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380号提案答复的函

  • 2013年09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字体:
  •   关于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我省产业结构

      调整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应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为重点,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一五”期间,我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18.4%降低至14.4%,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从43.4%上升至50.5%,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调整。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放缓。“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占比年均降低0.8个百分点,而2011年仅下降0.2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整体层级较低。我省产业结构主要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反而从2006年的38.2%降低至2010年的35.1%,2011年该比例为3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体现工业化进程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新兴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发展滞后。三是就业结构转换偏离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我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42.7%,25.3%,32%,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吸纳不足,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经济总量的增加又是居民收入倍增的经济保障。为此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移速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在“两化互动”及工业化、信息业、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大背景下,立足我省内陆经济的特征,借鉴北京等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园区共建的合作方式,将我省的土地、劳动力、优惠政策等优势与东部产业园区的资金、技术、管理、招商等优势相结合,打造产业转移示范性园区,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二是通过实施优惠的住房购置政策及提供子女入学、就业等社会福利政策,鼓励转移企业的业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园区落户。三是加快完善我省地方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进一步健全市场管理制度、法律制度、信用制度及财政金融制度,提升社会经济环境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结构层级

      一是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餐饮、文化产业等。二是抓住我省建设“一枢纽、三中心”的战略机遇,通过税收和信贷等政策倾斜,鼓励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和承接力度,更好地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体系的良性互动。三是走市场化道路,破除部分行业垄断局面,降低市场准入限制,为中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加快就业转移速度,反促产业结构演进

      一是深化“两化互动”,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载体。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加大中小城镇招商力度,为转移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中小城镇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吸引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加速转移。二是各级政府应拓宽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通道。通过加强宣传,建立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小额担保贷款方面的长效机制等方式,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单独创业或合作创业,使其从单独经营农业,逐渐转变到农业与非农产业经营结合。三是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特别是第一产业人口素质,为就业转移打好基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特别是职业教育,对农村“两后生”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加大培训力度,将培训工作深入基层,通过广泛宣传,鼓励35-60岁年龄段低文化程度的城乡劳动力参加定期技能培训,使培训成为常态。四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

      川人社函〔2013〕343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对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380号提案答复的函

      省工商业联合会:

      你会提出的《关于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第380号提案)收悉。针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工作,你会提出了“加快就业转移速度,反促产业结构演进”的建议。结合我厅职能和工作,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了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主要做法是:

      一是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紧紧围绕“两化互动”、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形成有利于农民工就业落户的城市结构。通过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成效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抓重大产业项目,抓龙头企业,抓重要产品,培育壮大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经济集中集聚发展,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布,同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与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2012年全省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14.6万人、同比增加114.1万人,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充分肯定并作经验交流。

      二是着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围绕重点产业、工业园区、新兴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加大对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逐步实现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不仅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还对其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2012年,全省人社系统还组织88.6万农民工参加免费培训;组织8.3万名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等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创业成功7万人,新创造就业岗位14.7万个。

      三是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全省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整合,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采集、传送、分析、发布和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合理有序流动就业。鼓励和支持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对免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后并帮助其实现就业的民办职业中介机构,按其当年帮助人数给予相应的职业介绍补贴。加强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并针对不同时间段劳动者的求职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招工需求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系列专项活动,积极为城乡劳动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四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都联合公安、工商、城乡住房建设等部门不断完善欠薪处理、行政司法联动衔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制度,加强日常执法维权和监管服务,加强劳动维权综合治理,集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劳动用工检查、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违反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为劳动者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

      今后,我们将结合你会建议,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工作的紧密融合,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城乡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积极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并维护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

      感谢你会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随文附寄《征询意见表》1份,请提宝贵意见。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3年5月22日

      (联系人:樊国辉;联系电话:86110126)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对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380号提案答复的函

  • 2013年09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关于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我省产业结构

      调整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应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为重点,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一五”期间,我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18.4%降低至14.4%,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从43.4%上升至50.5%,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调整。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放缓。“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占比年均降低0.8个百分点,而2011年仅下降0.2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整体层级较低。我省产业结构主要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反而从2006年的38.2%降低至2010年的35.1%,2011年该比例为3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体现工业化进程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新兴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发展滞后。三是就业结构转换偏离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我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42.7%,25.3%,32%,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吸纳不足,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经济总量的增加又是居民收入倍增的经济保障。为此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移速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在“两化互动”及工业化、信息业、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大背景下,立足我省内陆经济的特征,借鉴北京等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园区共建的合作方式,将我省的土地、劳动力、优惠政策等优势与东部产业园区的资金、技术、管理、招商等优势相结合,打造产业转移示范性园区,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二是通过实施优惠的住房购置政策及提供子女入学、就业等社会福利政策,鼓励转移企业的业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园区落户。三是加快完善我省地方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进一步健全市场管理制度、法律制度、信用制度及财政金融制度,提升社会经济环境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结构层级

      一是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餐饮、文化产业等。二是抓住我省建设“一枢纽、三中心”的战略机遇,通过税收和信贷等政策倾斜,鼓励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和承接力度,更好地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体系的良性互动。三是走市场化道路,破除部分行业垄断局面,降低市场准入限制,为中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加快就业转移速度,反促产业结构演进

      一是深化“两化互动”,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载体。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加大中小城镇招商力度,为转移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中小城镇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吸引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加速转移。二是各级政府应拓宽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通道。通过加强宣传,建立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小额担保贷款方面的长效机制等方式,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单独创业或合作创业,使其从单独经营农业,逐渐转变到农业与非农产业经营结合。三是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特别是第一产业人口素质,为就业转移打好基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特别是职业教育,对农村“两后生”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加大培训力度,将培训工作深入基层,通过广泛宣传,鼓励35-60岁年龄段低文化程度的城乡劳动力参加定期技能培训,使培训成为常态。四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

      川人社函〔2013〕343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对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380号提案答复的函

      省工商业联合会:

      你会提出的《关于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第380号提案)收悉。针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工作,你会提出了“加快就业转移速度,反促产业结构演进”的建议。结合我厅职能和工作,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了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主要做法是:

      一是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紧紧围绕“两化互动”、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形成有利于农民工就业落户的城市结构。通过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成效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抓重大产业项目,抓龙头企业,抓重要产品,培育壮大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经济集中集聚发展,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布,同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与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2012年全省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14.6万人、同比增加114.1万人,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充分肯定并作经验交流。

      二是着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围绕重点产业、工业园区、新兴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加大对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逐步实现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不仅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还对其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2012年,全省人社系统还组织88.6万农民工参加免费培训;组织8.3万名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等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创业成功7万人,新创造就业岗位14.7万个。

      三是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全省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整合,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采集、传送、分析、发布和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合理有序流动就业。鼓励和支持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对免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后并帮助其实现就业的民办职业中介机构,按其当年帮助人数给予相应的职业介绍补贴。加强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并针对不同时间段劳动者的求职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招工需求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系列专项活动,积极为城乡劳动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四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都联合公安、工商、城乡住房建设等部门不断完善欠薪处理、行政司法联动衔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制度,加强日常执法维权和监管服务,加强劳动维权综合治理,集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劳动用工检查、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违反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为劳动者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

      今后,我们将结合你会建议,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工作的紧密融合,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城乡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积极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并维护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

      感谢你会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随文附寄《征询意见表》1份,请提宝贵意见。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3年5月22日

      (联系人:樊国辉;联系电话:86110126)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