特色文产项目的培育,壮大地方文化产业实力;

      第五,给予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以同等发展的机会,并致力于文化企业多元产权结构的探索。 

      邱伟:四川民营文化企业体量和规模总体较小,在全国范围竞争力不足。

      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应鼓励非公有资本参股或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更好发挥其机制灵活、决策高效、注重效率的优势。

      相关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实施文化战略品牌和精品工程,下决心扶持、培养几个国有、民营文化旗舰型企业,尽快打造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具有高成长性的国有、民营文产集团。

      另一方面,文化企业要主动拥抱市场,加速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做强,以主动有为的姿态实现创新发展。

      主持人:进入“十三五”,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转型,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其重要内容。如何围绕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四川文化产业?

      邱伟:四川文化产业正面临着跨界融合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未来可以预见的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最主要的是与传统、新兴产业的“文化+”融合,即文化与旅游、制造、农业、体育、信息、物流、会展、商贸、休闲等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对市场的粘合度、附着力;

      其次是对内部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发和推广,如网络影视出版、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等,市场空间极大;

      再有就是与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合,如与网商、电商、微商的融合等。

      总之,我们应善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动“文化+”工程,以融合促发展,以跨界拓边界,这是四川文化企业应抓紧练好的内功。

      这里我还想谈一个观点,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

      文化产业大发展对文化事业大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在当下,产业与事业不能简单分割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因为凡是追求卓越的文化企业,都会在产业发展中融入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凡是有生命力有市场的文化产品,都会在取得经济效益中体现出社会价值。

      因此,只有辩证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才能构建起协调互动、交相辉映、共创共荣的文化发展局面,才能不断建强四川文化软实力。
      
      李明泉:“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大平台和大抓手。

      就四川来说,乐山依托大佛旅游,建设集历史、宗教、建筑、休闲、娱乐、商贸等为一体的“嘉州长卷”;宜宾、泸州依托白酒产业,延伸出祼眼3D、包装印务、会展、金融、交易、评估、演艺、创意以及风情古镇等多种业态,白酒产业向文化产业主动进发。

      如今文化作为内容和符号已融入众多业态之中,没有严格而清晰的传统文化产业界定。可以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路径。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与东部省市相比 还在“啃老”的四川文化产业究竟缺了点啥?

  • 2016年11月15日 19时58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微信公众号
  •   “十二五”以来,随着四川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壮大、文化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进入“十三五”,如何进一步优化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督院街30号邀请权威专家、一线经营者展开访谈。

      嘉宾

      李明泉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吴永强 四川大学教授

      邱 伟 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

      主持人

      向 军 高云君 四川日报评论员 

      站位:尚处全国第二梯队

      主持人:在四川省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和“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2015)”两项数据中,四川文化产业在中国西部名列首位。我省文化产业优势、特色在哪,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

      李明泉:“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文化产业以“大平台聚大活力,大集团带大产业,大项目促大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了“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从发展量级来看,2015年全省文化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占GDP总量4%,产业规模在西部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全国相比,准确地说我们还处于全国第二梯队,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吴永强:丰富的巴蜀文化资源、独特的人文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布局、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框架,是四川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尽管与全国相比,四川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但我们也拥有不可比拟的后发赶超优势。

      从资源支撑来看,巴蜀文化拥有5000年历史,是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并立的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四川也是我国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最多的省份之一。

      就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短板:亟待形成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相关数据表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四川而论,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吴永强:主要存在着资源转化的差距、人才队伍的差距、品牌建设的差距、区域发展的差距、产权结构的差距。

      我们的文化产业过分依赖原始资源,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意性发掘、创造性提炼与创新性转化不够,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尚未从整体上摆脱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

      受地域发展限制,西部文化创意界、产业界人才外流严重,特别是精英人才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流动较大。真正上规模、上档次、有实力的企业不多,且较有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多集中于成都,又多为国有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受限较多,文化企业的产权结构较为单一。 

      李明泉:差距主要表现为核心竞争力不足。

      一是文化产能不足。四川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文化企业体量小,竞争力缺乏,独特的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资源配置能力不强。没有按照文化资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特质和规律配置资源,产业项目规模小、影响弱,文化资源配置不协调;

      三是产业领军人物不多。目前缺乏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还懂文化、更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开放意识不够。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下,四川文化产业开放度不够。

      邱伟:四川拥有极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资源丰富性不相匹配,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产业更多还是在“啃老”,主要靠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吃饭”,缺乏融贯古今、联结中外、跨越行业的深度开掘。其结果,就是还没有打造出独具巴蜀气派、具有国际影响的文产品牌,缺乏立于全国一流方阵、勇攀行业高峰的文产集团。

      就目前文化川军的构成而言,国有文化企业凭借资源和政策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民营文化企业则小而散,根基薄弱,成长不易。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导致四川文化产业“跛”脚前行。

      四川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一群充满活力、颇具实力的优秀文化企业,离不开一批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优质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因此,巩固国有文化企业优势,培植壮大民营文化企业新生代,让两条腿都健步如飞,才是正道。

      主持人:文化产业因其特殊性,既离不开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发展环境的优化、政府服务的改善、良性政策的引导。如何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由政策、市场、创意多轮驱动、多向拉动的发展格局?

      李明泉:对政府来说,要在内容生产和政策服务上做好体制机制创新,提供顶层制度设计,在土地、工商、税收、金融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在人才政策上给予激励,营造包容性发展环境,容许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

      邱伟:关键要在政策上解决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之间待遇及扶持力度不均衡的问题。

      实际运营中,我们感到民营文化企业在一些成熟项目在立项审批、许可证申领等前置程序上,仍会遇到“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甚至“没有门”的问题。所以,破除发展障碍和政策壁垒,为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两翼齐飞”持续营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

      当然,政策扶持一定要体现“两效统一”的良好导向,从我们推进的文化项目实践来看,就是政策扶持一定要落到既有市场所需、又属创意无限的优秀文化产品上。

      与此同时,文化企业当自强,一味靠扶持也是不行的,还得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历经市场风雨中锤炼并形成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本质上属于创意经济,因此必须发挥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善于将文化创意渗透、延伸到川酒、川茶、川剧、蜀绣、年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和特色文化产品中,还可让创意与科技联手,体现在工业、农业、旅游业、影视音乐戏剧等产业中,从而形成一批以创意赢得市场的文化品牌。

      吴永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减少对文化市场和具体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努力维持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给予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以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它们获得同等的国民待遇。

      就文化产业自身来说,其从业者一定要明确文化产业首先是内容产业,唯有依靠“创新、创意、创造”才能生产出具有广泛吸引力的内容,进而获得消费者的回报;也只有依靠“创新、创意、创造”,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才能从“制造”走向“智造”、走向“创造”,保持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路径:关键是搞好“文化+”

      主持人:四川有着丰厚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但正如上所述,严格说来四川还仅仅是文化资源大省,离文化产业强省尚有不小差距。缩小差距,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吴永强:在比较中形成的差距,恰恰包含着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本着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和当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文化与创意、科技结合的手段,实现区域特色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彻底改变资源依赖型、生产粗放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第二,要创造一个有益于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各类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

      第三,要培育几个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企业与项目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重视对省会城市之外的文化企业和特色文产项目的培育,壮大地方文化产业实力;

      第五,给予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以同等发展的机会,并致力于文化企业多元产权结构的探索。 

      邱伟:四川民营文化企业体量和规模总体较小,在全国范围竞争力不足。

      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应鼓励非公有资本参股或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更好发挥其机制灵活、决策高效、注重效率的优势。

      相关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实施文化战略品牌和精品工程,下决心扶持、培养几个国有、民营文化旗舰型企业,尽快打造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具有高成长性的国有、民营文产集团。

      另一方面,文化企业要主动拥抱市场,加速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做强,以主动有为的姿态实现创新发展。

      主持人:进入“十三五”,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转型,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其重要内容。如何围绕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四川文化产业?

      邱伟:四川文化产业正面临着跨界融合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未来可以预见的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最主要的是与传统、新兴产业的“文化+”融合,即文化与旅游、制造、农业、体育、信息、物流、会展、商贸、休闲等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对市场的粘合度、附着力;

      其次是对内部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发和推广,如网络影视出版、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等,市场空间极大;

      再有就是与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合,如与网商、电商、微商的融合等。

      总之,我们应善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动“文化+”工程,以融合促发展,以跨界拓边界,这是四川文化企业应抓紧练好的内功。

      这里我还想谈一个观点,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

      文化产业大发展对文化事业大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在当下,产业与事业不能简单分割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因为凡是追求卓越的文化企业,都会在产业发展中融入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凡是有生命力有市场的文化产品,都会在取得经济效益中体现出社会价值。

      因此,只有辩证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才能构建起协调互动、交相辉映、共创共荣的文化发展局面,才能不断建强四川文化软实力。
      
      李明泉:“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大平台和大抓手。

      就四川来说,乐山依托大佛旅游,建设集历史、宗教、建筑、休闲、娱乐、商贸等为一体的“嘉州长卷”;宜宾、泸州依托白酒产业,延伸出祼眼3D、包装印务、会展、金融、交易、评估、演艺、创意以及风情古镇等多种业态,白酒产业向文化产业主动进发。

      如今文化作为内容和符号已融入众多业态之中,没有严格而清晰的传统文化产业界定。可以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路径。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