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为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做强做优县城 建设和美乡村

  • 2023年12月24日 08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2月21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省政协委员紧扣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提升集聚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城镇体系

    委员们认为,贯彻落实省委全会部署,必须下大力气做强做优县城,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县城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我省应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依托,加快构建‘成都都市圈+省域经济副中心+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的现代新型城镇体系,进一步提升县域的关键支撑作用。”罗友平常委建议,培育发展先进制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专业特色镇,建成一批县域副中心。建立省统筹、市协同、县主体的协调机制,从产业主体培育、产业规划协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方面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提升县城产业支撑力,以推动县域经济繁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符刚委员看来,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人的流动是核心,职业教育是重要抓手。他建议,完善城乡人力资本要素配置体系,持续强化特殊群体职业教育政策落实,建立城市人员向县乡流动的保障支持制度,建立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荣誉表彰体系,促进城市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要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就业信息、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开放、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城市人力资源下乡。”符刚说。

    公共资源配置是影响县域集聚产业人才的重要因素。罗素平常委特别关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高效配置问题。她建议,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在人事、财务等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建设更富效率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同时,优化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探索“岗编适度分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推行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全面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8项行政许可下放到县(市、区),推动县域内医疗、公卫管理同质化;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实现“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县乡医疗机构财务统一核算。

    突破短板弱项

    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省委全会提出,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农民增收等短板弱项集中攻坚突破,每年培育1000个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省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发展生态健康农业,把乡村的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经济优势,基础扎实、未来可期。”廖伦志常委建议,结合全省五大经济区实际,推行“农业+生态”模式,培育一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大县;推行“农业+健康”模式,打造“天府健康”农产品品牌;推行“生态+健康”模式,发展一批健康食药材基地、生物医药制造基地,打造“候鸟式”“旅居式”等复合型乡村住养游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和美发展。

    “要强化环境整治,把美丽留在乡村。”胡杰常委建议,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行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使用者付费制度。

    周庆葭常委认为,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我省农村地区用能负荷的瓶颈和难题,可以靠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来解决。他建议,建立城乡一体化能源供应体系,向农户供应清洁能源和提供社会普遍服务;开展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及推广,提升农村能源自给率;统筹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促进农村逐步从能源消费终端向生产前端转变,助力低碳零碳乡村建设。

    如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李华锋常委呼吁,健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机制,允许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失业后在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乡村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继续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和农业补贴持续增长机制,确保各项惠农补贴足额精准及时发放。肖春常委则关注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的提升。他建议,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发挥政策性农险“减震器”“稳定器”作用,同时,探索完善涉农主体“风险补偿基金”机制,为农业风险兜底机制提供长效资金支持和政策外有效补充。(记者 陈婷)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政协委员为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做强做优县城 建设和美乡村

  • 2023年12月24日 08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2月21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省政协委员紧扣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提升集聚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城镇体系

    委员们认为,贯彻落实省委全会部署,必须下大力气做强做优县城,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县城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我省应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依托,加快构建‘成都都市圈+省域经济副中心+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的现代新型城镇体系,进一步提升县域的关键支撑作用。”罗友平常委建议,培育发展先进制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专业特色镇,建成一批县域副中心。建立省统筹、市协同、县主体的协调机制,从产业主体培育、产业规划协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方面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提升县城产业支撑力,以推动县域经济繁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符刚委员看来,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人的流动是核心,职业教育是重要抓手。他建议,完善城乡人力资本要素配置体系,持续强化特殊群体职业教育政策落实,建立城市人员向县乡流动的保障支持制度,建立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荣誉表彰体系,促进城市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要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就业信息、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开放、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城市人力资源下乡。”符刚说。

    公共资源配置是影响县域集聚产业人才的重要因素。罗素平常委特别关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高效配置问题。她建议,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在人事、财务等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建设更富效率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同时,优化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探索“岗编适度分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推行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全面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8项行政许可下放到县(市、区),推动县域内医疗、公卫管理同质化;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实现“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县乡医疗机构财务统一核算。

    突破短板弱项

    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省委全会提出,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农民增收等短板弱项集中攻坚突破,每年培育1000个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省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发展生态健康农业,把乡村的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经济优势,基础扎实、未来可期。”廖伦志常委建议,结合全省五大经济区实际,推行“农业+生态”模式,培育一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大县;推行“农业+健康”模式,打造“天府健康”农产品品牌;推行“生态+健康”模式,发展一批健康食药材基地、生物医药制造基地,打造“候鸟式”“旅居式”等复合型乡村住养游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和美发展。

    “要强化环境整治,把美丽留在乡村。”胡杰常委建议,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行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使用者付费制度。

    周庆葭常委认为,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我省农村地区用能负荷的瓶颈和难题,可以靠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来解决。他建议,建立城乡一体化能源供应体系,向农户供应清洁能源和提供社会普遍服务;开展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及推广,提升农村能源自给率;统筹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促进农村逐步从能源消费终端向生产前端转变,助力低碳零碳乡村建设。

    如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李华锋常委呼吁,健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机制,允许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失业后在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乡村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继续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和农业补贴持续增长机制,确保各项惠农补贴足额精准及时发放。肖春常委则关注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的提升。他建议,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发挥政策性农险“减震器”“稳定器”作用,同时,探索完善涉农主体“风险补偿基金”机制,为农业风险兜底机制提供长效资金支持和政策外有效补充。(记者 陈婷)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