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加速推进

  • 2019年03月22日 09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命脉。2014年3月,党中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利工作方针,为新时期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我省,被称为“千河之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15亿立方米。论总量,我省位居全国前列,但论时空分布,则明显呈现分配不均。多年监测表明,在我省,每年5至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70%左右,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而人口耕地集中和生产总值占全省80%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20%。也因此,无论是着眼于当下还是谋划未来,必须解决水资源时空短缺矛盾,逐步消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践行“节水优先”方针,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和效率管理,节约用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缩短差距的关键,在于坚持“节水优先”方针,牢固树立在水资源利用上过紧日子的思想。同时,以“碧水保卫战”和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增产、节水增效、节水降耗、节水减排。在此基础上,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

    具体而言,要从顶层设计、落实制度措施、建设节水载体、凝聚社会合力入手,夯实巴蜀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基础。

    一是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水资源规划约束。将节水作为行业发展、产业布局以及投资建设的优先目标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加快出台省级节约用水办法,推进市县两级行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划定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区域,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同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重大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等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是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最严格管理制度。遵循“确有需要、生态优先、可以持续”和“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严控水资源开发强度,严格遵守节水优先原则。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保到2020年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21亿立方米以内。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江河水量分配,强化节水减排,推进水污染防治,守护好绿水青山。严格执行取水许可、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等制度,健全用水计量、水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逗硬节水指标考核。

    三是抓紧抓好载体建设,带动全社会节水。加快推进节水型机关、企业、学校、居民小区和节水型灌区等节水载体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节水型社会重点县70个以上,至少37个县(市、区)达到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评价标准,加快形成以节水型载体建设带动全社会节水。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要带头示范,做节水型机关建设的标杆。

    四是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凝聚节水合力。将节水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提高公众节约用水意识,提升全社会的水素养和文明行为,动员全社会参与节水。不断丰富节水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引导公民树立节水、洁水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更加浓厚的节水氛围。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节约保护水资源转变,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坚持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加速推进

  • 2019年03月22日 09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命脉。2014年3月,党中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利工作方针,为新时期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我省,被称为“千河之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15亿立方米。论总量,我省位居全国前列,但论时空分布,则明显呈现分配不均。多年监测表明,在我省,每年5至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70%左右,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而人口耕地集中和生产总值占全省80%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20%。也因此,无论是着眼于当下还是谋划未来,必须解决水资源时空短缺矛盾,逐步消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践行“节水优先”方针,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和效率管理,节约用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缩短差距的关键,在于坚持“节水优先”方针,牢固树立在水资源利用上过紧日子的思想。同时,以“碧水保卫战”和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增产、节水增效、节水降耗、节水减排。在此基础上,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

    具体而言,要从顶层设计、落实制度措施、建设节水载体、凝聚社会合力入手,夯实巴蜀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基础。

    一是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水资源规划约束。将节水作为行业发展、产业布局以及投资建设的优先目标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加快出台省级节约用水办法,推进市县两级行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划定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区域,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同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重大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等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是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最严格管理制度。遵循“确有需要、生态优先、可以持续”和“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严控水资源开发强度,严格遵守节水优先原则。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保到2020年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21亿立方米以内。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江河水量分配,强化节水减排,推进水污染防治,守护好绿水青山。严格执行取水许可、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等制度,健全用水计量、水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逗硬节水指标考核。

    三是抓紧抓好载体建设,带动全社会节水。加快推进节水型机关、企业、学校、居民小区和节水型灌区等节水载体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节水型社会重点县70个以上,至少37个县(市、区)达到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评价标准,加快形成以节水型载体建设带动全社会节水。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要带头示范,做节水型机关建设的标杆。

    四是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凝聚节水合力。将节水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提高公众节约用水意识,提升全社会的水素养和文明行为,动员全社会参与节水。不断丰富节水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引导公民树立节水、洁水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更加浓厚的节水氛围。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节约保护水资源转变,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