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条地铁、户籍制度改革...成都十三五有哪些民生干货?
“十三五”起航在即。未来五年,是成都向更高发展台阶迈进的五年;也是在共建共享中增强全体市民幸福感的五年。
我们梳理了这个城市即将发生的一些变化,它与这个城市的宏大理想紧密相关,也将具体而细微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城市:大道通国际、小巷有街区
12月4日,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公开发布。
在这份总体规划中,“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城乡融合”成为成都的关键词。
“十三五”期间,一方面,成都将继续实施北改优城战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老旧院落等改造,将中心城区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精品城区;
另一方面,推进新型卫星城“独立成市”,加快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完善小城市功能,优化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综合配套,推动市域城镇体系梯次发展。
同时,市民普遍关心的“小街区规制”将全面铺开,基本形成小街区系统。
“行”,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两个“半小时”承载着市民对“畅通成都”的希望。
“十三五’期间每年投运两条地铁线路。”成都市主要领导的承诺,让人兴奋。成都将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交通发展格局,实现中心城区加密成网、成都天府新区核心区基本成网、地铁通达卫星城、轨道交通全域覆盖,基本形成以“双核”为中心的半小时轨道通勤圈。
同时,加密市域高速、快速路网,实现全市快速通道互联互通、高效转换。实现中心城区各组团间、市域内相邻县(区)城市间、各乡镇与快速路网间半小时通达。
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这是成都为“十三五”勾勒的美丽轮廓。
为此,成都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线。在中心城区,将提升绿地系统,加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建设,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打造环城绿廊。
乡村:外在看美丽、内生聚动力
主动将“贫困线”上调到1万元——即将到来的2016年,成都市将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百村万户”行动,倒排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户。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农村不应该被遗忘。事实上,统筹城乡发展,正是成都的特色和亮点。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着力培育特色“天府农产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都聚焦农村扶贫,逐户摸底,精准帮扶,培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另一方面,成都将继续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一系列的改革将次第铺开: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机制,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验试点……
人们普遍关心的户籍制度改革,或将“定音”。成都将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立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而如何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重点。为此,成都将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推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幸福:孩子学有良教、大人鼓起钱包
教育、医疗、就业、社保……顺应人民对生活的新期待,“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是成都对“人民幸福感从何而来”最为温情的回答。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教育公平,就是起点公平。作为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三五”期间,成都将继续深化国家“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
而一个重大利好是,成都将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在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并逐步推进有条件的区(市)县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
就业和收入,直接和每个人的幸福感相关。“十三五”期间,成都将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青年、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失业人员和民营企业六大创业行动计划,并加强就业援助;同时,成都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让市民钱包鼓起来。
医疗卫生方面,如何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或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成都的重头戏。“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同时,成都将健全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