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红原县加快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建设

  • 2012年06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字体:
  •   六月的红原大地,疯长的牧草将草原染上了一层绿色。远处的绵羊、牦牛,黑白相间,点染着草原的绿色图画。在黑白移动、白云飘忽间,一幅画面已然展开,这是草原牧民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生活画卷。他们在此放牧着、生活着、憧憬着。
      
      这种游牧,千年不变。这种憧憬,正在实现。红原,近年来在推进草原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积极探索协调、统筹、转型和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引领青藏高原牧区建设现代特色新牧区的新路子。
      
      在安曲乡哈拉玛村,牧民让尕正准备将家里的72头牦牛赶到山那边的夏季牧场放牧。让尕家有4口人,人均18头牦牛,牦牛头头都长得膘肥体壮的。让尕说,这是在安曲乡实行“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牧”后他们家把牦牛的头数减下来的结果,以前家里养有一百多头牛,但一到冬季草料不够的时候,牦牛是掉膘的掉膘,饿死的饿死,还没有现在少养些好。这72头牛,要是现在拿去卖的话,卖出的价格要抵以前瘦牛一百多头的价格。
      
      红原县作为阿坝州高寒牧区县——它拥有天然草地面积116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121万亩,牧户7642户3.3万人。千百年来,红原牧民就是靠着这些草地世代放牧,繁衍生息。
      
      自豪中的草原人,也有隐忧。由于红原的农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畜产品生产方式还处于“靠天养畜”的天然放牧初级阶段,加之草场不同程度的退化,传统游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要想改善牧民的生活状况,就必须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与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这是这些年来红原历任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红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今年年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牧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指出我省牧区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进一步推进我省牧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今年2月,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在州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今年阿坝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定在增长25%左右。要坚持实施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农牧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把阿坝州建成四川省重要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根本上扭转粗放经营、靠天种地、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红原人意识到,不狠抓现代畜牧业建设、不狠抓增收,红原必然停留在落后的自豪中。
      
      2011年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论证,提出了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协调发展,坚持牧区、牧业、牧民“三牧兼顾”统筹发展,坚持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转型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更优、县域经济更强、农牧民收入更丰、生态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青藏高原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的观点。
      
      进而,红原现任领导班子提出了推动“四个四”转变,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即:构建四个体系,促进牧业服务社会化;调整四个机构,促进畜牧生产产业化;推动四个转变,促进牧业经营现代化;实现四个持续,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不转变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不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红原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这一点,现任红原县委书记何飚和县长嘉央罗萨都十分清楚。
      
      何飚说,红原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探索,是他们为红原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建设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正因如此,自己丝毫不敢懈怠,如果自己做得不够好,就对不起历任班子的付出。
     
      2009年11月,红原县被列为四川省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县。2010年又被列入“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作为全省牧区仅有的两个试点县之一,红原县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生产发展为要、民生改善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退牧还草、草原“两化三害”治理、严格落实生态补奖政策、草畜平衡试点项目,奠定了草原可持续发展基础。先后完成退牧还草700万亩,建成国家级牧草种籽生产基地2万亩,完成瓦切乡沙化治理2.34万亩,治理鼠虫害384.82万亩次,灭虫269.49万亩次,禁牧476万亩草场,对643.15万亩草场平衡进行奖励,通过置换草场39万亩,种草1.8万亩,减畜11.7万羊单位,探索出了高寒牧区在全定居条件下“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畜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红原县打造建设了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成中心奶站2个,移动奶站1个,青藏高原牦牛奶移动产奶平台20套,建设农村公路226.4公里、牧道992公里,建乡镇兽防站11个,牲畜防疫巷道圈161个;完成41个联户、289个单户的养畜生产点用房、棚圈、打草基地,建设完成标准化钢架砖混结构养畜暖棚553个。
      
      通过畜牧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产业化基地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为全面推进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红原县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群结构,建立了麦洼牦牛本品种选育基地3个、藏系绵羊原种场1个,设立了42个冻精冷配点,仅去年冻精牦牛畜种改良组群就达6000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
      “我们坚持生产转型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加强畜种改良,深入推进旅游产业,促进了传统粗放向精细高效转变。”县委副书记、县长嘉央罗萨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红原已发展瓦切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茸日玛绵羊养殖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吸收成员1350户,辐射带动牧农户4100户,带动户均增收800元以上。
      
      要实现牧民的增收,仅仅靠转变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是不够的。嘉央罗萨告诉记者,红原依靠大草原的优势,已经在哈拉玛村建立了观光畜牧业示范点,这是川西北牧区目前唯一一个示范点,它由合作社经营,牧民以入股方式参与,为游客提供看、吃、住的深度体验。到目前,红原县已扶持规模牧家乐18家、精品旅游村寨示范户170余家、转移畜牧业富余人员600余人,有力促进了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同时,红原县做优畜产品精深加工和香精香料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实践,红原畜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2011年,红原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98元,同比增加22.2%,绝对值居阿坝州13县第一位。今年上半年,预计红原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94元,同比增长25.1%。
      
      谈到今年上半年农牧民会增收20%以上这个话题,何飚显得谦虚而信心满满:“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得加倍努力工作啊,否则,就对不起前几任领导班子打下的基础啰。”
      
      记者了解到,2012-2016年,总投资1300万元的红原“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行业科技项目(行业社区)”将实施。项目区将实行牧场围栏、分区轮牧、禁牧、品种改良、科学养殖、完善奶站等基础设施,组建销售联合体、开展畜牧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目前,以“草场连片、分区轮牧、核减牲畜、科学养畜、基础配套、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畜牧业试点正在有效推进。
      
      “红原将建设生态环境更优、县域经济更强、农牧民收入更丰的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谈到红原县下一步现代特色畜牧业的建设,县委书记何飚的语速明显加快。
      
      这位从阿坝州政府秘书长的位置上到红原当“一把手”的同志,深知国家、省州各级对牧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关注。他说,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红原县要构建高效的牧草生产管护体系,构建现代的兽防繁育体系,构建完备的畜产品安全防范体系,构建科学的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红原建成青藏高原现代特色畜牧业示范综合体。
      
      县长嘉央罗萨也向记者讲述了红原建设现代特色畜牧业的具体做法:调整天然草场结构,大面积建设优质高产人工打贮草基地,促进天然放牧型向冬春补饲型转变;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大力实施畜种改良和品种选育,保护提升“麦洼牦牛”、“藏系绵羊”优质品牌,促进牲畜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调整牧业人口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等替代产业,促进牧业剩余劳动力向非牧产业转移;调整畜副产品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原料出售型向精深加工增值型转变。
      
      此外,红原还确定了完成四个持续的目标:生态功能持续增强;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畜牧经济持续发展;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广袤的红原大草原上,记者的车在平坦的道路上奔驰,满眼的翠绿和空气中花儿的芬芳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和一种希望。希望,就像草原一样宽广。红原,也如春天的小姑娘,将慢慢长大。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阿坝州红原县加快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建设

  • 2012年06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六月的红原大地,疯长的牧草将草原染上了一层绿色。远处的绵羊、牦牛,黑白相间,点染着草原的绿色图画。在黑白移动、白云飘忽间,一幅画面已然展开,这是草原牧民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生活画卷。他们在此放牧着、生活着、憧憬着。
      
      这种游牧,千年不变。这种憧憬,正在实现。红原,近年来在推进草原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积极探索协调、统筹、转型和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引领青藏高原牧区建设现代特色新牧区的新路子。
      
      在安曲乡哈拉玛村,牧民让尕正准备将家里的72头牦牛赶到山那边的夏季牧场放牧。让尕家有4口人,人均18头牦牛,牦牛头头都长得膘肥体壮的。让尕说,这是在安曲乡实行“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牧”后他们家把牦牛的头数减下来的结果,以前家里养有一百多头牛,但一到冬季草料不够的时候,牦牛是掉膘的掉膘,饿死的饿死,还没有现在少养些好。这72头牛,要是现在拿去卖的话,卖出的价格要抵以前瘦牛一百多头的价格。
      
      红原县作为阿坝州高寒牧区县——它拥有天然草地面积116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121万亩,牧户7642户3.3万人。千百年来,红原牧民就是靠着这些草地世代放牧,繁衍生息。
      
      自豪中的草原人,也有隐忧。由于红原的农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畜产品生产方式还处于“靠天养畜”的天然放牧初级阶段,加之草场不同程度的退化,传统游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要想改善牧民的生活状况,就必须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与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这是这些年来红原历任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红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今年年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牧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指出我省牧区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进一步推进我省牧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今年2月,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在州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今年阿坝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定在增长25%左右。要坚持实施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农牧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把阿坝州建成四川省重要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根本上扭转粗放经营、靠天种地、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红原人意识到,不狠抓现代畜牧业建设、不狠抓增收,红原必然停留在落后的自豪中。
      
      2011年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论证,提出了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协调发展,坚持牧区、牧业、牧民“三牧兼顾”统筹发展,坚持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转型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更优、县域经济更强、农牧民收入更丰、生态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青藏高原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的观点。
      
      进而,红原现任领导班子提出了推动“四个四”转变,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即:构建四个体系,促进牧业服务社会化;调整四个机构,促进畜牧生产产业化;推动四个转变,促进牧业经营现代化;实现四个持续,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不转变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不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红原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这一点,现任红原县委书记何飚和县长嘉央罗萨都十分清楚。
      
      何飚说,红原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探索,是他们为红原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建设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正因如此,自己丝毫不敢懈怠,如果自己做得不够好,就对不起历任班子的付出。
     
      2009年11月,红原县被列为四川省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县。2010年又被列入“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作为全省牧区仅有的两个试点县之一,红原县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生产发展为要、民生改善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退牧还草、草原“两化三害”治理、严格落实生态补奖政策、草畜平衡试点项目,奠定了草原可持续发展基础。先后完成退牧还草700万亩,建成国家级牧草种籽生产基地2万亩,完成瓦切乡沙化治理2.34万亩,治理鼠虫害384.82万亩次,灭虫269.49万亩次,禁牧476万亩草场,对643.15万亩草场平衡进行奖励,通过置换草场39万亩,种草1.8万亩,减畜11.7万羊单位,探索出了高寒牧区在全定居条件下“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畜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红原县打造建设了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成中心奶站2个,移动奶站1个,青藏高原牦牛奶移动产奶平台20套,建设农村公路226.4公里、牧道992公里,建乡镇兽防站11个,牲畜防疫巷道圈161个;完成41个联户、289个单户的养畜生产点用房、棚圈、打草基地,建设完成标准化钢架砖混结构养畜暖棚553个。
      
      通过畜牧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产业化基地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为全面推进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红原县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群结构,建立了麦洼牦牛本品种选育基地3个、藏系绵羊原种场1个,设立了42个冻精冷配点,仅去年冻精牦牛畜种改良组群就达6000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
      “我们坚持生产转型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加强畜种改良,深入推进旅游产业,促进了传统粗放向精细高效转变。”县委副书记、县长嘉央罗萨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红原已发展瓦切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茸日玛绵羊养殖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吸收成员1350户,辐射带动牧农户4100户,带动户均增收800元以上。
      
      要实现牧民的增收,仅仅靠转变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是不够的。嘉央罗萨告诉记者,红原依靠大草原的优势,已经在哈拉玛村建立了观光畜牧业示范点,这是川西北牧区目前唯一一个示范点,它由合作社经营,牧民以入股方式参与,为游客提供看、吃、住的深度体验。到目前,红原县已扶持规模牧家乐18家、精品旅游村寨示范户170余家、转移畜牧业富余人员600余人,有力促进了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同时,红原县做优畜产品精深加工和香精香料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实践,红原畜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2011年,红原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98元,同比增加22.2%,绝对值居阿坝州13县第一位。今年上半年,预计红原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94元,同比增长25.1%。
      
      谈到今年上半年农牧民会增收20%以上这个话题,何飚显得谦虚而信心满满:“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得加倍努力工作啊,否则,就对不起前几任领导班子打下的基础啰。”
      
      记者了解到,2012-2016年,总投资1300万元的红原“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行业科技项目(行业社区)”将实施。项目区将实行牧场围栏、分区轮牧、禁牧、品种改良、科学养殖、完善奶站等基础设施,组建销售联合体、开展畜牧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目前,以“草场连片、分区轮牧、核减牲畜、科学养畜、基础配套、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畜牧业试点正在有效推进。
      
      “红原将建设生态环境更优、县域经济更强、农牧民收入更丰的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谈到红原县下一步现代特色畜牧业的建设,县委书记何飚的语速明显加快。
      
      这位从阿坝州政府秘书长的位置上到红原当“一把手”的同志,深知国家、省州各级对牧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关注。他说,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红原县要构建高效的牧草生产管护体系,构建现代的兽防繁育体系,构建完备的畜产品安全防范体系,构建科学的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红原建成青藏高原现代特色畜牧业示范综合体。
      
      县长嘉央罗萨也向记者讲述了红原建设现代特色畜牧业的具体做法:调整天然草场结构,大面积建设优质高产人工打贮草基地,促进天然放牧型向冬春补饲型转变;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大力实施畜种改良和品种选育,保护提升“麦洼牦牛”、“藏系绵羊”优质品牌,促进牲畜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调整牧业人口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等替代产业,促进牧业剩余劳动力向非牧产业转移;调整畜副产品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原料出售型向精深加工增值型转变。
      
      此外,红原还确定了完成四个持续的目标:生态功能持续增强;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畜牧经济持续发展;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广袤的红原大草原上,记者的车在平坦的道路上奔驰,满眼的翠绿和空气中花儿的芬芳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和一种希望。希望,就像草原一样宽广。红原,也如春天的小姑娘,将慢慢长大。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