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下达四川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川府发〔2012〕10号 二○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政府原则同意《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现将报告和所附的《四川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page##]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全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1026.7亿元,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44.4亿元,同比增长30.9%,超收280.4亿元。一是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2011年是全面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9692个重建项目已完工29408个,占重建任务的99.04%;累计完成投资8610.5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9.45%。二是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41.6亿元,同比增长17.7%。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643.7亿元,增长10%,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935.5亿元,增长22.9%,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5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9公里。产业发展完成投资5507.4亿元,增长11.4%。民生及社会事业完成投资1113.4亿元,增长19.5%。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500个续建和新开工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项目66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37.4亿元,增长18.1%。旅游消费旺盛,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449.2亿元,增长29.9%。三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83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量增长2.1%,实现连续5年增产。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491亿元,增长2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3%,实现净利润1961.3亿元,增长42.6%。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36.9亿元,增长15.7%。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2011年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514.2亿元,比年初新增3196.3亿元。四是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启动实施,全年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经济增长1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65个百分点,达到41.83%。五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合并参保率达96.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9%,201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7.8%。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全年进出口总额477.8亿美元,增长46.2%,其中出口290.4亿美元,增长54.2%。全年引进国内省外资金7083.4亿元,增长32.7%,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57%,在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73家。六是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23%,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4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年度目标。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关停小火电47.96万千瓦、小煤矿产能238万吨,淘汰钢铁落后产能50.5万吨、水泥落后产能470.7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35.1%,提高0.3个百分点。七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age##]超过17899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6元,增长20.5%。城镇新增就业7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69.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到1200万人。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工24.2万套、建成10.1万套,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5万户,改造农村D级危房21.6万户。易地扶贫搬迁9026户、4.2万名困难群众。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通胀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全球经济下行风险较大。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总体较好,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运行又出现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等新问题。我省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面临挑战。灾区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大,项目建设资金普遍偏紧,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二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我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占GDP比重有所下降,缺乏比较优势突出的大企业大集团,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还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三是能源、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面临挑战。我省能源产业基础薄弱,能源供需的结构性、时段性、区域性矛盾突出。建设用地紧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尤其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管理通胀预期面临挑战。受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2011年我省物价涨幅达到5.3%。今年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位震荡,输入性通胀隐忧加剧,管理通胀预期难度较大。

  尽管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但我省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重大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政策,支持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国家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机遇。国家支持成渝经济区加快建设的政策措施将更加明确和细化,必将释放和带动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为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国家将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将为我省扩大有效需求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国家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为我省老少边穷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五是国家支持灾区发展振兴的机遇。国家将重点支持地震灾区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我省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住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根据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按照积极可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与“十二五”规划[##page##]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 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安排如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5%,第三产业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元,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实现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按照省委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保持投资持续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进一步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真梳理和对接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提出一批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加快推动纳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重点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鼓励各类资金投向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领域。 

  2.加强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抓好全省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加快续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新项目。大力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成都主枢纽和出川大通道,重点抓好成绵乐客专、成渝客专等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川藏铁路成都至昌都段、成昆铁路扩能改造、隆黄铁路内江至毕节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乐雅、丽攀、成自泸赤等39个高速公路项目,力争纳黔、广甘、宜泸渝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国道318建设,力争317国道全面开工建设。开工建设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大力推动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做好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亭子口航电枢纽工程、渠江广安新东门作业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重大能源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

  3.有效激活民间投资。落实国务院和我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等相关行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产品有市场需求、就业容量较大的项目。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放大资金乘数效应。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大力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石化下游产业、成都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资金,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品牌战略,遴选和培育一批市场份额大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积极推进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继续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抓紧新设一批省[##page##]级开发区,稳步推进一批省级开发区扩区调位,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2.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促进8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成都中光电液晶基板生产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加快建设四川晟达聚酯尼龙、仁宝笔记本电脑、纬创笔记本电脑、川威集团钒资源综合利用、四川宏达钼铜多金属、吉利汽车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南充PTA、自贡鸿鹤化工搬迁、金广不锈钢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制订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大力发展金融、会展、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特色物流园区、总部基地、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创新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区。积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快成都高新区金证软件服务外包及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

  1.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积极支持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宜宾、内江、达州等城市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积极推动一批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工业镇。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有序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打造一批示范新城区。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道路、防洪排涝、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力争设市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和87%。

  2.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全面推广成都等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的意见,系统总结和全面推广成都等地经验做法。继续支持成都市深化改革试验,指导3个省级试点市和17个试点县全面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支持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各市县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支持农村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进城务工人员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健全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3.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乡规划统筹,编制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认真落实好扶持“三农”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开展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等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技推广体系。继续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和新增1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工程,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page##]和特色效益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程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抓好武都水库、二郎庙等工程扫尾,加快武引二期灌区、亭子口、小井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毗河供水一期、九龙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积极开展都江堰、玉溪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红鱼洞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搞好“全域灌溉”10个县的试点,大力推进“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3.成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5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全面完成第一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任务,启动第二批示范片建设,统筹推进“4+1”重点工作,力争1万个以上的村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

  (五)扎实推进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促进“双核五带”加快发展。健全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推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重大生态环保合作项目的实施,抓好跨区域城市群和川渝合作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统筹城乡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2.扎实推进天府新区建设。认真实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各功能区的起步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积极引导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向天府新区集聚,抓紧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建设,努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3.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动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等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的地区发展,支持乐山、泸州、内江等地经济总量尽快突破千亿元大关,形成一极支撑、多头并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绵阳科技城、德阳重装基地建设,打造川南重化工业带和中国白酒金三角,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大川东北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攀西地区钒钛、稀土、水能、特色农业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省内产业合理分工和要素有序流动。

  4.大力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和灾区发展振兴。贯彻落实加快藏区、彝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积极落实“十二五”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方案,加快实施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推进大香格里拉规划核心景区和特色城镇建设,加快推进稻城亚丁景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家新寨等民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重点支持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增强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后续工作,促进产业发展振兴。

  (六)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科教文化创新。

  1.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更好地发[##page##]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关键共性平台技术创新、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重大专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广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品牌。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和归国留学人员创新扶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实施50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积极推动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启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第二批军转民产业链建设。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学前教育办学水平,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民族地区普通高中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快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学生职业技能。完善残疾学生资助政策,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帮助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抓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程,扎实推进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

  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建设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开发蜀锦、蜀绣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继续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加快推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大剧院、四川社科馆、四川文艺家之家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藏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七)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保障群众生活。

  1.重点保障市场供应。积极采取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等各项措施,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扶持规模化畜禽养殖,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制订粮油、猪肉、蔬菜等主副食品保供稳价应急预案。

  2.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继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实施好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农产品流通设施条件,抓好产销衔接,完善省内产销合作机制,支持农超、农校对接和平价超市建设。完善城市配送体系,全面清理流通环节不合理收费,减少中间环节,坚决取缔和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及时取消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

  3.加大价格监管力度。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强化对企业自主定价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规范教育收费和房地产业价格行为,加大涉农收费监管力度,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加大重要节假日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力度。

  4.完善价格补贴机制。指导和督促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page##]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继续完善补贴制度,安排落实财政专项资金和价格调节基金,根据市场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困难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1.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劳务经济提质增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

  2.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加大统筹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力度,整合扶贫资源,实施集中连片开发,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重点支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继续实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试点规划,抓紧编制实施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制定新的扶贫标准和扶贫开发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集中力量抓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示范村、片区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骨干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大小凉山综合扶贫试点工程、甘孜州“千桥工程”、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整村推进脱贫和新村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积极实施城市扶贫济困工程。

  3.积极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城镇新增75万人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贯彻落实国家帮扶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面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拓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领域。着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做好就业援助和民族地区就业工作,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

  4.强化社会保障。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新农保”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扩大非公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接轨,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差距。以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孤老供养、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扩大社会福利惠及面。

  5.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资金、土地和审批等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改造棚户区9万户,改造农村D级危房18.2万户。拓宽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作用,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健全城镇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分配、管理体系,规范保障性住房运作和实施。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推动乡镇(街道)职能和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的利益[##page##]和诉求表达渠道。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搬迁和后期扶持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提升应急服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基层、行业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九)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1.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巩固扩大基本药物实施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效,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有序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和管理机制,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继续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融资平台公司。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展排污权市场化交易试点,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试点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油气化工、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转移,积极做好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生物等产业的引资促进工作。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创新投资促进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快引进国际大公司、大企业、大财团,邀请世界500强企业来川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巩固港台招商,加大日韩、欧美招商力度。大力促进央企入川,推动由资源开发合作向产业发展合作转变。

  3.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加工贸易订单和加工贸易企业转移,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促进旅游、文化、中医药、信息咨询等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继续引导和支持省内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全面加强川渝合作,积极对接云南桥头堡建设,推动落实与对口支援省(市)签订的合作协议,继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办好第13届西博会等一批国际会展会议。

  (十)努力缓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促进可持续发展。

  1.多渠道筹集资金。深化银政、银企合作,继续做好重大项目金融对接有关工作,努力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入实体经济。落实小微企业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中小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加大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融资力度,促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规范发展。规范管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2.搞好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积极推进“三江”流域在建大型水电工程、福溪火电厂、电网建设改造等电力项目建设,加快筠连、古叙矿区及大中型煤矿开发建设,加快天然气产能和管网建设,建成兰成原油管道(四川段),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抓好路口百万千瓦级燃煤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官地、锦屏、向家坝水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投产。做好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健全枯期电煤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疆电入川,协调增加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优先[##page##]保障重点企业用能需求,采取价格等市场手段调节高耗能企业用能需求。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水电、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3.加强用地保障。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有限的土地指标向重大项目倾斜,优先保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项目,重点保障前期工作成熟的项目。严格用地预审,坚持按国家用地定额供地,着力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用地监管。加快盘活存量土地,提高投资强度,积极开展闲置土地的清理,建立工业用地到期退出机制。

  4.着力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通过信息发布平台等方式促进劳动力供需衔接,努力缓解省内用工结构性矛盾。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再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产业工人。严格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引导企业适时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劳动者合法权益。

  5.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督促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落实。严把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严格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大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快淘汰水泥、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落后产能。继续开展重点污染企业挂牌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page##]

  附件:四川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关键字:
年 份:
期 号: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杨东生
责       编   赵晓斌 唐 黎
                 张 娟
编       校   杨 雯 朱 莎 于淑青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半月刊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