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育局关于对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27号提案答复的函

  • 2024年07月29日 14时08分
  • 来源: 四川省体育局网站
  • 【字体:
  • 川体函〔202433

    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川渝携手推进成渝体育协同发展,协力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议》(第0027号提案)已收悉。衷心感谢贵委长期以来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指导大力支持省体育局作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同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第一时间对建议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两地党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成渝比较优势,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赛事联办、项目共推,促进成渝两地体育规划衔接、政策联动、协同发展,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打造带动西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关于以双城经济圈规划为指导,全面推进成渝体育协同发展方面

    我们把完善成渝体育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构建了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是构建协同发展机制。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与成都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推进体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渝府办〔20235号),明确共办赛事、共促消费、共育人才、共优创新、共强主体五个方面18项合作内容,提出完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合力对上争取、做实评估问效等4项工作保障。二是签订框架协议。四川省体育局、重庆市体育局签署《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在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推融合发展,分业务板块推进具体合作事宜,落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合作事项,营造了同城化、便利化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强成渝体育产业联盟。重庆市体育局、四川省体育局成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协议》,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合作协议超过15项,签约项目超过100个。建立协商机制,定期召开联盟协调会,每年发布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工作要点。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沟通对接,协同推进成渝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省体育局、成都市体育局将与重庆市体育局各个领域工作对接,完善协同机制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发挥体育产业联盟职能作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成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二、关于以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目标,主动接轨体育赛事国际通行规则方面

    成都市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以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为牵引,加快建设体育场馆全国领先、体育赛事国际知名、体育产业高度发达、体育资源辐射全球、体育健身蔚然成风的世界赛事名城。一是制定建设规划。202112月,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从赛事体系、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为成都市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指明了方向。二是完善赛事体系。编制实施《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成都市积极构建十四五时期国际顶级赛事矩阵,2021年至2023年,累计举办成都大运会、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等国际、国内高级别体育赛事106项,城市知名度影响力跃上新台阶。三是评价位次靠前。20238月,国际专业体育智库量子咨询与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联合发布关于国际赛事影响力的全球体育之都报告,我省成都市名列全球第8位、中国第2位。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加强与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各有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沟通对接。持续培强天府绿道”“一带一路”“熊猫杯等自主品牌赛事。二是积极构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多层次的赛事结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三是探索研究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体育赛事评价指标体系。

    三、关于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共同打造赛事活动特色品牌方面

    推动成渝地区用好用活资源优势、场馆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打造具有成渝特色的自主IP赛事,进一步扩大交流交融,助推体育事业发展。一是共办赛事活动。在川渝两地举办2023年川渝三大球城市对抗赛,成都市举办成渝飞盘、轮滑、攀岩等世运会项目巡回赛、分站赛,推动世运会项目在成渝两地推广。举办成渝飞盘、轮滑、攀岩等世运会项目巡回赛、分站赛,推动世运会项目在成渝两地推广。打造长寿湖”“金佛山”“天府绿道”“熊猫杯等具有成渝符号的自主品牌赛事。打造成渝地区青少年运动会和巴蜀青少年交流赛等青少年赛事体系。二是强化资源共享。借助举办成都大运会、中俄青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契机,成渝相互推荐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赛事资源,建立联合申办重大赛事的工作机制,共同打造赛事活动响亮品牌。推动成渝两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互认、活动互派、队伍共建。推动运动员、教练员双向交流,向对方优势项目输送。共建体育科技实验室、运动健康实验室、体育协同发展人才智库。三是发展户外运动。跨区域策划打造山地、冰雪、水上等特色主题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成渝两地体育消费人群互引、场景互动、内容互补评选川渝十佳滑雪胜地3批共90个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基地、线路、赛事),发布川渝体育旅游精品地图和明信片,为川渝群众打卡户外运动项目提供了指引。推广生活体育,培养运动生活新风尚。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市体育局协同配合,共同引进重大赛事活动。二是举办第三届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持续推动川渝群众体育协同发展。三是持续办好川渝青少年棒垒球联赛、川渝青少年射击(光电项目)活动、青少年低空飞行(航空模型、无人机)系列赛、青少年跆拳道邀请赛等热门项目合作,切实增强成渝两地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四是支持川南渝西、万达开云、明月山区域等毗邻地区联合打造户外运动品牌。

    四、关于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共推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方面

    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建设为重要抓手,整合优化川渝体育产业要素和资源配置,共商发展规划、共办大型赛事、共建体育旅游、共促有序市场、共享发展资源、共创发展氛围、共推体育品牌,推动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共同编制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功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重庆市第六届和第七届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第五届和第六届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体育会展活动。二是培育体育旅游增长点。川渝每年轮流举办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活动,已举办4届共13站活动,吸引上百万人次参与体旅消费季活动,间接拉动消费上亿元,在体旅交往、赛事互动、展会互享、产业互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建立体育资源交易平台。重庆市体育局和重庆联交所集团共建体育资产交易平台,四川省体育局、成都市体育局和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建天府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积极引导川渝两地体育企业在平台上发布资源信息、机会清单等。开发两省市跨区域的体育场馆一卡通提升场馆综合价值。四是创新支持政策。我省印发《关于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成都造品牌,加快推进我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继续推广体育贷、电力市场化交易等,赋能体育产业发展。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持续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招商推介等活动,共同发布成渝体育产业项目投资建设机会清单。二是探索举办成渝地区云赛事活动,布局数字体育新赛道。三是共建共享场馆智慧化运营管理平台,相互推介引入优质商业资源,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综合价值。

    五、关于以品牌效应为导向,打造川渝体育特色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方面

    坚持把培育体育特色文化、扩大交流互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挖掘提炼四川体育精神,创新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讲好成渝体育故事、传播成渝体育声音、展示成渝体育形象。一是建立宣传引导平台。建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通报两省市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进展和成效、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联办赛事活动信息以及区域体育产业联动信息。用好两微一端,建好体育宣传矩阵。二是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面向世界、打造四川体育国际形象的取向,坚决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落实由商务部主导的援助非洲、南美洲、东南亚、南太平洋等国家运动员来川训练工作,为缅甸国家排球队到连界基地训练提供支持,并派出男排主教练傅军执教,展示了四川体育的良好国际形象。三是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指导成都体育学院建实建强中华国术馆。指导乐山组建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到罗马尼亚、新加坡、土库曼斯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展示,先后派出高规格代表团参与澳门、香港交流活动、嵩山少林国际武林大会等活动,举办六届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和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积极对接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争取国际知名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落户,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正式落户成都。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利用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现有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体育赛事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二是持续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工作,做好教练员、运动员赴一带一路国家参加国际赛事任务,加强在竞技体育运动员训练、科员、医疗保障等方面加强合作。三是发挥川渝武术、龙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联系人  超;联系电话:028—87027035

    四川省体育局

    2024729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体育局关于对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27号提案答复的函

  • 2024年07月29日 14时08分
  • 来源: 四川省体育局网站
  • 川体函〔202433

    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川渝携手推进成渝体育协同发展,协力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议》(第0027号提案)已收悉。衷心感谢贵委长期以来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指导大力支持省体育局作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同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第一时间对建议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两地党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成渝比较优势,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赛事联办、项目共推,促进成渝两地体育规划衔接、政策联动、协同发展,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打造带动西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关于以双城经济圈规划为指导,全面推进成渝体育协同发展方面

    我们把完善成渝体育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构建了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是构建协同发展机制。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与成都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推进体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渝府办〔20235号),明确共办赛事、共促消费、共育人才、共优创新、共强主体五个方面18项合作内容,提出完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合力对上争取、做实评估问效等4项工作保障。二是签订框架协议。四川省体育局、重庆市体育局签署《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在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推融合发展,分业务板块推进具体合作事宜,落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合作事项,营造了同城化、便利化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强成渝体育产业联盟。重庆市体育局、四川省体育局成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协议》,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合作协议超过15项,签约项目超过100个。建立协商机制,定期召开联盟协调会,每年发布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工作要点。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沟通对接,协同推进成渝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省体育局、成都市体育局将与重庆市体育局各个领域工作对接,完善协同机制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发挥体育产业联盟职能作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成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二、关于以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目标,主动接轨体育赛事国际通行规则方面

    成都市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以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为牵引,加快建设体育场馆全国领先、体育赛事国际知名、体育产业高度发达、体育资源辐射全球、体育健身蔚然成风的世界赛事名城。一是制定建设规划。202112月,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从赛事体系、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为成都市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指明了方向。二是完善赛事体系。编制实施《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成都市积极构建十四五时期国际顶级赛事矩阵,2021年至2023年,累计举办成都大运会、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等国际、国内高级别体育赛事106项,城市知名度影响力跃上新台阶。三是评价位次靠前。20238月,国际专业体育智库量子咨询与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联合发布关于国际赛事影响力的全球体育之都报告,我省成都市名列全球第8位、中国第2位。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加强与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各有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沟通对接。持续培强天府绿道”“一带一路”“熊猫杯等自主品牌赛事。二是积极构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多层次的赛事结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三是探索研究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体育赛事评价指标体系。

    三、关于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共同打造赛事活动特色品牌方面

    推动成渝地区用好用活资源优势、场馆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打造具有成渝特色的自主IP赛事,进一步扩大交流交融,助推体育事业发展。一是共办赛事活动。在川渝两地举办2023年川渝三大球城市对抗赛,成都市举办成渝飞盘、轮滑、攀岩等世运会项目巡回赛、分站赛,推动世运会项目在成渝两地推广。举办成渝飞盘、轮滑、攀岩等世运会项目巡回赛、分站赛,推动世运会项目在成渝两地推广。打造长寿湖”“金佛山”“天府绿道”“熊猫杯等具有成渝符号的自主品牌赛事。打造成渝地区青少年运动会和巴蜀青少年交流赛等青少年赛事体系。二是强化资源共享。借助举办成都大运会、中俄青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契机,成渝相互推荐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赛事资源,建立联合申办重大赛事的工作机制,共同打造赛事活动响亮品牌。推动成渝两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互认、活动互派、队伍共建。推动运动员、教练员双向交流,向对方优势项目输送。共建体育科技实验室、运动健康实验室、体育协同发展人才智库。三是发展户外运动。跨区域策划打造山地、冰雪、水上等特色主题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成渝两地体育消费人群互引、场景互动、内容互补评选川渝十佳滑雪胜地3批共90个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基地、线路、赛事),发布川渝体育旅游精品地图和明信片,为川渝群众打卡户外运动项目提供了指引。推广生活体育,培养运动生活新风尚。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市体育局协同配合,共同引进重大赛事活动。二是举办第三届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持续推动川渝群众体育协同发展。三是持续办好川渝青少年棒垒球联赛、川渝青少年射击(光电项目)活动、青少年低空飞行(航空模型、无人机)系列赛、青少年跆拳道邀请赛等热门项目合作,切实增强成渝两地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四是支持川南渝西、万达开云、明月山区域等毗邻地区联合打造户外运动品牌。

    四、关于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共推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方面

    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建设为重要抓手,整合优化川渝体育产业要素和资源配置,共商发展规划、共办大型赛事、共建体育旅游、共促有序市场、共享发展资源、共创发展氛围、共推体育品牌,推动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共同编制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功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重庆市第六届和第七届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第五届和第六届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体育会展活动。二是培育体育旅游增长点。川渝每年轮流举办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活动,已举办4届共13站活动,吸引上百万人次参与体旅消费季活动,间接拉动消费上亿元,在体旅交往、赛事互动、展会互享、产业互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建立体育资源交易平台。重庆市体育局和重庆联交所集团共建体育资产交易平台,四川省体育局、成都市体育局和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建天府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积极引导川渝两地体育企业在平台上发布资源信息、机会清单等。开发两省市跨区域的体育场馆一卡通提升场馆综合价值。四是创新支持政策。我省印发《关于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成都造品牌,加快推进我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继续推广体育贷、电力市场化交易等,赋能体育产业发展。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持续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招商推介等活动,共同发布成渝体育产业项目投资建设机会清单。二是探索举办成渝地区云赛事活动,布局数字体育新赛道。三是共建共享场馆智慧化运营管理平台,相互推介引入优质商业资源,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综合价值。

    五、关于以品牌效应为导向,打造川渝体育特色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方面

    坚持把培育体育特色文化、扩大交流互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挖掘提炼四川体育精神,创新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讲好成渝体育故事、传播成渝体育声音、展示成渝体育形象。一是建立宣传引导平台。建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通报两省市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进展和成效、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联办赛事活动信息以及区域体育产业联动信息。用好两微一端,建好体育宣传矩阵。二是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面向世界、打造四川体育国际形象的取向,坚决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落实由商务部主导的援助非洲、南美洲、东南亚、南太平洋等国家运动员来川训练工作,为缅甸国家排球队到连界基地训练提供支持,并派出男排主教练傅军执教,展示了四川体育的良好国际形象。三是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指导成都体育学院建实建强中华国术馆。指导乐山组建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到罗马尼亚、新加坡、土库曼斯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展示,先后派出高规格代表团参与澳门、香港交流活动、嵩山少林国际武林大会等活动,举办六届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和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积极对接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争取国际知名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落户,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正式落户成都。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一是利用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现有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体育赛事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二是持续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工作,做好教练员、运动员赴一带一路国家参加国际赛事任务,加强在竞技体育运动员训练、科员、医疗保障等方面加强合作。三是发挥川渝武术、龙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联系人  超;联系电话:028—87027035

    四川省体育局

    2024729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