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67期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6月15日
扶贫先扶智
斩断贫困代际延续
——邻水县抓实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广安市邻水县属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之一,有贫困学生12225名。近年来,该县坚持“扶贫先扶智”“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聚力教育惠民工程,创新教育扶贫举措,扩大扶贫资助覆盖面,为边远薄弱地区学生“筑巢、建桥、铺路”,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子。
一、筑好“巢”,确保边远薄弱地区学生“好上学”
一是建好“房”。抢抓“教育三年振兴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三年提升行动”建设机遇,科学规划校点布局,加快标准中心校建设进程,投入项目资金4.14亿元,新增校舍6.3万平方米,新改建公办幼儿园19所,打造标准中心校95所,建设教师公租房、周转宿舍1700余套,配备功能室580间,边远薄弱学校校舍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筑好“窝”。加大配套设施配置,购买床、电热水器、电视、灶具、茶几等设备1500套,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居住条件;添置学生课桌凳、学生床76000张,购置多媒体1421套、计算机5179台、图书200万册,村小互联网接入率、多媒体设备班级覆盖率达100%,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留好“凤”。建立“优秀人才辐射、薄弱学校教师补充、教师城乡交流和教师培训”机制,每年开展校际交流轮岗400人以上,培训农村教师3700人次,选派20名城区骨干教师到边远农村薄弱学校扎根支教,新招聘教师80%以上都安排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良好教育环境和优质教学资源,既让边远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又圆了7.62万名农村学生的就近入学梦。
二、建好“桥”,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能上学”
一是搭建“联姻桥”。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县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五长”责任制,建立“责任区+乡镇+村社+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控辍保学网络体系,探索“联控联保”控辍保学新模式,通过“户籍找学籍、村长找家长、家长找学生、流入地找证明”等形式,摸清适龄儿童就读信息;联合乡镇、村社,采取“家访电访、情感劝返”等方式,共同监测适龄儿童就学动态,确保全县适龄儿童在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落下”。二是架起连心桥。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坚持“一人一案、一生一档、一户一策”原则,做到“1名教师结对帮扶1名贫困学生,每周联系2次,每月谈心谈话3次,每期家访4次”。实施送教上门800余人次,爱心捐助71万元,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扶志教育4300余人次,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唤醒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动力。三是连接爱心桥。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主动与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联系,联合四川东炜集团公司设立“东炜助学金”,协调浙江邻水商会、深圳邻水商会、重庆珈旭道路工程有限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等7个商会、34个公司,开展“一对一”“一对多”捐资助学活动,切实解决了贫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2018年,实现30个企业270余名爱心人士,对17所学校、78个家庭、329名学生,捐资捐物109.4万元。
三、铺好“路”,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能脱贫”
一是照亮助学成才“路”。创新宣传载体,与县电视台联办《邻水教育视窗》,开通“邻州教育”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平台,广泛宣传教育资助政策,探索“资助育人”德育教育模式,坚持“符合条件,一个不漏;严格政策,一个不偏”原则,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救助政策,确保政策宣传“一户不漏”、建档立卡“一个不少”、各项资助“一人不漏”;多方筹集资金设立“500万元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对享受现有国家资助政策后仍然存在就学困难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目前,在“幼儿保教费减免”等9个项目方面共发放资助金2676.69万元,惠及学生40206人次(县内就读建档立卡家庭学生6085人全部享受资助),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33.18万元,惠及564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圆了贫困学生读书成才梦。二是开创脱贫致富“路”。以创建“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坚持“以训带农、以知助农、以技富农”思路,整合全县职教资源,新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学院(邻州田野教育学院),扩大全县职成教育总量,让无法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全县中职学校先后与县内外35家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推行“五进四合一”培养模式(教室进车间、技艺进赛场、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苗子进高校、学校和企业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员工合一、作业和产品合一),10000余人次到企业实训、就业,全面转变职成教育模式,对3800余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农林渔牧副”5个类别8大专业40个项目的就业培训,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一门技能,走向脱贫致富路。