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通知

  • 2011年07月15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川府发[2011]24号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现将《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二○ 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意见》(川办发〔2010〕85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战略需求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工作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果应用推广显著加快,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正加速向农业强省迈进。

      1.农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省政府建立了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农业科技工作得到显著加强。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017%增至2009年的021%。2009年,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计301亿元,居全国第14位,较上年增长165%,高于141%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育成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75个,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24个,创造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的新材料1100余份,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225项农业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61项。2010年,我省7项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农业类科技进步奖总数的28%,居全国首位。

      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加快。“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省应用农业科技成果1734个,应用率达708%,获奖成果、审定品种、授权专利应用率分别为929%、67.9%和581%,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成果的应用率均在7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生猪、家禽和水产良种覆盖面分别达95%、67%、83%、85%。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不断推广,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5年的2182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3155万千瓦。农业科技转化项目培育年销售额500万以上的农业企业260多家,发展壮大了粮食、生猪、泡菜等20多个优势特色产业。

      4.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5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有涉农高等学校30个、涉农科研院所68个。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2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近300个,科技特派员8000余名,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65个。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建成涵盖农业、畜禽、水产领域的省、市、县、乡综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市(州)农技推广机构60个,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651个和8995个,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325个。基层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已达到1113万人,其中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已延伸至村。

      5.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建成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和蚕桑等16个优势产区,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电话入村率、自来水受益率、农村广播和电视覆盖率稳步提高,以沼气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4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82亿元,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03元增长到2010年的5140元,年均增长12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涉及部门多、层次多,科技资源分散,可能出现竞争项目、重复立项等问题,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不尽合理,吸引社会投资不足。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户生产需求脱节。

      2.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素质较低,对农业技术尤其对规模化种养殖技术认识不够、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2009年,全省推广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品种共648个,其中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的仅6个,占总数的09%。

      3.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我省农技人员的编制和工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技推广人员数量总体上仍显不足,平均每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服务2290亩耕地。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技人员收入偏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与转化推广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完善,农技人员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普遍难留人才。

      (三)发展机遇。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离不开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2.我省“两个加快”的科技使命。我省正处于“两个加快”的攻坚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要时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打造“全域灌区”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推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组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非农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3.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今年4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农作物种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面对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企业主体,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设。

      4.低碳高效农业的全球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致灾天气明显增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目前,各国正积极发展和应用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固碳以及节水灌溉等低碳农业技术,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5.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进展。农业生物技术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9年,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认证,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作物特别是水稻育种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亚洲乃至世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战略需求。

      1.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科技突破。确保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科技引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3.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四川盆地干旱的发生频率高达95%(三季连旱频率为35%),季节性、区域性缺水严重,耕地有效灌溉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仅为2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地矛盾突出。现有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4家,仅占全省种子企业的5%,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农民持续增收需要科技助推。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开辟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使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5.应对市场竞争需要科技保障。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服务农村民生改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创新与转化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两个方面。既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又要抓好成果转化推广,迅速把试验产量变成大田产量,把试验产品变成市场商品。

      2.坚持“四新”协调与“六良”配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推进农业科技研究、转化和推广工作,加强“四新”协调和“六良”配套,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的综合效益。

      3.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畜牧水产业技术链构建,突破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配送等农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

      4.坚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联合。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5.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6.坚持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结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显著加快,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1.科技创新目标。到2015年,培育100个以上市场竞争力强、影响重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创造200份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攻克关键技术120—150项,申请500项涉农专利,制定40—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2.成果转化目标。到2015年,重点转化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成果260项,奖励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转化项目20—25个,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0—15家;新培育20个以上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开发新产品500个;重点建设转化示范基地200个,示范新品种500个、新技术和新模式500项。

      3.技术推广目标。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60%以上;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达到8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中试推广畜禽新品种250万(只、套);新增1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亿人次。

      三、优先发展领域及方向

      (一)生物种业领域。

      1.粮经作物品种。广泛收集国内外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大有利基因的发掘,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重点选育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和蔬菜、果树、棉麻等经济作物新品种。

      2.畜禽品种。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畜禽品种优势和特色遗传资源,培育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畜禽新品种或配套系,重点培育良种奶(肉)牛、瘦肉型良种猪、羊、优质肉(蛋)鸡等品种或品系。

      3.林木品种。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经过筛选和认定,规划建立一批优质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圃,努力选育出速生、优质、抗逆和高效的用材林树种和经济林新品种,为我省生态安全和林业产业发展打造种业基础。

      4.水产品种。开发利用长江上游名贵稀有鱼类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遗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突破性养殖新品种、特色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示范推广,重点选育长江上游具有自然种质资源的珍稀特有鱼类新品种和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新品种。

      (二)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领域。

      1.粮食作物。以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创建为载体,综合利用育秧(育苗)技术、定植技术、土壤保育技术、机械化技术、肥料运筹与经济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大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测试诊断技术等技术创新集成,推广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集成轻简节本增效技术,研究示范增产增效新模式,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促进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

      2.经济作物。实现经济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高经济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重点促进茶叶、特色水果、特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品种改良、产品处理、产业化加工,提高产业化水平。

      3.耕地保育。攻克中低产田土改造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土壤修复保护与快速改良、土壤肥力提升、镉等重金属污染治理、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建立适合我省不同地区农业特点的耕地质量保育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耕地地力提升、灾毁土地、复垦农地、设施农业土壤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退化及污染农田质量综合提升、旱地综合治理和农田系统养分高效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

      (三)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领域。

      1.饲料安全。优先支持畜禽水产专用饲料和饲料科学配方技术研究,加速研制并推广安全、低残留、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大力推动大型饲料加工设备及成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强生物工程技术及饲料营养理论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健康养殖。加强畜禽、肥料、饲料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无害化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畜禽水产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和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快速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发展。

      3.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畜禽粪污等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沼气新能源等新技术研究,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和农业环境化学污染物降解和修复技术,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产品。

     4.疫病防控。发展和支持研究新型化学合成药、中兽药和诊断试剂,建立兽药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重点疫病预测预报、防疫、市场快速检疫和诊断治疗技术体系,全面推行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技术规范,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准与追溯体系。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领域。

      1.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茶叶、蔬菜、柠檬、柑橘、经济林、中药材、特色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工艺流程和生化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现代机械技术设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现代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畜禽、肉、蛋、奶等产业推进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在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及工艺流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发超高压加工、脉冲电场杀菌、微波加式等现代机械技术设备,开发新型高附加值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促进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现代物流。以农产品物流服务信息(调度)中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建立直销市场,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运用电子拍卖、交易和结算等电子商务技术,发展农产品数字化配送技术与交易平台。

      (五)现代林业领域。

      1.商品林。加强主要用材林高产、优质、持续稳定、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培育优良家系、杂交系、无性系,研究用材林定向培育、高效利用技术,加大良种壮苗快繁体系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力度,为提高用材林质量和林地持续生产力提供技术保证。

      2.经济林。通过对经济林木良种培育技术、快速育苗配套技术、栽培技术及经营模式、林产品保鲜技术、加工贮藏技术、园林植物培育技术的开发,促进经济林生产、经营的科技进步,发挥经济林资源和产品的特色优势,促进特色林业产业发展。

      3.可持续林业。研究开发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与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技术,开展不同经济型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时空配置技术和高产高效经营模式研究,提高陡坡退耕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林业碳汇。研究开发林业碳计量体系技术,科学测定我省林业碳汇的数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加强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的研究,减少木材使用的碳排放;加强木材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技术升级换代研究,提高木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六)现代水利领域。

      1.节水农业。集成开发农业机械与耕作制度配套的现代农业节水、节能、减排和固碳技术。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非常规水安全高效利用等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发展抗旱节水型作物鉴定评价技术、生物精量控制灌溉技术、环保型集雨新材料,创新节水前沿与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新产品,研发、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设施和管理模式,加大高效节水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和推广力度。围绕分区发展策略、高效节水灌溉机理等问题,开展综合性基础研究。

      2.农村饮用水安全。针对我省水源地污染问题,重点研究农村地表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控、养殖污染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源地监测预警及运行管理、微污染水源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与措施,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分散、集中供水管网不易到达,且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技术不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及管网管理维护难度较大等问题,重点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净化消毒技术研究,并从体制和机制上探索适宜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体系。

      3.防灾减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最新防汛科技成果,建立完善的全省汛、旱情监视系统,提高江河洪水预报精度,建立流域洪水调度系统,形成省、市、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防汛指挥体系,为防洪抗旱科学、高效、安全决策提供支撑。

      4.水资源优化调度。针对我省水资源大省、水资源利用弱省的现状,重点开展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保护及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足迹研究,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强化水资源在线监测和联合调度、优化调配技术。

      5.水土保持。加强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进行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强化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建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强化若尔盖湿地的水循环过程研究,揭示其退化机理,探寻有效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加强区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进行区域地质灾害危害性评判和综合防治。

      (七)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领域。

      1.环保型肥料。以生态、高效、环保肥料开发为重点,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型肥料,开展新型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农艺配方与制粒技术研究,开展复合抗逆型微生物肥料研制与施用技术研究,突破微生物有机肥料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2.农药创制。研制第三代新型高效杀菌剂、广谱高效杀虫剂、生物农药、新型特效生物除草剂、农用抗生素,加强生物筛选模型、制剂标准化技术研究。研制安全、低残留、高效的新型疫苗和生物兽药,研制快速检测技术和诊断试剂盒、高效安全疫苗和生物鱼药产品,加强生物“五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产业开发。

      3.生态农业。加大低碳经济和循环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在生态位协同循环农林、粮经、种养复合系统共生循环模式、农业生境过程控制及种养废弃物循环高效利用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原料、燃料及饲料等的资源转化。

      (八)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领域。

      1.农牧业生产装备与设施。支持种苗生产、农机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装备、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等设施农业高效率和高效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轻便、耐用、低能耗的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小微型农机具,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新技术。

      2.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与设施。深入研究分离、修饰、包装材料、加工装备和质控等食品加工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农产品整修、洗涤、预冷、分级、包装、表面涂剂、辐射与化学处理、农产品质量检测、产品交易技术创新与集成,在小型、轻便、多功能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引进、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加强畜禽屠宰加工、冷链储存和仓储设施建设。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1.突破性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项。加强农作物及畜禽水产突破性优良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安全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流动,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扶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抗逆、安全农作物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及品种引进工作。在加强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新品种选育的同时,选育和引进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优质、多抗、专用、特色果蔬茶、林竹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开展川产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农作物新品种试验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和品种审定后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真实性等追踪检测。开展猪、鸡、牛、羊、兔等优质、高效、安全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加速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科技专项。重点研究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和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周年持续丰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合不同区域特性的农作物主导品种,开展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和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子、种畜禽、水产良种、肥料、饲料、兽药、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研究。在现代无害化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和环境化学污染物快速在线检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建立农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与追溯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重点围绕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加强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制与开发、阻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猪链球菌感染人防控技术研究,开展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以及重大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科技专项。重点围绕功能性成份提取、贮藏保鲜、生产、流通和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粮油重点开展稻谷、油菜籽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畜禽重点开展特色优质风味肉制品、蛋、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装备技术研究开发;果蔬茶重点开展冷贮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展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研究天然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和纯化新技术和新工艺,粮食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围绕低碳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重点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新技术;加强果蔬茶无废弃开发,研究植物残渣、动物加工下脚料资源化处理新技术、动植物生产物互相转化利用生态新技术;鼓励并支持研究沼气能源利用新技术。

      (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围绕生猪、油菜、食用菌、薯类、酿酒高粱、泡菜、猕猴桃、茶叶、中药材、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装备、生产、加工、物流和市场等环节技术链集成示范。农业装备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现代农业机械利用的配套技术及其基础设施,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及其喷、滴灌等设施的推广和配套技术;农业生产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高效轻简清洁种植、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技术;农产品加工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农产品初加工、分级、包装等技术;物流和市场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冷链运输体系建设,示范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化学污染物残留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市场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和管理技术,打造形成省级或区域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

      2.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工程。围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以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的示范推广,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发挥园区对区域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土地、税收和金融等优惠政策,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优化园区管理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园区为基地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把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区域成果孵化基地。

      3.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结合“新建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规划,实施田间排灌、田型调整、地力培肥等工程技术,推广耕地恢复提高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围绕主产区粮食增产目标,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创新和集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作物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建成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大面积粮食作物丰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粮食产后减损增效技术研究,狠抓“一田三区”(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促进全省粮食大面积持续增产。

      4.科技富民强县促进工程。以农民增收和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为切入点,通过技术开发和组装配套,转化先进技术,开发创新产品,创建知名名牌,提高市场效益,提升农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展畜禽适度规模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地方特色、特种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优质高效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集成和示范。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5.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以科技创新创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围绕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建设一批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推进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建设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农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的机制,拓展助农增收渠道。

      6.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整合现有的“三农热线”、四川农业科技网、农业科技110、四川粮网、成都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集成农业科技110、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物流、村村快速建站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应用技术,重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示范站,为广大农村提供科技信息、远程教育、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合作医疗等各类信息服务。整合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共享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发布。

      7.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工程。以新增节水灌面为全省节水灌溉发展目标,以规模化示范区建设为推动全省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在成都市、眉山市、攀枝花市建设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区。重点建设中小型灌区田间工程的综合配套节水改造项目;适当修建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抗旱水源,充分利用地形发展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管灌、自压喷灌、微灌。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

      1.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从挖掘作物遗传增产潜力、提升耕地生产潜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开展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试验示范,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根据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和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我省“十一五”期间育成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保障优质、高产种苗供应。集成耕地与产粮能力监测、土壤质量保育、农业技术等技术,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在优势核心县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努力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2.新增林业产值千亿示范工程。根据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认真谋划、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大项目,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强化科技支撑,针对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与推广,为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加大示范引导,根据现代林业产业的基本要求,加快建立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带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

      3.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快我省“十一五”期间育成的畜禽新品系的示范推广,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确保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做到畜禽良种化。科学合理布置养殖场(小区),高标准建设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做到养殖设施化。大力推进成熟的集成技术、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做到生产规范化。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做到防疫制度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粪污排放达到相关标准并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清洁生产,做到粪污无害化处理。

      4.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创建工程。把高产高效创建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在88个粮食重点县全面推行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抓好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的主产区创建工作,选择条件好的县、乡开展整建制创建活动,有效带动全省大面积平衡增产。实施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推进行政、科研、生产大协作,大力开展“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普及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模式,建设新品种展示园、新技术示范区、新模式示范带、新机制推进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新品种供种率、新技术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全覆盖,带动全省粮食主产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5%以上、实用增产技术推广面达到85%以上。

      5.优势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广优势水产良种,加快水产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集成水产良种繁育、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饲料营养、养殖机械等先进适用配套技术,建设一批水产优势品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产地规模化、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销售品牌化。促进产地基地规模、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带动水产业向现代渔业发展。

      6.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为切实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户家庭卫生状况,“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一是改进配置新型农户储粮装具,扩大试点范围,提高农户科学储粮受益面;二是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提倡使用植物性杀虫剂逐步替代瓶装磷化铝等熏蒸剂,提高农户储粮技术使用安全性;三是建立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支撑体系,在试点县级粮食部门及部分骨干粮食购销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农户科学储粮服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农民技术骨干。

      (四)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能力。

      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三大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按类别建设和完善粮油作物、畜牧和农产品加工等开放式重点实验室,面向农村优势产业开展创新性研究,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在水产、果蔬、中药和茶叶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和转移扩散。以技术研发为目的,联合同类农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产业链延长和技术链配套为目的,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猪、蛋鸡等产业,支持建立连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和农户的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建设节水灌溉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平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科研平台和水利工程检测技术平台,为推动我省全域灌溉、全域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若干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及综合孵化器,将孵化功能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源源不断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促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以满足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组织设立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平台,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科技成果鉴定咨询与代理、农业科技投融资、技术资产评估和工程产业化中试与技术检测服务等活动。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机制,构建以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为主,各类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社会化组织分工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管理和考核等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人才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加大力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快形成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指导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大问题,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合作,省、市、县联动,做好工作衔接。强化科技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的统筹作用、农业主管部门对大面积农技推广的组织作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科研与示范的主体作用、综合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作用。

      (二)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农业主管部门与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建设。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跨单位、跨学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遴选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分工合作,攻克现代农业的突破性、重大关键共性新技术,保障成果的有效供给。
     
    (三)强化人才支撑。创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制度,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参加农业科技研发。建立农业高级专家库,为地方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狠抓基地建设。以现有转化示范基地为基础,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分区域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转化示范基地,把基地打造成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和成果中试示范平台。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优先支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承担农业科技项目。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鼓励种子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五)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六)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研激励机制,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完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定机制,改进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承担农业科技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附件:1.“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
         2.“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部门职责分工



    附件下载:

    川府发24号附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通知

  • 2011年07月15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川府发[2011]24号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现将《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二○ 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意见》(川办发〔2010〕85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战略需求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工作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果应用推广显著加快,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正加速向农业强省迈进。

      1.农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省政府建立了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农业科技工作得到显著加强。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017%增至2009年的021%。2009年,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计301亿元,居全国第14位,较上年增长165%,高于141%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育成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75个,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24个,创造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的新材料1100余份,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225项农业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61项。2010年,我省7项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农业类科技进步奖总数的28%,居全国首位。

      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加快。“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省应用农业科技成果1734个,应用率达708%,获奖成果、审定品种、授权专利应用率分别为929%、67.9%和581%,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成果的应用率均在7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生猪、家禽和水产良种覆盖面分别达95%、67%、83%、85%。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不断推广,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5年的2182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3155万千瓦。农业科技转化项目培育年销售额500万以上的农业企业260多家,发展壮大了粮食、生猪、泡菜等20多个优势特色产业。

      4.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5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有涉农高等学校30个、涉农科研院所68个。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2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近300个,科技特派员8000余名,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65个。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建成涵盖农业、畜禽、水产领域的省、市、县、乡综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市(州)农技推广机构60个,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651个和8995个,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325个。基层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已达到1113万人,其中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已延伸至村。

      5.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建成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和蚕桑等16个优势产区,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电话入村率、自来水受益率、农村广播和电视覆盖率稳步提高,以沼气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4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82亿元,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03元增长到2010年的5140元,年均增长12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涉及部门多、层次多,科技资源分散,可能出现竞争项目、重复立项等问题,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不尽合理,吸引社会投资不足。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户生产需求脱节。

      2.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素质较低,对农业技术尤其对规模化种养殖技术认识不够、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2009年,全省推广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品种共648个,其中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的仅6个,占总数的09%。

      3.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我省农技人员的编制和工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技推广人员数量总体上仍显不足,平均每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服务2290亩耕地。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技人员收入偏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与转化推广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完善,农技人员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普遍难留人才。

      (三)发展机遇。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离不开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2.我省“两个加快”的科技使命。我省正处于“两个加快”的攻坚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要时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打造“全域灌区”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推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组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非农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3.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今年4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农作物种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面对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企业主体,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设。

      4.低碳高效农业的全球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致灾天气明显增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目前,各国正积极发展和应用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固碳以及节水灌溉等低碳农业技术,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5.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进展。农业生物技术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9年,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认证,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作物特别是水稻育种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亚洲乃至世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战略需求。

      1.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科技突破。确保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科技引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3.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四川盆地干旱的发生频率高达95%(三季连旱频率为35%),季节性、区域性缺水严重,耕地有效灌溉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仅为2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地矛盾突出。现有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4家,仅占全省种子企业的5%,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农民持续增收需要科技助推。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开辟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使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5.应对市场竞争需要科技保障。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服务农村民生改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创新与转化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两个方面。既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又要抓好成果转化推广,迅速把试验产量变成大田产量,把试验产品变成市场商品。

      2.坚持“四新”协调与“六良”配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推进农业科技研究、转化和推广工作,加强“四新”协调和“六良”配套,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的综合效益。

      3.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畜牧水产业技术链构建,突破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配送等农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

      4.坚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联合。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5.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6.坚持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结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显著加快,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1.科技创新目标。到2015年,培育100个以上市场竞争力强、影响重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创造200份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攻克关键技术120—150项,申请500项涉农专利,制定40—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2.成果转化目标。到2015年,重点转化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成果260项,奖励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转化项目20—25个,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0—15家;新培育20个以上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开发新产品500个;重点建设转化示范基地200个,示范新品种500个、新技术和新模式500项。

      3.技术推广目标。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60%以上;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达到8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中试推广畜禽新品种250万(只、套);新增1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亿人次。

      三、优先发展领域及方向

      (一)生物种业领域。

      1.粮经作物品种。广泛收集国内外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大有利基因的发掘,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重点选育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和蔬菜、果树、棉麻等经济作物新品种。

      2.畜禽品种。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畜禽品种优势和特色遗传资源,培育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畜禽新品种或配套系,重点培育良种奶(肉)牛、瘦肉型良种猪、羊、优质肉(蛋)鸡等品种或品系。

      3.林木品种。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经过筛选和认定,规划建立一批优质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圃,努力选育出速生、优质、抗逆和高效的用材林树种和经济林新品种,为我省生态安全和林业产业发展打造种业基础。

      4.水产品种。开发利用长江上游名贵稀有鱼类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遗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突破性养殖新品种、特色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示范推广,重点选育长江上游具有自然种质资源的珍稀特有鱼类新品种和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新品种。

      (二)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领域。

      1.粮食作物。以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创建为载体,综合利用育秧(育苗)技术、定植技术、土壤保育技术、机械化技术、肥料运筹与经济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大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测试诊断技术等技术创新集成,推广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集成轻简节本增效技术,研究示范增产增效新模式,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促进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

      2.经济作物。实现经济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高经济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重点促进茶叶、特色水果、特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品种改良、产品处理、产业化加工,提高产业化水平。

      3.耕地保育。攻克中低产田土改造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土壤修复保护与快速改良、土壤肥力提升、镉等重金属污染治理、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建立适合我省不同地区农业特点的耕地质量保育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耕地地力提升、灾毁土地、复垦农地、设施农业土壤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退化及污染农田质量综合提升、旱地综合治理和农田系统养分高效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

      (三)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领域。

      1.饲料安全。优先支持畜禽水产专用饲料和饲料科学配方技术研究,加速研制并推广安全、低残留、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大力推动大型饲料加工设备及成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强生物工程技术及饲料营养理论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健康养殖。加强畜禽、肥料、饲料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无害化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畜禽水产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和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快速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发展。

      3.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畜禽粪污等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沼气新能源等新技术研究,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和农业环境化学污染物降解和修复技术,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产品。

     4.疫病防控。发展和支持研究新型化学合成药、中兽药和诊断试剂,建立兽药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重点疫病预测预报、防疫、市场快速检疫和诊断治疗技术体系,全面推行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技术规范,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准与追溯体系。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领域。

      1.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茶叶、蔬菜、柠檬、柑橘、经济林、中药材、特色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工艺流程和生化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现代机械技术设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现代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畜禽、肉、蛋、奶等产业推进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在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及工艺流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发超高压加工、脉冲电场杀菌、微波加式等现代机械技术设备,开发新型高附加值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促进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现代物流。以农产品物流服务信息(调度)中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建立直销市场,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运用电子拍卖、交易和结算等电子商务技术,发展农产品数字化配送技术与交易平台。

      (五)现代林业领域。

      1.商品林。加强主要用材林高产、优质、持续稳定、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培育优良家系、杂交系、无性系,研究用材林定向培育、高效利用技术,加大良种壮苗快繁体系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力度,为提高用材林质量和林地持续生产力提供技术保证。

      2.经济林。通过对经济林木良种培育技术、快速育苗配套技术、栽培技术及经营模式、林产品保鲜技术、加工贮藏技术、园林植物培育技术的开发,促进经济林生产、经营的科技进步,发挥经济林资源和产品的特色优势,促进特色林业产业发展。

      3.可持续林业。研究开发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与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技术,开展不同经济型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时空配置技术和高产高效经营模式研究,提高陡坡退耕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林业碳汇。研究开发林业碳计量体系技术,科学测定我省林业碳汇的数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加强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的研究,减少木材使用的碳排放;加强木材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技术升级换代研究,提高木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六)现代水利领域。

      1.节水农业。集成开发农业机械与耕作制度配套的现代农业节水、节能、减排和固碳技术。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非常规水安全高效利用等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发展抗旱节水型作物鉴定评价技术、生物精量控制灌溉技术、环保型集雨新材料,创新节水前沿与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新产品,研发、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设施和管理模式,加大高效节水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和推广力度。围绕分区发展策略、高效节水灌溉机理等问题,开展综合性基础研究。

      2.农村饮用水安全。针对我省水源地污染问题,重点研究农村地表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控、养殖污染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源地监测预警及运行管理、微污染水源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与措施,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分散、集中供水管网不易到达,且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技术不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及管网管理维护难度较大等问题,重点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净化消毒技术研究,并从体制和机制上探索适宜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体系。

      3.防灾减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最新防汛科技成果,建立完善的全省汛、旱情监视系统,提高江河洪水预报精度,建立流域洪水调度系统,形成省、市、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防汛指挥体系,为防洪抗旱科学、高效、安全决策提供支撑。

      4.水资源优化调度。针对我省水资源大省、水资源利用弱省的现状,重点开展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保护及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足迹研究,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强化水资源在线监测和联合调度、优化调配技术。

      5.水土保持。加强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进行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强化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建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强化若尔盖湿地的水循环过程研究,揭示其退化机理,探寻有效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加强区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进行区域地质灾害危害性评判和综合防治。

      (七)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领域。

      1.环保型肥料。以生态、高效、环保肥料开发为重点,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型肥料,开展新型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农艺配方与制粒技术研究,开展复合抗逆型微生物肥料研制与施用技术研究,突破微生物有机肥料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2.农药创制。研制第三代新型高效杀菌剂、广谱高效杀虫剂、生物农药、新型特效生物除草剂、农用抗生素,加强生物筛选模型、制剂标准化技术研究。研制安全、低残留、高效的新型疫苗和生物兽药,研制快速检测技术和诊断试剂盒、高效安全疫苗和生物鱼药产品,加强生物“五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产业开发。

      3.生态农业。加大低碳经济和循环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在生态位协同循环农林、粮经、种养复合系统共生循环模式、农业生境过程控制及种养废弃物循环高效利用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原料、燃料及饲料等的资源转化。

      (八)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领域。

      1.农牧业生产装备与设施。支持种苗生产、农机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装备、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等设施农业高效率和高效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轻便、耐用、低能耗的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小微型农机具,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新技术。

      2.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与设施。深入研究分离、修饰、包装材料、加工装备和质控等食品加工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农产品整修、洗涤、预冷、分级、包装、表面涂剂、辐射与化学处理、农产品质量检测、产品交易技术创新与集成,在小型、轻便、多功能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引进、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加强畜禽屠宰加工、冷链储存和仓储设施建设。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1.突破性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项。加强农作物及畜禽水产突破性优良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安全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流动,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扶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抗逆、安全农作物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及品种引进工作。在加强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新品种选育的同时,选育和引进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优质、多抗、专用、特色果蔬茶、林竹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开展川产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农作物新品种试验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和品种审定后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真实性等追踪检测。开展猪、鸡、牛、羊、兔等优质、高效、安全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加速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科技专项。重点研究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和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周年持续丰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合不同区域特性的农作物主导品种,开展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和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子、种畜禽、水产良种、肥料、饲料、兽药、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研究。在现代无害化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和环境化学污染物快速在线检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建立农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与追溯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重点围绕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加强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制与开发、阻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猪链球菌感染人防控技术研究,开展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以及重大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科技专项。重点围绕功能性成份提取、贮藏保鲜、生产、流通和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粮油重点开展稻谷、油菜籽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畜禽重点开展特色优质风味肉制品、蛋、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装备技术研究开发;果蔬茶重点开展冷贮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展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研究天然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和纯化新技术和新工艺,粮食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围绕低碳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重点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新技术;加强果蔬茶无废弃开发,研究植物残渣、动物加工下脚料资源化处理新技术、动植物生产物互相转化利用生态新技术;鼓励并支持研究沼气能源利用新技术。

      (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围绕生猪、油菜、食用菌、薯类、酿酒高粱、泡菜、猕猴桃、茶叶、中药材、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装备、生产、加工、物流和市场等环节技术链集成示范。农业装备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现代农业机械利用的配套技术及其基础设施,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及其喷、滴灌等设施的推广和配套技术;农业生产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高效轻简清洁种植、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技术;农产品加工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农产品初加工、分级、包装等技术;物流和市场环节主要集成和示范冷链运输体系建设,示范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化学污染物残留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市场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和管理技术,打造形成省级或区域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

      2.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工程。围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以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的示范推广,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发挥园区对区域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土地、税收和金融等优惠政策,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优化园区管理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园区为基地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把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区域成果孵化基地。

      3.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结合“新建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规划,实施田间排灌、田型调整、地力培肥等工程技术,推广耕地恢复提高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围绕主产区粮食增产目标,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创新和集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作物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建成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大面积粮食作物丰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粮食产后减损增效技术研究,狠抓“一田三区”(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促进全省粮食大面积持续增产。

      4.科技富民强县促进工程。以农民增收和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为切入点,通过技术开发和组装配套,转化先进技术,开发创新产品,创建知名名牌,提高市场效益,提升农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展畜禽适度规模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地方特色、特种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优质高效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集成和示范。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5.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以科技创新创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围绕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建设一批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推进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建设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农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的机制,拓展助农增收渠道。

      6.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整合现有的“三农热线”、四川农业科技网、农业科技110、四川粮网、成都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集成农业科技110、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物流、村村快速建站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应用技术,重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示范站,为广大农村提供科技信息、远程教育、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合作医疗等各类信息服务。整合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共享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发布。

      7.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工程。以新增节水灌面为全省节水灌溉发展目标,以规模化示范区建设为推动全省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在成都市、眉山市、攀枝花市建设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区。重点建设中小型灌区田间工程的综合配套节水改造项目;适当修建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抗旱水源,充分利用地形发展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管灌、自压喷灌、微灌。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

      1.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从挖掘作物遗传增产潜力、提升耕地生产潜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开展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试验示范,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根据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和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我省“十一五”期间育成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保障优质、高产种苗供应。集成耕地与产粮能力监测、土壤质量保育、农业技术等技术,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在优势核心县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努力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2.新增林业产值千亿示范工程。根据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认真谋划、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大项目,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强化科技支撑,针对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与推广,为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加大示范引导,根据现代林业产业的基本要求,加快建立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带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

      3.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快我省“十一五”期间育成的畜禽新品系的示范推广,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确保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做到畜禽良种化。科学合理布置养殖场(小区),高标准建设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做到养殖设施化。大力推进成熟的集成技术、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做到生产规范化。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做到防疫制度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粪污排放达到相关标准并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清洁生产,做到粪污无害化处理。

      4.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创建工程。把高产高效创建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在88个粮食重点县全面推行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抓好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的主产区创建工作,选择条件好的县、乡开展整建制创建活动,有效带动全省大面积平衡增产。实施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推进行政、科研、生产大协作,大力开展“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普及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模式,建设新品种展示园、新技术示范区、新模式示范带、新机制推进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新品种供种率、新技术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全覆盖,带动全省粮食主产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5%以上、实用增产技术推广面达到85%以上。

      5.优势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广优势水产良种,加快水产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集成水产良种繁育、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饲料营养、养殖机械等先进适用配套技术,建设一批水产优势品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产地规模化、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销售品牌化。促进产地基地规模、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带动水产业向现代渔业发展。

      6.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为切实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户家庭卫生状况,“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一是改进配置新型农户储粮装具,扩大试点范围,提高农户科学储粮受益面;二是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提倡使用植物性杀虫剂逐步替代瓶装磷化铝等熏蒸剂,提高农户储粮技术使用安全性;三是建立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支撑体系,在试点县级粮食部门及部分骨干粮食购销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农户科学储粮服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农民技术骨干。

      (四)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能力。

      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三大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按类别建设和完善粮油作物、畜牧和农产品加工等开放式重点实验室,面向农村优势产业开展创新性研究,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在水产、果蔬、中药和茶叶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和转移扩散。以技术研发为目的,联合同类农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产业链延长和技术链配套为目的,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猪、蛋鸡等产业,支持建立连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和农户的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建设节水灌溉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平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科研平台和水利工程检测技术平台,为推动我省全域灌溉、全域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若干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及综合孵化器,将孵化功能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源源不断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促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以满足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组织设立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平台,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科技成果鉴定咨询与代理、农业科技投融资、技术资产评估和工程产业化中试与技术检测服务等活动。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机制,构建以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为主,各类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社会化组织分工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管理和考核等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人才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加大力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快形成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指导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大问题,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合作,省、市、县联动,做好工作衔接。强化科技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的统筹作用、农业主管部门对大面积农技推广的组织作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科研与示范的主体作用、综合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作用。

      (二)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农业主管部门与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建设。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跨单位、跨学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遴选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分工合作,攻克现代农业的突破性、重大关键共性新技术,保障成果的有效供给。
     
    (三)强化人才支撑。创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制度,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参加农业科技研发。建立农业高级专家库,为地方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狠抓基地建设。以现有转化示范基地为基础,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分区域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转化示范基地,把基地打造成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和成果中试示范平台。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优先支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承担农业科技项目。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鼓励种子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五)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六)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研激励机制,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完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定机制,改进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承担农业科技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附件:1.“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
         2.“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部门职责分工



    附件下载:

    川府发24号附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