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11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季度,绵阳经济顺利实现“开门红”,完成GDP258.02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64亿元,增长3%,对GDP贡献率为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6.75亿元,增长24%,对GDP贡献率为7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5.64亿元,增长7.7 %,对GDP贡献率为19.7%。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9.04亿元,增长19.1%,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4.8%。
(一)生产方面
1.农业生产稳定
一季度,全市农村经济开局良好。小春作物长势普遍好于上年,主要畜禽产量继续增加。其中,出栏生猪170.3万头,增长1.7%;出栏牛4.9万头,增长4.3%;出栏兔294.1万只,增长24.4%;实现肉类总产量17.9万吨,增长4.5%。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43.9亿元,增长3.1%;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5.6亿元,增长3%。
2.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5亿元,增长43.7%;实现工业增加值106.6亿元,在全省排名第5位,比去年上升1位,增长23.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12位。工业对GDP贡献率达66.8%,拉动GDP增长10.2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6.59亿元,同比增长23.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开门红”目标任务。在全省工业重点城市中,只有德阳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我市,其余重点城市成都、乐山、宜宾、攀枝花均低于我市。二是“2+4”产业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全市“2+4”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6.8亿元,增长43%,与全市平均增速持平。其中:材料产业增长62.9%,冶金机械产业增长56.9%,食品及生物医药增长53.3%,高于全市平均速度。化工及环保产业增长3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增长33%,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7.8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02亿元,同比增长39.74%;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2.8亿元,增长83.9%;实现工业利税总额23.44亿元,同比增长70.4%。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2.87%,同比下降1.4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8.65,比上年上升35.44个点。四是县域工业加快发展。各县市区、园区普遍保持22%以上增速。增速超过30%的有:涪城区属增长31.6%,农科区增长31.4%,盐亭增长30.3%。
3.建筑业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资质以上总专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44.04亿元,增长24.8%。其中:完成建筑安装产值41.85亿元,增长22.3%;完成其他产值2.19亿元,增长105.9%。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9.71亿元,增长49.2%;其他企业完成34.32亿元,增长19.3%。
(二)投资和消费需求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
一季度,全市全社会投资完成257.3亿元,在全省排名第2位,增长6.9%。一是重建结束,投资结构逐步向常态调整。随着灾后重建的结束,在重建中占主导地位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投资均呈现负增长。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第一、三产业投资下降。一季度,第一、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8.83亿元、159.1亿元,分别下降15.7%、2.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9.4亿元,增长34.3%。从报表种类看,基建投资完成124亿元,下降21.6%;更改投资完成86.2亿元,增长55.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5亿元,增长73.1%。二是“2+4”产业投资迅猛推进。“2+4”产业投资项目合计69.7亿元,增长46.8%,高于全市平均速度41.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增长迅猛,增速分别达到245.5%、104.9%。三是房地产投资增长,商品房销售下降。一季度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45亿元,增长73.1%;商品房销售面积80.5万平方米,下降1.9%,投资和销售出现背离。
2.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亿元,增长16.5%。按经营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增长17.2%;农村市场增长15.1%;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7.2亿元,增长17.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6亿元,增长11.2%;从热点商品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0.2%,粮油副食增长23.6%,汽车类增长5.2%。金银珠宝类市场发展较快,实现零售额0.5亿元,增长251.9%。外贸出口下降。受原材料上涨、用工荒及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全市外贸出口出现下降,实现自营外贸出口总额1.58亿美元,下降11.3%。旅游经济复苏发展。一季度,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44.9万人次,增长54.6%,其中:境内游客444.7万人次,已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26.5亿元,增长64.3%。也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三)经济运行质量
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结构向好
一季度,实现财政总收入47.3亿元,增长27.8%。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9.4亿元,增长33.4%,比上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3亿元,增长54%,非税收入完成5.1亿元,减少3%,占一般预算收入26.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9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82元,在全省排名第2位,增长1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91.7元,在全省排名第5位,增长21%。
(四)经济运行环境
1.物价上涨较快
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上涨6.2%,涨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3.0%,居住类上涨7.8%,是带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2.9%,比全省低5.1个百分点;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1%。
2.金融存贷明显紧缩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全市金融存贷余额增幅呈持续下降态势。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47.7亿元,比年初增加49.8亿元,增长2.8%,比上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比2009年3月底回落29.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7.9亿元,比年初增加23.7亿元,增长2.7%,比上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比2009年3月底回落46.5个百分点。其中: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362.9亿元,比年初增加9.3亿元,增长2.6%,比上年同期下降17.6个百分点。
3.招商引资卓有成效
一季度,全市引进内资项目242个,到位资金123.5亿元,增长26.3%;到位外资0.96亿美元,增长35.9%。
4.信心景气指数微降
一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2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2点;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136.3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3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资资金来源趋紧,房地产投资与销售背离
一季度投资资金来源小计300.8亿元,下降13.4%,投资与资金比1:1.17,而上年同期投资与资金比是1:1.44。资金来源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援建为主的其他资金下降幅度达50.6%。随着国家货币政策趋紧,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贷款数额下降,影响到全市投资进度,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一季度完成投资46.5亿元,增长73.1%,而商品房销售80.5万平方米,下降1.9%,并且增幅比1-2月下降79.7个百分点。国家货币政策趋紧,对房地产销售影响已经显现,未来,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将极具不确定性。
二是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对经济生活影响较大
市场物价上涨较快。从工业上看,一季度,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仅上涨2.9%,而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11%。两项指数之间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6个百分点扩大到今年的8.1个百分点,差额急剧拉大,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严重挤压了绵阳工业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而PPI全省上涨了8%,绵阳比全省低5.1个百分点,导致绵阳工业效益和竞争力差。从人民生活上看,CPI上涨6.2%,与全省物价上涨幅度持平,高于全国5%的涨幅。其中,人民生活所必须的食品类上涨幅度达13.0%,食品类涨幅基本赶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的涨幅,居住类也上涨了7.8%。扣除物价指数,城镇居民收入仅上涨7.4%,远低于GDP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3838元,增长了9.9%,但增幅比上年同期迅速下降了9.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将近一半。可见CPI走高对居民消费造成了较大影响。CPI的走高,不仅影响到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还影响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物价上涨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小影响,应及早加以研究解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