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
  发展规划(2012—2017年)的通知

  川办发〔2012〕57号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有关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12—2017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2012—2017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自然条件

  金沙江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同时又是生物、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点区。规划区位于川滇黔结合部,区位条件独特,连接我省攀西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与周边的云南、贵州经济联系紧密,属于攀西—六盘水能源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南向开放的前沿。该区域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区过渡带,属高山峡谷和干热河谷区,山地面积[##page##]比重大,地形地貌复杂,海拔垂直差异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区内水系发达,水能蕴藏量巨大,仅金沙江干流在建和拟建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电站装机总容量就达到4130万千瓦。矿产资源高度富集,钒钛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力,攀西地区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超过70亿吨,钒储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位,钛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还有丰富的铅、锌、铜、磷等矿产资源。光热资源非常丰富,冬春逆温效应显著,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具有反时令生长、热带作物品质较高等特点。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烤烟、蚕茧、石榴、柑桔、苦荞、黑山羊等农畜产品特色突出,是国家“东桑西移”重要基地和四川重要草食畜禽生产基地。旅游资源绚丽多彩,马湖、龙肘山—仙人湖、红格温泉、金沙江峡谷等自然风光秀美,大型电站建成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将成为世界独具特色的湖光山色景观。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区幅员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472.1万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93.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64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8∶66.5∶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933元和6515元。规划区初步形成了以清洁能源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03.6亿元,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588家,其中攀钢集团、钢城集团、五粮液集团等大型企业进入了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城镇化水平达到42%左右,攀枝花市、宜宾市正在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城市,会理县、会东县、雷波县等县城发展极具潜力。规划区现有攀枝花、宜宾机场,已建成和在建成昆、成贵铁路以及京昆、内宜、宜水、乐宜和丽攀等高速公路,与外部联系条件将极大改善。

  规划区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主要的民族聚居区之一,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歌舞和民间工艺独特,彝族“火把节”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军巧渡金沙江为中国革命史写下光辉篇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步,彝区就地免费职业教育逐步推进,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内。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极大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深入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工程,“彝家新寨”建设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第三节 存在问题

  规划区在产业培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扶贫开发、资源环境制约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一是优势资源开发滞后,产业支撑薄弱。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水电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以矿产资源采选冶炼等传统产业为主,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沿江公路和内河航运等交通主干道以及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区域内外缺乏快速通道连接,现有公路、铁路网密度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达程度低、抗灾能力弱。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能源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区内发展极不平衡,贫困面广程度深。规划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区是最低的8倍,资源优势对当地脱贫致富带动力较弱,该区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布拖县、金阳县、雷波县、屏山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扶贫任务艰巨。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教育、卫生、文化等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禁毒防艾任务艰巨,水电库区移民压力较大,社会管理有待加[##page##]强。五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规划区地质构造复杂,江河切割,山高坡陡,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十分困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灾害以及次生灾害点多面广,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干旱、病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四节 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地区发展高度重视,作出了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扩大面向西南开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家加快建设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等大型梯级水电站,为规划区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国家加快开发攀西—六盘水能源资源富集区,批准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规划区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国家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创造良好机遇。国家支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规划区扩大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构建我省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门户和实施南向开放战略的前沿创造了条件。国家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规划,大力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将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省委、省政府支持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制定实施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印发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和10个专题方案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为带动金沙江下游沿江地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依托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依托沿江重大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优势特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培育沿江特色产业带,推动攀西、川南经济区协调联动发展,以开发建设促进扶贫攻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开放合作,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我省金沙江下游沿江地区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开发建设与扶贫攻坚统筹兼顾。在加快推进水电梯级开发的同时,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力度,注重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保证国家的巨大投入和资源开发的巨大效益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以大开发促进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推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要求,在点上推进资源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在面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减轻资源开发对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互结合。抓住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着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7年,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page##]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城乡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基本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行路、上学、就医等问题,贫困人口数量减少40万人以上。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到2020年,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建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南向开放合作窗口以及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基本形成人口与生态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格局,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区内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第三章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沿江特色产业带。

  第一节 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清洁能源生产。

  水电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搞好移民工作前提下,加快金沙江下游干流梯级开发。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全部建成发电,年发电量达到900亿千瓦时。积极推进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尽早核准开工建设,2020年前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年发电量达到988亿千瓦时。抓紧做好金沙、银江水电站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科学合理开发中小水电,满足当地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新能源产业。规划布局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积极探索建设光热发电示范电站。积极发展与建筑一体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在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公共场所等鼓励采用分散式光伏电源。加大风能资源观测评价工作力度,积极规划布局具备条件的风电场,推进风电场建设。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加强麻疯树技术研发,开发生物柴油、生物质航空煤油等现代生物能源产品。

  煤矸石发电。根据攀枝花矿区的低热值煤炭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新建2×30万千瓦攀钢煤矸石电厂等综合利用项目。

  专栏一 清洁能源生产重点项目

  水电站:建成投产溪洛渡水电站(1260/2万千瓦)、向家坝水电站(600/2万千瓦)。力争尽早核准开工建设白鹤滩水电站(1400/2万千瓦)、乌东德水电站(870/2万千瓦)。尽快开工建设金沙水电站(52万千瓦)、银江水电站(34.5万千瓦)。开发建设西溪河青松水电站(10万千瓦)、黑水河坤顺电站(8万千瓦)、鲹鱼河大弯腰树水电站(5.4万千瓦)、城河电站(8.4万千瓦)、横江伏龙口电站(6.8万千瓦)。

  新能源:加快核准建设会东县拉马和鲁南、会理县红旗、布拖县火烈、屏山县等风电项目,积极推进仁和区、盐边县、金阳县、宁南县、雷波县等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建设会理县等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推动城市屋顶光伏工程。推进生物柴油项目和生物质发电项目等建设。

  (二)特色资源加工。

  钒钛产业。以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契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自主创新和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突破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低品位矿高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高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规模水平,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建成世界级的钒钛产业基地。[##page##]

  钛产业重点抓好高炉渣提钛、富钛料制取等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高档钛白、专用钛白、海绵钛、金属钛、钛材等,大力开发航空航天、船舶系列钛合金材料等高端产品,积极开发医用及体育钛制品。钛精矿产能达到200万吨、富钛料产能达到15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原料供应基地;实现氯化法钛白粉产业化生产,钛白粉总产能达到6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延伸钛金属产业链,形成海绵钛3万吨、钛锭1.5万吨、钛材2万吨、各类钛合金材料1万吨。

  钒产业重点突破钒清洁生产、高效提钒等关键技术,稳步提高冶金用钒制品规模水平,重点发展钒精细化工、钒功能材料、钒催化剂、钒中间合金等产品,积极开发钒电池、钒基储氢合金及钒铝合金等新型高端材料。钢铁冶金用钒合金(钒氮合金、高钒铁、中钒铁等)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钒制品达到4万吨,钒铝合金达到1000吨,钒催化剂产品和钒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化,钒电池结合光伏发电站建设形成产业化示范,研究开发钒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产品。

  矿业。推动矿产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应用先进采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加强重点矿区规范整治,有序开发黑色、有色、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以攀枝花市东区、盐边县等为重点,采用清洁高效选冶技术,综合开发利用钒钛磁铁矿,建设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资源保障基地。以会理县、会东县等为重点,加快发展铅、锌、铜、镍等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西南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基地。提高雷波县等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业研发制造能力,抓好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用技术科技攻关。积极开发利用石墨、白云岩、橄榄岩等多种非金属矿资源,为区域冶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原料配套条件。加大重要成矿区整装勘查力度,加快形成矿产资源后续接替,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铁精矿产能达到2500万吨。

  冶金工业。依托攀枝花市东区、盐边县、会理县、会东县等黑色和有色金属资源,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提升冶金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钢铁工业转型发展,实施精品钢发展战略,大力开发含钒钛合金钢系列品种,增加重轨、汽车大梁板、管线用钢等专用钢优势产业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品种结构优化升级,精品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推动节能高效冶炼新流程技术开发,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新流程产能达到300万吨以上。按照“多点开采、定点洗选、集中冶炼、关联布局”,调整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及产业间循环利用,达到50万吨锌、20万吨铜生产能力。狠抓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铬回收利用实现规模化,镍、钴、镓、钪等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实现产业化。关闭淘汰一批小铁厂、小轧钢。

  机械制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含钒钛铸锻件、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产业。以攀枝花市为重点,大力发展含钒钛机械产业和特种铸锻件,不断提高汽车制动鼓、履带板、挖掘机铲齿等特色零部件产品市场竞争力,适时发展整机装备制造。以宜宾市为重点,着力引进培育机械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延伸机械制造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以重型加工、特种容器制造、重型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加工和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核电燃料组件制造。

  化学工业。依托丰富的磷矿、盐卤、煤炭、萤石等资源,加快开发附加值高的磷精细化工、有机氯等产品,推进现有焦化装置尾气综合利用,推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培育形成沿江现代化工产业走廊。磷化工重点发展高纯特种、电子级、食品级等高端磷化工及磷酸盐制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推进硫化工技术进步和综合利用。氯碱化工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进清洁环保生产技术开发,搞好电石渣等副产物综合利用。

  专栏二 特色资源加工重点项目

  钒钛产业:攀昆云钛公司1万吨钛材深[##page##]加工,丰源矿业40万吨高钛渣项目,金勇公司高性能钒蓄电池生产线和钛铁合金生产,汇鑫公司30万吨/年钒钛合金管生产线建设项目,钢城集团10万吨四氯化钛项目,攀钢集团钒铝合金生产线项目。

  矿业:龙蟒集团1000万吨钒钛磁铁矿采选扩建项目,攀钢集团800万吨表外矿及200万吨表内矿处理项目,攀钢集团尖山采场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攀昆集团800万吨选厂,会理财通公司200万吨氧化球团,攀钢集团硫钴精矿生产线扩能改造,会东姜州150万吨氧化球团项目。

  冶金工业:龙蟒集团煤基直接还原产业化工程,泓兵钒镍12万吨新工艺镍铁项目,攀钢钒轨梁950轧机改造和1450毫米热连轧改造项目,会理昆鹏铜业新增5万吨阳极铜、新建15万吨阴极铜项目,会东大梁矿业10万吨锌冶炼项目。

  机械制造:完成富邦1000万件载货汽车钒钛制动鼓扩能、东林汽车35万套汽车平衡增力制动器、润莹100万件钒钛汽车发动机齿轮、中钒铸造公司100万件钒钛曲轴等项目,宜宾装备制造基地等。

  化学工业:众一集团40万吨焦炉尾气综合利用及12万吨特种炭黑项目,攀钢焦炉尾气综合利用,宜宾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雷波施可丰110万吨长效缓释肥项目,雷波洋丰100万吨磷酸一铵项目。

  (三)推动产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规模效益,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建设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宜宾重大装备产业园、会理有色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雷波磷化工、布拖中药食品、宁南丝纺等一批产业集中发展区。支持资源富集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共建“飞地”园区,发展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飞地”经济。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提高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为方向,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引导中小企业进行协作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争取三峡总公司、中铝、二重等国家重点企业参与地方开发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二节 特色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

  (一)特色效益农业。

  优质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水稻、玉米、马铃薯、苦荞麦等为主的特色优质粮食生产。适度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肉牛、黑山羊、凉山半细毛羊、小家畜(禽)等生态畜牧业。利用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晚熟芒果、早市枇杷、优质石榴、优质柑桔、鲜食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水果业、以早市蔬菜、白魔芋为主的蔬菜业以及名优早茶、优质烟叶、蚕桑、花卉、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引进莲雾等适宜种植的高附加值的特色果蔬。积极发展以油樟、青(红)花椒、油橄榄、华山松、咖啡为主的特色经果林以及木质原料林、竹林、生物质能源林等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梯级电站有效库容和水面,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水产养殖业,推广池塘、稻田等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

  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做强做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农村分散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变。抓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工程建设,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改造建设农产品产区集配中心和销区批发市场,布局区域性交易中心。健全良种[##page##]繁育、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基层农技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三 特色农业重点项目

  优质粮食:会理县、会东县、宜宾县、翠屏区等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0万亩,布拖县、金阳县、会东县、雷波县、会理县、屏山县、宜宾县、宁南县专用商品薯基地32万亩,金阳县、会东县、布拖县荞麦基地18万亩。

  生猪: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生猪480万头。

  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兔、生态鸡等特色畜牧业,年出栏牛、羊、兔和家禽分别达到28万头、240万只、1100万只和3100万只。

  特色水果:雷波县、宁南县、金阳县、会东县、会理县早熟优质鲜食甜橙10万亩,屏山县、宜宾县、翠屏区优质柑桔10万亩,仁和区、西区、东区、盐边县晚熟芒果20万亩,会理县、仁和区优质石榴40万亩,仁和区优质葡萄5万亩,宜宾县、屏山县优质晚熟荔枝、龙眼10万亩,盐边县、宁南县、会东县、会理县早市枇杷5万亩,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莲雾等多种特色水果1万亩,盐源县优质苹果30万亩。

  蔬菜:仁和区、盐边县、会东县、宁南县、会理县等早市蔬菜40万亩,宜宾县、翠屏区早春蔬菜基地20万亩,雷波县、金阳县、屏山县魔芋基地20万亩。

  优质烟叶:打造以仁和区、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盐边县为重点的烟草产业产区,烟叶产量达到280万担,基本烟田达到280万亩。

  优质早茶:屏山县、宜宾县、翠屏区、雷波县早茶基地35万亩。

  优质蚕桑:以宁南县、会东县、布拖县、雷波县、宜宾县为重点,积极承接“东桑西移”,建设高效蚕桑基地50万亩、生态蚕桑10万亩。

  优质花卉:仁和区、东区、西区、翠屏区、宜宾县等花卉生产面积1万亩。

  中药材:打造布拖县附子产业区,种植面积9000亩,会东县草乌产业区,种植面积8000亩,屏山县、宜宾县、翠屏区金银花、栀子产业区,种植面积2.8万亩。

  特色经果林:建设以青(红)花椒、核桃、油橄榄、油樟、华山松、咖啡、中华块菌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产业基地115万亩。

  生物质能源林:建设以麻疯树、黄连木等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41万亩。

  (二)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优质粮油、肉类、禽蛋、马铃薯、苦荞、茶叶、苹果加工,大力发展天然果蔬饮品、葡萄酒、冻干蔬菜等特色果蔬产品。积极发展蚕、竹等天然纤维加工,开发高档丝织印染以及蚕蛹提取氨基酸、蛋白质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附子等道地中药材加工、畜禽屠宰副产物提取、紫杉醇等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推进板栗、核桃、松子、花椒等特色干果、咖啡、魔芋以及块菌等林下生物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特色烟叶加工企业,加快技改扩能,推进烟草加工业发展。整合区域内酒类资源,促进白酒优势产业集聚,加速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优势。

  第三节 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充分发挥金沙江峡谷雄奇峻美、风光秀丽、冬春阳光、民族风情等特色优势,打造金沙江下游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重要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托梯级电站建设形成的库区岸线资源,规划建设库区沿江休闲度假旅游区。打造盐边红格温泉、仁和普达、东区阿署达等冬季阳光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合理开发雷波马湖、金阳百草坡、会理龙肘山—仙人湖、宜宾越溪河、屏山老君山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围绕生态田园、特色农作物生产基地等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page##]业。依托独特的“火把节”、“彝族年”等彝族传统文化,打造彝族风情和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合理开发红军长征皎平渡、会理会议遗址、赵一曼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以会理古城、李庄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开发名城古镇旅游。加快建设中国五粮液酒文化特色街区,打造中国酒文化旅游线。完善旅游交通标识、集散中心、咨询服务、安全保障、医疗救护等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专栏四 旅游业发展重点

  重点旅游景区: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梯级电站库区休闲度假旅游区,红格温泉、普达、阿署达等阳光度假旅游区,二滩森林公园、大黑山森林公园、七星山森林公园、苏铁自然保护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以及格萨拉、马湖、龙肘山-仙人湖、波洛云海、金沙江大峡谷、越溪河等自然生态旅游区,红军长征皎平渡、会理会议遗址、赵一曼故居、朱德过江遗址等红色旅游,中国五粮液酒文化特色街区、流杯池酒文化主题公园,弄弄沟至双龙滩茶马古道。

  重点旅游城镇:红格镇、桐子林镇、渔门镇、平地镇,会理古城、黄琅镇、白鹤滩镇、对坪镇、牛角湾镇,李庄古镇、南广古镇、横江古镇、书楼古镇、龙华古镇。

  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味较高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挖掘和保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依托彝族、苗族等独特传统文化,打造彝族毕摩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等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进彝族文化走廊建设。加大对民族特色剧目创作支持。提升民俗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水平,大力推广“火把节”、“彝族年”、“欢乐阳光节”、“金芒果节”、“石榴节”、“索玛花节”等特色节庆。

  第四节 与特色产业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

  现代物流。规划建设区域性和县级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推进信息平台和仓储设施等配套建设。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磷化工、特色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集群,建立完善肉类、特色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集配中心和冷链配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多式联运,加快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商贸流通。加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冷链物流等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加快推进攀枝花、宜宾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加快建设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矿产、化工、建材、农资等专业交易市场。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商贸中心,进一步提高农家店、便民店覆盖率及商品配送率。积极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打造特色农产品产销链条。培育发展一批商贸流通骨干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健全流通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金融服务。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增设分支机构,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在电站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点城镇配套建设金融服务设施,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范围。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改善面向“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科技服务。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共伴生矿产、低品位资源和尾矿等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加强深加工产品的多样化、高档化和精细化研究,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攻关[##page##]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重点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及装备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在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化工纤维材料、油橄榄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联合攻关。

  专栏五 物流商贸业重点项目

  物流园区:密地商贸物流园区、格里坪省际物流园区、攀西矿产品电子交易物流中心、总发农产品物流园区,五粮液物流中心、宜宾欣联物流园区、象鼻产业园区、豆坝物流园区,会理县九榜物流园区、会东县物流中心、布拖县物流中心、金阳芦稿物流中心、宁南县大同物流中心。

  商贸中心:攀枝花花城新区、炳三区、五十四片区、瓜密片区、清香坪大水井片区等综合商贸中心,宜宾南岸东区、西区商贸中心、临港专业市场园区、宜宾普和会展服务中心,雷波县临港综合商贸中心、布拖县城综合商贸中心、会东县城综合商贸中心、宁南县新城区综合商贸中心、金阳县新城区综合商贸中心等。

  专业市场:攀枝花钢铁钒钛市场、川滇林产品交易市场、中国西南轻工博览城,巴斯箐机电市场、渡仁西线汽车销售服务带,布拖县马铃薯批发市场、雷波县脐橙批发市场、宁南县新城区农贸市场、会东县肉类加工交易市场、会理县畜产品交易市场、金阳县青花椒批发市场等。

  第四章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交通

  围绕加快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战略部署,依托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和攀枝花、宜宾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南向通道,完善内部交通网络,提升运输服务能力,为金沙江下游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交通运输主通道。加快实施一批铁路、公路、航运主通道项目,推进攀枝花、宜宾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和完善“一主四纵二横”的综合交通干线网络,加强与周边省份协调联动,推动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畅通金沙江下游沿江地区连接周边的泸州、西昌、丽江、昭通等重要城市和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的综合运输大通道,进而通过云南、贵州连接珠三角、北部湾地区,打开西南出海大通道,形成进入东南亚、南亚的对外开放捷径。

  专栏六 “一主四纵二横”交通主通道

  一主:

  沿金沙江主通道。规划建设宜宾至攀枝花沿金沙江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规划研究宜宾至攀枝花铁路,溪洛渡至宜宾三级或四级航道整治,规划研究攀枝花至溪洛渡通航航道。

  四纵:

  1.西昌—攀枝花—云南昆明、大理通道。已建成成昆铁路、西攀、攀田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成昆铁路扩能。

  2.自贡—宜宾—昭通通道。已建成内宜、宜水高速、内昆铁路,规划建设宜宾至昭通高速公路。规划研究渝昆铁路宜宾至昭通段。

  3.乐山—宜宾—贵州通道。已建成乐宜高速,加快建设成贵铁路,规划建设宜宾至叙永高速公路。

  4.乐山—会东、会理—昆明通道。规划研究乐山至云南高速公路。

  二横:

  1.昭通—攀枝花—丽江通道。在建丽攀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铁路。

  2.昭通—西昌—云南香格里拉通道。规划建设西昌至昭通高速公路。

  (二)区域内交通网络。优化路网结构,[##page##]提升路网等级。充分发挥干线公路在各级公路网和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承接作用,提高国省干线和经济干线高等级公路比例,攀枝花、宜宾规划区域内干线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凉山规划区域内干线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切实改善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宜宾机场迁建、攀枝花机场滑坡整治及运行安全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完善航线网络及通达度,提高机场运行保障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区域内铁路网络,着力推进客货站场、港口码头、区域内机场等重要枢纽集疏运网络建设,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逐步实现交通一体化。加强重点工程施工道路与地方发展的有效衔接,使建设标准和等级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栏七 区域内交通网建设

  国省公路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升级改造规划区内G108线、G213线、S208线、S212线、S214线、S307线、S310线,新建会理县渔鮓大桥、雷波县箐口隧道。加快普三路昭觉三湾河至布拖县城段、会东县鲁昆山隧道、会米路会理县云岩村至米易界段、永郎至会理快速通道、金沙江雷波经宁南经会东至攀枝花界段、会东县城经铅锌镇至野牛坪段、白新路G108国道至龙肘山段、乐山新民-宜宾孔滩-翠屏区-安边、宜宾双谊-古罗、攀枝花干海子-倮果桥、宜宾安边-屏山-雷波界等干线公路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9000公里。

  客运站场:新建宜宾市西门客运站、屏山县客运站、攀枝花新客运中心、会理县城北客运站、金阳县客运站。

  机场:宜宾机场迁建、攀枝花机场滑坡整治及运行安全保障工程。

  水运枢纽和港口:规划建设攀枝花金沙江钒钛产业园区货运码头、主城区客货运输码头,向家坝作业区、溪洛渡作业区、白鹤滩枢纽作业区、乌东德作业区。积极推动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金沙、银江水电枢纽通航能力建设。

  第二节 水利

  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抗旱防洪减灾为重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水电工程综合效益,切实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强化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尽快建成向家坝水电站灌区首部取水隧洞、攀枝花仁和区大竹河、会理县大海子等在建大中型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水电站灌区一期、攀枝花西区梅子箐、会理县横山等大中型工程,加快已建成灌区渠系的配套和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积极推进烟区水源工程和牧区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改善区域用水条件。

  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加快实施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完善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防汛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专栏八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骨干水利工程:建成向家坝水电站灌区首部取水隧洞、攀枝花仁和区大竹河、会理县大海子、会东县新华水库等在建大中型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水电站灌区一期、攀枝花西区梅子箐、会理县横山、宜宾县蟠龙湖水库等大中型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新建彪水岩、两岔河水库等一批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开展会理县红旗水库灌区等已建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防洪减灾工程:完成竹寿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金沙江堤防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水文基础设施和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建设。[##page##]

  第三节 能源

  加快能源输配网络建设,推进农村能源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一)能源输配网络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提高网际省际交换能力,构筑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满足电源输出需要。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结构,基本形成县域骨干网,缓解区域内变电站布点不足、单变比重较大等问题,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构筑覆盖区域的输配电体系。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完善农业生产供电设施。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进一步扩大电网覆盖面,基本实现无电地区电网全覆盖。加快天然气管网和石油管道建设,提高油气保障能力。

  (二)农村能源建设。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气化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成完善的绿色能源利用体系,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农林废弃生物质能源,基本实现农户用能清洁化、高效化、便捷化,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用能条件。加大农村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基本实现沼气化处理,在宜建池农户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积极推广农村高效节能生物质炉灶,鼓励在农村和城集镇普及使用太阳能。继续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

  专栏九 能源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骨干电网工程:新建溪洛渡至浙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白鹤滩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新建会东县、西区、宜宾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雷波县、会东县、会理县、宁南县、布拖县、西区、仁和区和屏山县、宜宾县220千伏以及区域内各县(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农网改造工程:实施区域内各县(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新建、改扩建35千伏、10千伏农网输变电工程、配电台区和户表工程。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新建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和雷波县35千伏变电站16座,线路294公里,配套建设10千伏及以下线路,实施供电台区以及户表工程。

  沼气: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9.6万口,适宜区沼气池普及率达87.6%。

  油气管道:建成中缅天然气管道楚雄—攀枝花—凉山供气支线及配气设施,输气量达18亿立方米/年以上。建成楚雄—攀枝花成品油管道,输油量达100万吨/年。

  第四节 通信

  加快推进攀枝花和宜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设施建设,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适时推动“三网融合”。加强县城通信网络建设,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全面建设“村邮站”,实现“村村通邮”。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村和边远山区的网络覆盖率。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提高通信网络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构建水能、农业、矿产、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省内其他经济区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五章 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村建设

  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以彝家新寨为重点推进新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

  第一节 城镇建设

  (一)完善城镇体系。

  坚持城镇带动战略,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构建以攀枝花、宜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两核,以金沙江下游沿江城镇为带,连接攀西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将攀枝花、[##page##]宜宾培育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加强与西昌、昭通等周边城市经济联系,增强大中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序扩大人口规模,强化产业支撑和服务功能,繁荣发展城市经济。

  专栏十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

  攀枝花市:中国钒钛之都、国家级钒钛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百万人口城市。

  宜宾市:饮料食品、能源轻纺、重装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和港口城市,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百万人口城市。

  发展壮大县城。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县城,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积极将会理县、会东县等培育成为小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加快发展。

  专栏十一 县城发展定位

  盐边县:钒钛钢铁、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镇人口达到3.5万人以上。

  会理县:铅锌、铜镍、钒钛等矿产资源加工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雷波县:水电、磷化工、脐橙加工、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以上。 

  会东县:矿产资源加工、建材、水电、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交通节点和商贸物流节点,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宁南县:水电、建材、蚕茧加工基地,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

  金阳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

  布拖县:中药食品加工基地,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

  屏山县:重点发展磷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酒类食品加工,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宜宾县:机械电子制造、综合能源开发、酒类及农副产品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镇人口达到13万人以上。

  打造特色小城镇。着力打造一批商贸集散、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和加工制造等特色突出的小城镇。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因地制宜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

  专栏十二 重点小城镇

  攀枝花市:银江镇、格里坪镇、平地镇、金江镇、红格镇、布德镇、桐子林镇、新九镇。

  凉山州:鹿厂镇、黎溪镇、通安镇、太平镇、益门镇、铅锌镇、华弹镇、白鹤滩镇、松新镇、葫芦口镇、竹寿镇、拖觉镇、龙潭镇、对坪镇、芦稿镇、派来镇、西宁镇、黄琅镇、汶水镇。

  宜宾市:金坪镇、牟坪镇、喜捷镇、观音镇、白花镇、蕨溪镇、高场镇、锦屏镇、新市镇、中都镇、大乘镇、龙华镇、书楼镇、新安镇。

  (二)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交通、供电、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城镇防洪设施建设,健全城镇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注重城镇品位提升和风貌塑造。加强城镇管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

  第二节 新村建设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突出抓好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综[##page##]合配套,连片、整体、分类、有序实施新村建设。

  (一)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选址、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推进 “彝家新寨”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通过规划引导、功能吸引、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农民相对适度集中居住。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的设计原则,突出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等特色风貌,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支撑有力、村容村貌整洁的“彝家新寨”。实施彝家新生活行动“四件套”工程。突出村落特色,探索发展城乡结合、移民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乡村,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功能较为齐全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向较大的村民小组和聚居点延伸,大力改善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条件,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重点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困难问题。完善有线电视、邮政通信、储蓄信贷等设施设备以及边沟、路灯、标识标牌等附属设施。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绿化美化洁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加强便民服务,提升新村功能和水平。

  专栏十三 新村建设重点

  新村建设:建设新村1302个、彝家新寨401个、新农村综合体试点55个,50%以上村民入住新村。

  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建设村内道路18770公里,新村村民饮水安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率新村达到90%以上,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70个。

  第六章 加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一节 扶贫开发

  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贫与扶智并举”,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重点,加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提高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一)大力推进综合扶贫开发。结合“彝家新寨”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集中连片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加快农村公路、小型水利及饮水安全、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农村电网、土地整理、农村沼气、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突出民生问题。完善劳务扶贫计划,加强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开发式扶贫,“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实施重点产业扶贫工程,构建乡镇有特色产业、村庄有特色产品、农户有特色项目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二)积极稳妥推进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实施、政策衔接、充分自愿、确保稳定的原则,统筹考虑库区移民、生态移民与扶贫攻坚,切实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区域的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积极探索创新库区移民安置方式,统筹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和工程建设方案,妥善合理安置库区移民。做好安置新村选址工作,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坚持后期扶持直补到人和项目扶持相结[##page##]合,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严格移民安置情况监督评估,掌握移民动态,最大限度地保障移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大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对口帮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扎实做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定点帮扶和东西扶贫协作,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包帮”活动,继续开展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群团组织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参与扶贫。

  第二节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微型企业,开辟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服务矿产、水电开发和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等为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能培训,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创业促就业工作。培育乡土人才,培养一批“致富能人”、“技术能手”。

  (二)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合理布局校点,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优化配置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整合各类技能培训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执教,加强在岗教师培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对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优先评定职称,给予生活补贴。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民族教育,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除学费,提供助学金。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

  专栏十四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强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支持农村地区利用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富余校舍举办幼儿园或幼教点。加强彝区公办双语幼儿园建设。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条件。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中职学校改革示范校建设,促进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

  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重点支持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三)医疗卫生。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宜宾市二医院、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区域内医疗技术水平。加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置。大力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力度,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农村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和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巩固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强化[##page##]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对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力度,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差距。推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妇幼卫生项目实施,提高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专栏十五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扩建县级急救中心业务用房,配置必要急救设备和救护车等。每个县办好1所县医院,每个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每个村办好1所村卫生室,乡、村卫生机构人员和设备达到国家标准。

  公共卫生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加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进行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执法车辆购置。

  (四)文化体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深入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主动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推进县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支持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

  专栏十六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区域内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每个行政村有1个村文化室、1个农家书屋。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和服务配送工程。重点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配套、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配套、基层流动文化服务配送、优秀舞台艺术精品下乡配送。

  (五)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能力。完善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加强沿江乡镇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城乡“三无”和“五保”老人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状况,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功能,提高服务能力。规划建设艾滋病致孤儿童指导中心,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机制。

  第三节 社会管理

  (一)加强禁毒防艾专项治理。把禁毒防艾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改善民生相结合,完善禁毒防艾保障体系,推进综合建设、综合治理。加强禁毒严打整治,有效控制易制毒化学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加快推进强制隔离戒毒所、毒品查缉卡点、禁毒教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和禁毒信息化建设,推行劳动康复戒毒模式,进一步减轻毒品社会危害。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评估,掌握流行态势,夯实防治基础,从源头上减少传播。积极建设美沙酮延伸点,将吸毒人群最大限度纳入药物维持治疗,扩大干预覆盖面,提高服务可及性和质量。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全面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群防群治的氛围,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化禁毒防艾格局。

  (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城乡基层自[##page##]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更具区域特色的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深化以南向、东向开放为重点的区域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探索沿江开放合作新路子,加快构建我省实施南向开放战略的重要前沿和内陆开放高地的南向门户。

  第一节 推进南向开放合作

  主动把握国家加快西南开放的战略机遇,依托沿江高速公路、昭攀丽铁路建设,利用云南、广西与东盟国家距离较近、双边贸易基础较好的优势,“借道出海”,扩大对外贸易,推动外经合作,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参与和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通过我省打造经滇中直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南向国际经济走廊,推动沿江经济带参与我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北部湾经济圈等的互动、合作发展。发挥省际边界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与云南、贵州在矿产、能源、农业、旅游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积极融入云南桥头堡建设,加快构建桥头堡核心连接带,建成面向南向开放合作的窗口。

  第二节 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安宁河谷地区合作

  积极拓展与成渝经济区的联系,促进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向金沙江延伸,依托重庆发展核心和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东向开放,依托成都发展核心和成绵乐发展带,扩大北向开放,主动接受经济区的辐射和带动。加强与安宁河谷地区全面合作,依托西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加工制造、特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方面,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发展,联合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提高区域联动发展水平。 

  第三节 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聚集发展要素、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出口型企业,努力打造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度。支持利用世行、亚行和外国政府贷款进行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领域建设,提高国内外资金利用规模和水平。积极争取和有效利用国际无偿援助。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鼓励攀钢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与合作,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生态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重点地区陡坡耕地、山洪泥石流灾区毁损耕地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山洪泥石流灾区植被恢复。加大人工中幼龄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提高森林质量,有效增加森林碳汇,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深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退化、沙化、鼠虫害草地治理力度,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的保护力度,促进湿地资源[##page##]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科学实施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大力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恢复林草植被,有效减缓石漠化蔓延趋势。进一步加大金沙江下游、安宁河谷等流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开展物种资源调查编目和保护,加强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建设,防治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入侵。


  第二节 环境保护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水体的综合治理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资源安全。开展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实施流域内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和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严格核与辐射管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降低粉尘污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城市及沿江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加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与监管,提高污水处理率。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建立煤及煤化工、钒钛钢铁深加工、磷化工、建材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完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严格控制有色金属冶炼、电力、建材、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污染。

  第三节 防灾减灾

  加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灾害排查,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以县城防洪和重点集镇防洪为重点,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和重点河流堤防建设,形成较完整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地震的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九章 政策措施

  第一节 政策支持

  (一)财税政策。

  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争取中央有关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向规划区倾斜,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补助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page##]持。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减免国家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公益性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税收政策。规划区符合规定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推进资源税改革,将适宜从价计征的产品改为从价计征,适当提高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和其他非金属原矿的单位税额标准,探索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二)金融、投资政策。

  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规划区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努力满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在当地吸收的存款优先用于支持当地发展。积极发展企业(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及上市企业再融资给予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提高小额保险覆盖面。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逐步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支持探索发展大型农用机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以及以企业机器设备和集体土地地上厂房作为抵押物贷款。

  投资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向特色产业、扶贫开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力争提高国家有关专项建设资金对公路、铁路、水利、林业等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建设。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消市级及以下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支持规划区发展。

  (三)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合理统筹安排耕地保护、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的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抓好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集中清理。坚守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支持探索水电站、水库等重大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淹没区及生态修复整体绿化的用地方式改革。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有序开展矿业用地改革试点和采矿临时用地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深化集体林权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四)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的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矿冶电结合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核批准有条件在当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招大引强,引导先进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向规划区转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电矿产资源,对水电与矿业开发结合、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工业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合理确定节能减排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五)生态和资源补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生态补偿相关转移支付的力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要求,加大对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有序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资源开发企业预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由政府统筹实施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植被恢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在充分考虑受电地区资源条件和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合理提高外送电价水平。探索建立水电资源开发长效补偿机制,发挥省[##page##]级能源企业的优势,参股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15%以上,比照国家有关藏区留存电量和电价管理政策,积极争取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投产后按10%以上安排留存电量,按照国家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有关要求,用好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支持水电资源就地转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提高,使群众直接受益、长期受益。

  (六)人才政策。建立健全用好、吸引、培养、留住人才的机制,组织实施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援助行动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支持省内大专院校根据发展需求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围绕水电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有重点地培养引进各层次专业人才,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柔性自由流动。制定实施人才向规划区流动的引导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提高基层干部、教师、医务人员、技术人员工资收入水平。

  第二节 组织协调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凉山州、攀枝花市、宜宾市人民政府以及13个县(区)人民政府是本规划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建立市(州)联席会议制度,对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建立起相应的政策协调、项目合作、利益共享及分配等机制。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协调推进各专项任务,并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和衔接。各有关地方、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管理和实施。各有关地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切实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评价。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进行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

  附件:1.名词解释(略)

  2.规划区现状图(略)

  3.规划区重点产业布局图(略)

  4.规划区交通布局图(略)

  

  

关键字:
年 份:
期 号: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杨东生
责       编   赵晓斌 唐 黎
                 张 娟
编       校   杨 雯 朱 莎 于淑青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半月刊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