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工业实现“开门红” 发展加速位次提升
根据省政府确保工业经济“开门红”的要求,我市早安排、早落实、抓保障、抓督查,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开门红”,成效显著。一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5户(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175.1亿元,同比增长54.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工业总量保持全省第二,增速排位跃居全省第四位,比去年提升14位,超过成都、绵阳和宜宾等地。
二、机械行业生产向好
机械行业从去年四季度生产止滑回升以来,今年一月份发展继续加快。尤其是“三大厂”, 积极挖掘生产潜力,为今年“开门红”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做贡献。东汽加班加点抢进度,节假日期间机床启动率达到95%,创历史新高。二重大力实施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今年成果显现。世界首台AP1000核电主管道的成功加工制造,标志着我国核电关键部件的制造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东电突破瓶颈谋发展,全力投入人力和物力,攻克技术难关,解决自身在立车生产安装方面的“瓶颈”问题,促进企业发展。一月份,东汽、二重和东电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特别是二重扭转了去年开年生产下滑的局面。在三大厂的带动下,全市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4亿元,同比增长37.9%,比去年同期提高14.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高12.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为34.9%,贡献增加。
三、食品行业增势强劲
以酒烟油为主的食品企业,抓住春节市场消费增加,产品价格提高的机遇,努力扩大生产,增长势头迅猛。一月份全市食品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86.2%,增幅比全市高31.5个百分点。其中,剑南春增长178.1%、什邡烟厂增长37.6%、益海粮油增长93.7%,111户食品行业企业90%呈现增长态势。
四、化工行业保持快速增长
化工行业中,得阳新材料保持强劲发展,龙蟒、金路等企业生产逐步向好,加之春耕临近,化肥需求增加,全市化工行业生产快速发展。一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24.6亿元,同比增长6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7个百分点。
五、重点企业贡献力强
一月份,全市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工业总产值12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8.7%,同比增长53.3%,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为67.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6.9个百分点。90%以上的重点企业生产正增长,增幅30%以上的企业占66%,其中,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84.0亿元,同比增长46.7%,骨干企业完成总产值23.3亿元,同比增长72.9%,优势企业完成总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67.7%。
六、县域工业齐头并进发展
开年以来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挖潜力、添措施、排困难,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一月份,有四个县市工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其中,广汉市增长65.1%,绵竹市增长67.9%,中江县增长55.1%,罗江县增长54.7%。旌阳区和什邡市虽然增速低于全市,但同比增长仍达到45.4%和42.3%,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月份全市工业发展迅猛,成绩可喜,但要确保一季度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和全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值得重视。一是产销衔接需加强。一月份全市产销率仅95.77%,比全省低1.59个百分点,在市州中居第19位;二是新投产企业拉动力较弱。全市今年共纳入统计的新建投产企业48户,工业总产值仅2.1亿元,贡献率3.4%,拉动全市工业提高1.9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生产仍需努力。一月份915户规上企业中有6户企业没有开工生产,有45户企业总产值不足100万元(按此推算,全年总产值很难达到2000万元),有93户企业为负增长,发展压力较大。四是用电保障不够。据电业部门提供的一月份全市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0.6%,与高速发展的工业生产严重不匹配。
要全面完成一季度“开门红”目标,保证“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工业项目的建设投产,加大对新兴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培育发展,突破发展瓶颈,确保今年全市工业“高开平走,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