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从北大博士到“巴山猪王”——记创新商业模式扶贫的张育贤

  • 2019年03月21日 13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人物名片】

    张育贤,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2009年,张育贤放弃年薪300万元的外企工作,回乡带领村民养殖巴山土猪——青峪猪。目前,公司通过“政府+银行+保险+企业+贫困户”模式,带动1600余户贫困户养殖青峪猪脱贫致富。去年10月,张育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先锋事迹】

    最近,张育贤频繁往来于成都和巴中之间,一头拓展市场,一头扩大生产。“截至2018年12月,公司已拥有自营、加盟、商超实体门店50余家,现在正在招募合伙人。”张育贤说。

    说起养猪,张育贤认为偶然中带着必然。2008年春节他回乡探亲,一盘肥而不腻且嚼劲十足的腊肉令他回味无穷,顿时萌生做健康安全食品的想法。

    2009年,他不顾家人和合伙人的反对,毅然辞去广东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回到通江创办公司养殖青峪猪。

    青峪猪,在通江县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属于优质地方猪种,但由于生长周期长,农民养殖积极性不高,品种濒临灭绝。

    接下来的一年,他联合科研院校畜牧专家,深入3000个村庄,寻找优质的种猪,建起青峪猪原种场。

    2014年,张育贤创业初见成效,意欲扩大养殖规模,他想到了与农户合作。然而,村民却不热心。走访中,张育贤发现,很多贫困户担心猪肉卖不掉,又缺乏养殖技术,普遍不想养、不敢养。

    “一厢情愿的合作不能持久,必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企业和贫困户的双赢。”张育贤发挥专业优势,思考通过资源整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经过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通江县政府和相关机构等多方交流沟通,最终探索出“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五方联动”模式。在这个产业扶贫生态链中,政府出规划、企业出仔猪、银行出资金、保险防风险、贫困户获纯利。

    以定点帮扶的通江县为例,银行按照一个贫困人口5头仔猪标准,投放资金为贫困户购买仔猪,公司为贫困户提供饲粮、技术、防疫、收购等服务,并为每头生猪购买21元的保险,若在喂养过程中意外死亡,贫困户每头猪可获得700元-2100元的理赔,在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每人每年至少有1200元纯收入。

    为了激励养殖户提高养殖质量,张育贤改变按重量计价的方式,采用时间和质量标准来计价。“这样能避免农民过多使用添加剂,转而注重品质。”张育贤介绍,质量评价标准分为ABC三等,农户养殖一头猪6-7个月后,达到上述3个等级可获得相应收益。目前,该模式已在通江县29个乡镇的78个村推广,带动1672户贫困户6034个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与此同时,企业也得到发展,2017年巴山牧业出栏青峪猪2.5万头,实现产值1.2亿元、利润2100余万元,张育贤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巴山猪王”。

    【记者手记】

    让企业和贫困户共赢

    10年前,所有人都认为张育贤不应该,也不可能和养猪这件事发生什么关联。当他“一意孤行”开始创业,没人看好项目的未来。

    10年后,张育贤带领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巴中市第一家上市企业,他也成为大家口中的“巴山猪王”。

    虽名为“猪王”,却跟传统的养殖户有天壤之别。他采用现代化公司化的管理理念,从品种选育、生猪养殖,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坚持标准化;他促成资源整合,创新出“五方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让企业和贫困户实现共赢。

    当前,我省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投向贫困山乡,如何借鉴张育贤的经验,实现双赢多赢,值得深入思考。(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北大博士到“巴山猪王”——记创新商业模式扶贫的张育贤

  • 2019年03月21日 13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人物名片】

    张育贤,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2009年,张育贤放弃年薪300万元的外企工作,回乡带领村民养殖巴山土猪——青峪猪。目前,公司通过“政府+银行+保险+企业+贫困户”模式,带动1600余户贫困户养殖青峪猪脱贫致富。去年10月,张育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先锋事迹】

    最近,张育贤频繁往来于成都和巴中之间,一头拓展市场,一头扩大生产。“截至2018年12月,公司已拥有自营、加盟、商超实体门店50余家,现在正在招募合伙人。”张育贤说。

    说起养猪,张育贤认为偶然中带着必然。2008年春节他回乡探亲,一盘肥而不腻且嚼劲十足的腊肉令他回味无穷,顿时萌生做健康安全食品的想法。

    2009年,他不顾家人和合伙人的反对,毅然辞去广东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回到通江创办公司养殖青峪猪。

    青峪猪,在通江县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属于优质地方猪种,但由于生长周期长,农民养殖积极性不高,品种濒临灭绝。

    接下来的一年,他联合科研院校畜牧专家,深入3000个村庄,寻找优质的种猪,建起青峪猪原种场。

    2014年,张育贤创业初见成效,意欲扩大养殖规模,他想到了与农户合作。然而,村民却不热心。走访中,张育贤发现,很多贫困户担心猪肉卖不掉,又缺乏养殖技术,普遍不想养、不敢养。

    “一厢情愿的合作不能持久,必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企业和贫困户的双赢。”张育贤发挥专业优势,思考通过资源整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经过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通江县政府和相关机构等多方交流沟通,最终探索出“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五方联动”模式。在这个产业扶贫生态链中,政府出规划、企业出仔猪、银行出资金、保险防风险、贫困户获纯利。

    以定点帮扶的通江县为例,银行按照一个贫困人口5头仔猪标准,投放资金为贫困户购买仔猪,公司为贫困户提供饲粮、技术、防疫、收购等服务,并为每头生猪购买21元的保险,若在喂养过程中意外死亡,贫困户每头猪可获得700元-2100元的理赔,在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每人每年至少有1200元纯收入。

    为了激励养殖户提高养殖质量,张育贤改变按重量计价的方式,采用时间和质量标准来计价。“这样能避免农民过多使用添加剂,转而注重品质。”张育贤介绍,质量评价标准分为ABC三等,农户养殖一头猪6-7个月后,达到上述3个等级可获得相应收益。目前,该模式已在通江县29个乡镇的78个村推广,带动1672户贫困户6034个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与此同时,企业也得到发展,2017年巴山牧业出栏青峪猪2.5万头,实现产值1.2亿元、利润2100余万元,张育贤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巴山猪王”。

    【记者手记】

    让企业和贫困户共赢

    10年前,所有人都认为张育贤不应该,也不可能和养猪这件事发生什么关联。当他“一意孤行”开始创业,没人看好项目的未来。

    10年后,张育贤带领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巴中市第一家上市企业,他也成为大家口中的“巴山猪王”。

    虽名为“猪王”,却跟传统的养殖户有天壤之别。他采用现代化公司化的管理理念,从品种选育、生猪养殖,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坚持标准化;他促成资源整合,创新出“五方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让企业和贫困户实现共赢。

    当前,我省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投向贫困山乡,如何借鉴张育贤的经验,实现双赢多赢,值得深入思考。(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