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户省属国企年内基本完成三项制度改革
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三项制度改革划定两个时间节点,原因在于省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基础和面临形势不同。今年基本完成三项制度改革任务的7户省属国有企业,目前相关工作推进顺畅。
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面深化省属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今年全面启动深化省属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省属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印发后,省国资委组成督导小组到相关省属国有企业检查政策落实情况、督促工作进展。年底还将对今年基本完成三项制度改革的7户省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督导验收。
25户省属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三项制度改革咋推进,25家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座谈——
□吴亚飞 本报记者 董世梅
“都是在大海中‘游泳’,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不能与市场接轨,那就简直活不下去。”10月17日,省属监管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注册地在深圳的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安言辞恳切。
上世纪90年代,四川用三年时间实施三项制度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起步推进,改革成效显著。新一轮三项制度改革,我省今年5月印发《全面深化省属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方案》,设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如何加快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座谈会上,25家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
为何改?
要瘦身,更要给料
作为四川华西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早在2009年以前就主动实施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在经济特区参与市场竞争,其他企业都灵活得很,国企不改革,活力就不能激发。”李安介绍,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企业的司机和部门负责人差距仅有4万元左右,“岗位差距很大,工作量也很大,这样的薪酬分配体系不能激发起发展的活力。”
川商集团方面的资料显示,由于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根基——三项制度改革推行不彻底等因素,到2009年,集团人员冗余、连年亏损、债务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
省旅游集团则用尝到的甜头来说话,“企业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激发了队伍活力,集团营业利润从2011年亏损31万元到2013年实现利润6179万元,资产总额增加近一倍。”集团董事长曹兰剑如是说。
省国资委主任刘国强给出省属国有企业面上的“病症”——90%以上省属企业都是国有独资企业,企业股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已经严重制约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本轮三项制度改革就是要打通国有企业内部的‘经络’,真正打开企业资源配置和市场资源配置的通道,给国有企业发展‘瘦身、给料’,激发发展活力。”刘国强认为,这个“牛鼻子”必须抓牢。
怎么改?
要系统,也要有重点
川商集团党委副书记任玲在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我们70%的中层、60%的员工属于市场化引进,2014年初,全集团有60多人晋职加薪、17人破格提拔,有一批员工因未能达到岗位要求被降职降薪,甚至被辞退……”川商集团的三项制度改革让现场不少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感叹“深入、彻底”。“三项制度的改革是系统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必须统筹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密切相关,不可能单项改革。”任玲如是说。
在富润公司总经理林罡看来,“系统推进的圈圈还可以画得更大些。”作为一家2005年成立的省属国有企业,林罡介绍,公司集团层面员工几乎都是市场化选人用人而来,不过时间长了,国有企业“铁饭碗、铁交椅”的思想却多多少少有一些。“我认为,三项制度的改革还可以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结合起来,让市场化能真正成为我们投资类国有企业的根本。”
“三个方面都要推进,但是也可以选择重点。”李安认为,对于中国华西而言,最急迫的就是绩效考核的改革。“前一阶段,我们建立了薪酬考核体系,引入岗位价值评估,将薪酬分为7级44档,建立了拉开差距的企业薪酬制度。目前就是要把绩效考核这块进一步健全,建立能高能低的收入机制。”
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省属国有企业在三项制度改革推进的基础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更需要在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下,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的推进方式。”(吴亚飞 记者 董世梅)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