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查数据看巴中人口的发展变化

  • 2011年06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2010年巴中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普办审定通过,已于近日向社会发布。《公报》内容包括了巴中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巴中十年来人口的积极变化以及面临的一些矛盾和挑战,为社会各界了解巴中十年来人口变化发展趋势和规律提供了详尽资料,对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巴中人口发展的积极变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间的十年,巴中人口的基本状况发生了积极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坚决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1、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巴中常住人口328.3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5.35万人,年均增加1.54万人,年均增长0.48%。人口出生率由14.8‰下降到9.79‰,自然增长率由7.51‰下降到4.67‰。这表明,十年来巴中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但增长势头有所抑制,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男女性别构成趋于合理。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7.03万人,占50.86%;女性人口为161.35万人,占49.14%。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2下降为103.52,下降3.2个百分点。性别比下降趋势与全省由106.98下降到103.14的趋势一致,男女性别比趋于协调和平衡,反映了我市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 

      3、家庭户规模逐步缩小。受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巴中家庭户的规模正在逐步缩小。2010年巴中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6.02万户,家庭户人口320.4万人,户均3.3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7人减少0.33人。 

      4、人口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巴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6.2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了14.44万人,文盲率由13.02%下降为6.3%,下降了6.72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1022人上升为3232人,增加了221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5546人上升为12039人,增加了6493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7081人上升为37672人,增加了1059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8959人下降为35023人。这是巴中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的客观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为巴中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提供着宝贵的人力资本保障。 

      5、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96.26万人,比2000年增加51.95万人,增长1.17倍,年均增加5.2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9.31%,比2000年的12.49%提高了16.82个百分点。而前一个十年,全市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从7.7%提高到12.49%,十年仅上升了4.79个百分点。相比而言,近十年来巴中城镇化进程大大快于前十年的增长速度,表明在“十五”、“十一五”以来,巴中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较大突破的充分体现,也为今后巴中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着巨大动力。 

      6、劳动力资源丰富。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巴中劳动年龄人口224.18万人,比2000年增加8.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68.27%,比2000年上升2.81个百分点,表明巴中劳动力资源仍处于丰富时期,是促进巴中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7、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增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和十年前比较,巴中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流动人口规模增加。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中外出人口达到105.2万人,比2000年增加40.9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7%,比2000年提高8.57个百分点。按居住地登记的外来人口全市达到28.57万人,比2000年增加24.5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7.25%,比2000年提高6.12个百分点。从流出区域看,省内主要是流向成都市和周边地区,省外主要向东部地区流动。 

      二、巴中人口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也反映出巴中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深刻地认识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认真做好人口及其相关工作,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挑战。 

      1、人口总量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2000至2010年十年间,巴中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48%,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0.83个百分点。巴中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由3.93%提高到4.08%,提高了0.1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全省高2.36个千分点。作为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巴中常住人口比重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巴中稳定并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市民受教育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普查结果显示,巴中近十年来市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与全省及发达市州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巴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比全省低3.45个百分点,比成都市低13.4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比全省高0.39个百分点,比成都市高10.76个百分点。文盲率比全省高0.86个百分点,比成都市高3.52个百分点。表明巴中教育水平整体仍然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缺乏。 

      3、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未富先老”的矛盾突显。2010年巴中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4.0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6.46%;65岁及以上人口为34.3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0.47%。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按照这个标准,巴中已步入人口老龄社会。目前,巴中虽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但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1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而且巴中是在人均GDP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社会的,属典型的“未富先老”。 

      4、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差距较大。由于受产业结构与布局、交通问题和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市城镇化进程起步滞后,城镇化率水平不高,与全省和发达市州及相邻市州相比,差距较大。2010年巴中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0.87个百分点,与成都、德阳、南充、广元等市州比较,分别低36.2个、12.01个、6.59个、3.67个百分点。 

      5、劳动力流出逐年增加,对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长期大规模的劳动力外出,本地劳动力缺乏,且外出劳力长年累月高强度作业,大量透支体力,积劳成疾,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或丧失劳动能力,势必对输出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子女教育和成长、家庭亲情和感情、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一要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好人口计生惠民政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持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 

      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和改进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全民素质。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强市。 

      三要从战略高度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用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发展,努力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年社会的良好环境。 

      四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巴中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少劳动力流失。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普查数据看巴中人口的发展变化

  • 2011年06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2010年巴中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普办审定通过,已于近日向社会发布。《公报》内容包括了巴中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巴中十年来人口的积极变化以及面临的一些矛盾和挑战,为社会各界了解巴中十年来人口变化发展趋势和规律提供了详尽资料,对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巴中人口发展的积极变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间的十年,巴中人口的基本状况发生了积极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坚决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1、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巴中常住人口328.3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5.35万人,年均增加1.54万人,年均增长0.48%。人口出生率由14.8‰下降到9.79‰,自然增长率由7.51‰下降到4.67‰。这表明,十年来巴中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但增长势头有所抑制,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男女性别构成趋于合理。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7.03万人,占50.86%;女性人口为161.35万人,占49.14%。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2下降为103.52,下降3.2个百分点。性别比下降趋势与全省由106.98下降到103.14的趋势一致,男女性别比趋于协调和平衡,反映了我市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 

      3、家庭户规模逐步缩小。受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巴中家庭户的规模正在逐步缩小。2010年巴中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6.02万户,家庭户人口320.4万人,户均3.3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7人减少0.33人。 

      4、人口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巴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6.2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了14.44万人,文盲率由13.02%下降为6.3%,下降了6.72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1022人上升为3232人,增加了221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5546人上升为12039人,增加了6493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7081人上升为37672人,增加了1059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8959人下降为35023人。这是巴中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的客观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为巴中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提供着宝贵的人力资本保障。 

      5、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96.26万人,比2000年增加51.95万人,增长1.17倍,年均增加5.2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9.31%,比2000年的12.49%提高了16.82个百分点。而前一个十年,全市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从7.7%提高到12.49%,十年仅上升了4.79个百分点。相比而言,近十年来巴中城镇化进程大大快于前十年的增长速度,表明在“十五”、“十一五”以来,巴中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较大突破的充分体现,也为今后巴中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着巨大动力。 

      6、劳动力资源丰富。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巴中劳动年龄人口224.18万人,比2000年增加8.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68.27%,比2000年上升2.81个百分点,表明巴中劳动力资源仍处于丰富时期,是促进巴中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7、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增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和十年前比较,巴中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流动人口规模增加。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中外出人口达到105.2万人,比2000年增加40.9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7%,比2000年提高8.57个百分点。按居住地登记的外来人口全市达到28.57万人,比2000年增加24.5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7.25%,比2000年提高6.12个百分点。从流出区域看,省内主要是流向成都市和周边地区,省外主要向东部地区流动。 

      二、巴中人口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也反映出巴中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深刻地认识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认真做好人口及其相关工作,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挑战。 

      1、人口总量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2000至2010年十年间,巴中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48%,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0.83个百分点。巴中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由3.93%提高到4.08%,提高了0.1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全省高2.36个千分点。作为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巴中常住人口比重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巴中稳定并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市民受教育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普查结果显示,巴中近十年来市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与全省及发达市州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巴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比全省低3.45个百分点,比成都市低13.4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比全省高0.39个百分点,比成都市高10.76个百分点。文盲率比全省高0.86个百分点,比成都市高3.52个百分点。表明巴中教育水平整体仍然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缺乏。 

      3、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未富先老”的矛盾突显。2010年巴中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4.0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6.46%;65岁及以上人口为34.3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0.47%。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按照这个标准,巴中已步入人口老龄社会。目前,巴中虽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但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1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而且巴中是在人均GDP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社会的,属典型的“未富先老”。 

      4、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差距较大。由于受产业结构与布局、交通问题和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市城镇化进程起步滞后,城镇化率水平不高,与全省和发达市州及相邻市州相比,差距较大。2010年巴中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0.87个百分点,与成都、德阳、南充、广元等市州比较,分别低36.2个、12.01个、6.59个、3.67个百分点。 

      5、劳动力流出逐年增加,对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长期大规模的劳动力外出,本地劳动力缺乏,且外出劳力长年累月高强度作业,大量透支体力,积劳成疾,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或丧失劳动能力,势必对输出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子女教育和成长、家庭亲情和感情、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一要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好人口计生惠民政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持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 

      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和改进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全民素质。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强市。 

      三要从战略高度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用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发展,努力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年社会的良好环境。 

      四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巴中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少劳动力流失。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