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让乡村花更艳景更美
近年来,我省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尤其是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340亿元(占全省27.4%),同比增长28.2%;我省5万多个行政村中发展乡村旅游的超过3500个,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全省农民旅游人均纯收入704.5元,比上年人均增加82.6元,增速13.3%;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0.5个百分点。
七成旅游发展资金用于贫困地区
上周末,成都进入“桑拿天”,然而就在130多公里外的汶川县,却有着别样的清凉。7月12日,记者途经汶川县水磨镇,极具川西民居风格和羌藏风貌的街道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个曾经的工业高污染集镇,通过旅游扶贫在灾后重建中变成了旅游名镇。汶川县旅游局告诉记者,“上个月结束的大樱桃采摘节,全县共计接待游客42.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890万元,销售大樱桃272万公斤,实现收入9534.8万元。”
水磨镇并不是个例。在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征途上,我省一直把富民增收、脱贫奔康作为重要目标,把乡村旅游作为我省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新窗口。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我省每年都会安排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70%用于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大小凉山彝区、川西高原藏区四大片区的旅游项目。去年,我省在四大片区完成重大旅游项目投资879亿元,引进社会投资1318亿元,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
同时,我省依托中心城市型、景区目的地型、资源特色型等多元化产品体系,创新了“景区管委会+公司(旅行社)+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旅游专合社+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50万人以上。
四川旅游扶贫不仅方式灵活,渠道更是精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已推动巴中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推动藏区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在黑水县、稻城县和雷波县开展省级旅游扶贫机制创新试点建设,启动实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民脱贫增收与旅游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乡村旅游扶贫新实施五大工程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旅游业对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我省不少高品质旅游资源分布在贫困地区,要继续做好这篇大文章。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下一步我省将结合扶贫新村建设,实施“乡村旅游扶贫五大工程”,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奔康。
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告诉记者,乡村旅游扶贫五大工程包括: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乡村各类资源景观化工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程和乡村旅游环境提升工程。记者发现,乡村各类资源景观化工程是我省在旅游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全新提法,其重点是要依托农业产业、森林景观、乡村聚落、水利风景等资源,聚集乡村旅游要素,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从而在我省广大农村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一批品牌。
如今,对于城市人而言,周末奔向农村,吃顿农家饭、体验悠闲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充实生活的新方式,这对各个乡村旅游点走向成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省即将实施的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中,将重点打造“环成都乡村休闲旅游带”、“环重庆乡村休闲旅游带”,并在今年首批创建10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30个特色乡镇、50个精品村寨和800个省级特色业态乡村旅游经营点。 (记者 刘星)
现场特写
依托资源 彭州乡村游富了民
说起彭州旅游,龙门山、白鹿镇、宝山旅游区等可谓闻名遐迩。近几年,彭州将旅游视为一项树立形象、改善环境、藏富于民的抓手,近年来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各怀绝技”的“致富带头村”。
“我现在办农家乐,一年就可以收入8万元。”谈到乡村旅游,64岁的龙门山镇宝山村民黄加秀喜笑颜开。7月9日,虽不是节假日,但黄加秀家的10余个客房已住满了避暑的游客。不只她家,记者在宝山乡村旅游区内看到,几乎所有农家乐都客满,院前屋后停放着来自各地的车辆。
宝山村紧邻宝山温泉度假区、回龙沟大峡谷风景区和太阳湾风景区,从1995年就开始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起集旅游、避暑、休闲、疗养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经济区,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吃着“旅游饭”,既有农户自营的农家乐、乡村饭店,也有村统一经营的温泉酒店、山庄、高尔夫球场等,但无论村民在当地从事哪项工作,几乎都与旅游密不可分。“我们的收入,每年每人有5万元左右。”宝山村村支书贾卿告诉记者,经营农家乐、公司的分红、销售旅游商品、开设餐饮等,每一样都让宝山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现在宝山旅游区已是国家4A级景区,下一步还将按照“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建设标准,打造集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科考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同样依托资源优势,记者在彭州葛仙山镇看到,数家农户正在按农家乐标准新建房屋,依靠周围的丘陵地貌和各种果林,葛仙山所形成的田园赏花景观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吸引了业主投资。利用“他山之石”,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目前镇内经营较好的农家乐,每年收入可超百万元。 (记者 冯超颖)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