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简析

  • 2012年05月3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一、攀枝花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人口规模    

      2011年末,攀枝花市常住人口为121.99万人,其中三区常住人口达到79.45万人,占攀枝花市总常住人口的65.13%。从分区县人口规模来看,东区人口规模最大,达到36.96万人,其次是仁和区26.17万人、米易县21.52万人、盐边县21.02万人,西区人口规模最小,只有16.32万人。    

      (二)城镇化进程    

      2011年攀枝花市城镇人口75.19万人,其中东区、西区、仁和区城镇人口共计63.54万人。攀枝花市城镇化率达到61.64%。在三区两县中,东区、西区城镇化率分别为98.57%,96.21%,已接近100%,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分别为43.60%、32.67%、21.98%。    

      2006-2011年间,攀枝花常住人口增加8.15万人,年均增加1.63万人。城镇化率增加4.0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81个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2006-2011年攀枝花市城镇化进程表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2006年 113.84 65.60 57.60
    2007年 114.42 67.05 58.60
    2008年 115.00 68.50 59.60
    2009年 116.98 70.20 60.00
    2010年 121.50 73.02 60.10
    2011年 121.99 75.19 61.64

      (三)流动人口    

      2011年攀枝花市户籍人口为111.73万人,流入人口28.99万人,流出人口18.73万人,净流入10.26万人。(见表二)
       
      表二:2011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计算表
      
    区县 常住人口
    (万人)
    户籍人口
    (万人)
    流入人口  (万人) 流出人口
    (万人)
    净流入人口
    (万人)
    东区 36.96 31.57 13.13 7.74 5.39
    西区 16.32 15.13 5.74 4.55 1.19
    仁和区 26.17 22.36 7.84 4.03 3.81
    三区合计 79.45 69.06 26.71 16.32 10.39
    米易 21.52 21.75 1.69 1.92 -0.23
    盐边 21.02 20.92 0.59 0.49 0.10
    攀枝花市合计 121.99 111.73 28.99 18.73 10.26
      
      (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净流入人口=流入人口-流出人口。户籍人口是指每年公安部门公布的年末人口数,流入人口、流出人口根据计生委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流入流出人口数据及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评估得出)    

      二、制约攀枝花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发展空间和人口密度不利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    

      2010年攀枝花市总面积为74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60.92平方公里,其中三区建成区面积分别为32平方公里、13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腹地狭小,且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万人以上,人口容量虽有余地,但发展空间不大,成为制约攀枝花市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总量小是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短板    

      攀枝花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二、三次产业中,二产比重特高,在二产中,钢铁工业一枝独秀。因此,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了就业机会创造不足,高端人才缺乏。2011年,攀枝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45.66亿元,在全省排第15位,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已成为制约攀枝花市人口聚集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与扩散   

      要把推进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调整,引导城市人口的合理集聚与扩散,逐步提高经济总量。在工业布局上,重点加快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以提高就业容量,促进人口快速集聚。在城市商业空间布局上,加快建设商业中心,大力发展重点中心镇的社区商业网点,通过商贸业的快速发展与商贸中心的建设来集聚人气,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二)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一是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城乡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二是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小步快走、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当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辖范围。尽快制定标准和政策,在区(县)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元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统筹解决进城农民和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时在医疗保险和子女就学等方面要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三)对各区县推进城镇化工作实行目标考核    

      推进城镇化事关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将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推进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攀枝花市政府要将推进城镇化工作纳入对各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于三区,要着重考核增加就业岗位、吸纳人口增量、稳定人口常住、扩大对迁入人口的公共服务覆盖面。对于两县需重点考核加强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攀枝花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简析

  • 2012年05月3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一、攀枝花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人口规模    

      2011年末,攀枝花市常住人口为121.99万人,其中三区常住人口达到79.45万人,占攀枝花市总常住人口的65.13%。从分区县人口规模来看,东区人口规模最大,达到36.96万人,其次是仁和区26.17万人、米易县21.52万人、盐边县21.02万人,西区人口规模最小,只有16.32万人。    

      (二)城镇化进程    

      2011年攀枝花市城镇人口75.19万人,其中东区、西区、仁和区城镇人口共计63.54万人。攀枝花市城镇化率达到61.64%。在三区两县中,东区、西区城镇化率分别为98.57%,96.21%,已接近100%,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分别为43.60%、32.67%、21.98%。    

      2006-2011年间,攀枝花常住人口增加8.15万人,年均增加1.63万人。城镇化率增加4.0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81个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2006-2011年攀枝花市城镇化进程表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2006年 113.84 65.60 57.60
    2007年 114.42 67.05 58.60
    2008年 115.00 68.50 59.60
    2009年 116.98 70.20 60.00
    2010年 121.50 73.02 60.10
    2011年 121.99 75.19 61.64

      (三)流动人口    

      2011年攀枝花市户籍人口为111.73万人,流入人口28.99万人,流出人口18.73万人,净流入10.26万人。(见表二)
       
      表二:2011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计算表
      
    区县 常住人口
    (万人)
    户籍人口
    (万人)
    流入人口  (万人) 流出人口
    (万人)
    净流入人口
    (万人)
    东区 36.96 31.57 13.13 7.74 5.39
    西区 16.32 15.13 5.74 4.55 1.19
    仁和区 26.17 22.36 7.84 4.03 3.81
    三区合计 79.45 69.06 26.71 16.32 10.39
    米易 21.52 21.75 1.69 1.92 -0.23
    盐边 21.02 20.92 0.59 0.49 0.10
    攀枝花市合计 121.99 111.73 28.99 18.73 10.26
      
      (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净流入人口=流入人口-流出人口。户籍人口是指每年公安部门公布的年末人口数,流入人口、流出人口根据计生委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流入流出人口数据及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评估得出)    

      二、制约攀枝花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发展空间和人口密度不利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    

      2010年攀枝花市总面积为74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60.92平方公里,其中三区建成区面积分别为32平方公里、13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腹地狭小,且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万人以上,人口容量虽有余地,但发展空间不大,成为制约攀枝花市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总量小是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短板    

      攀枝花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二、三次产业中,二产比重特高,在二产中,钢铁工业一枝独秀。因此,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了就业机会创造不足,高端人才缺乏。2011年,攀枝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45.66亿元,在全省排第15位,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已成为制约攀枝花市人口聚集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与扩散   

      要把推进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调整,引导城市人口的合理集聚与扩散,逐步提高经济总量。在工业布局上,重点加快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以提高就业容量,促进人口快速集聚。在城市商业空间布局上,加快建设商业中心,大力发展重点中心镇的社区商业网点,通过商贸业的快速发展与商贸中心的建设来集聚人气,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二)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一是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城乡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二是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小步快走、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当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辖范围。尽快制定标准和政策,在区(县)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元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统筹解决进城农民和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时在医疗保险和子女就学等方面要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三)对各区县推进城镇化工作实行目标考核    

      推进城镇化事关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将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推进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攀枝花市政府要将推进城镇化工作纳入对各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于三区,要着重考核增加就业岗位、吸纳人口增量、稳定人口常住、扩大对迁入人口的公共服务覆盖面。对于两县需重点考核加强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